2017-12-10 入行论第185-186课共修内容(由果建立空性、平息八法)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85课和第186课,继续学习第九品《智慧品》的内容。
智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生智慧之方法,即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二、以智慧所得之事,即平息世间八法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现在正在学习“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深入对境无我”已经圆满,第 178 课学习“生智慧之方法”的第三部分“破除所断实执”,分三:一、总说;二、遮破能立;三、宣说能害。
一、“总说”主要是让我们断除实有的执著。以上通过反反复复的分析辩论,有实宗 承许心境实有的观点,极难站得住脚。
二、“遮破能立”又分二: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第 179 课开始学习第三部分“宣说能害”,也就是说,承认诸法有自性不合理,否则于理证、教证有妨害。分三:一、由因建立空性;二、由果建立空性;三、成立之摄义。
其中“由因建立空性”又分二: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
其中“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再分三:一、破无因生;二、破常因生;三、摄义。
首先“破无因生”,然后学习“破常因生”,分三:一、破由大自在所生;二、破由微尘所生;三、破由主物而生。
其中“破由大自在所生”又分三:一、大自在不成立;二、由彼所生不存在;三、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首先了知“大自在不成立”。
第 180 课学习第二部分“由彼所生不存在”,然后学习第三部分“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分二:一、宣说过失;二、遣除周遍之谬论。至此,圆满“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也圆满“破常因生”的第一部分“破由大自在所生”。
第 181 课开始学习第二部分“破由微尘所生”,然后学习第三部分“破由主物而生”,分二:一、安立观点;二、破彼观点。
一、“安立观点”,数论外道承许说,喜、忧、暗三德 处于平衡状态时,就是所谓的主物(也叫主体);当这三者失去平衡时,比如说快乐比较多或者痛苦比较多或者痴心比较多,就会从中产生种种现象,形成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
二、“破彼观点”,分四:一、破自性是一体;二、破乐等是境;三、破实法常有;四、破生前有者。
首先“破自性是一体”,中观师通过推理来破斥对方观点:你们讲主物的特点时说,它是唯一、常有的无情法,讲主物的状态时又说,它具有喜忧暗三德,若真是一个本体,就不可分割,怎么会变成三种功德的本体呢?
然后“破乐等是境”,对方认为,苦乐等三德在外境上成立,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前面讲受念处时已经破析过,不论接触还是不接触,外境的实体都不存在,就像芭蕉树一样。再说,你们数论外道承认由喜忧暗三德产生布匹等万法,同时又认为从布匹等中产生快乐,如此一来,布匹等法既是乐 的所生果,又是乐的能生因,这相当于张三既是我的父亲、同时也是我的儿子一样,是非常可笑的说法!
第 182 课继续“破彼观点”的第三部分“破实法常有”,对方所许与自性同一本体、恒常不变的安乐,在世间上绝对找不到。常有的快乐若存在,那它永远不会退失,今天快乐的话,明天也应该快乐,永远都是如此,一直开开心心的,始终保持一种状态,这种观点根本不合理。
最后学习第四部分“破生前有者”,首先宣说“他宗之观点”,对方认为:“万法不是自在天、微尘、主物等他法产生,而是自己产生自己。一切法因位上必须存在果,如果因位上不存在,就像石头无法产生鲜花一样,最终也不可能生果。所以,果法在因位时,就像孩子躲在母胎中一样,以不明显的方式隐藏着。”然后作者“发出太过”,假如在因位时果以隐藏的方式完好无损地存在,那么果的特点在因上就应该具足,每碗饭应该有厕所里不净粪的味道、形状、颜色、功能等,这样一来,吃食物(因)就成了吃不净粪(果),你们不用辛辛苦苦花钱买米了,因为不净粪与食物无二无别,因法的特点果法也有。而且,也不必用钱买布做衣服(果)了,只要买几粒棉花种子(因)挂在身上,就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这种说法无疑非常可笑,因此不能承认因中有果,不管明显还是不明显,都不能认为果在因上真实存在。
第 183 课继续学习“破生前有者”中第三部分“破彼之回答”,对方回答:“虽然事实本该如此,但因为世间人愚昧无知,慧眼被各种烦恼染污覆盖着,所以见不到事物真相。”驳斥:就算众生愚昧无知,见不到事实的真相,但你们所谓证悟实相的淡黄仙人(又名色迦大师)及其传承弟子,应该能领悟到这一点,为什么他们不见因中有果呢?若说他们已见到因中有果,那从传记中为何看不到他们吃不净粪以及拿种子当衣服穿呢?
刚才对方说:“世间人之所以不见因中有果,是因为他们被无明烦恼缠缚着,所见所闻不是正量。”对此,我们继续驳斥道:如果说世间人能见的智慧是假的,那么所见的对境也应该是假的,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而安立。比如用望远镜看东西,望远镜是假的话,它所见到的对境也肯定不真。既然所见之果虚妄不真,那么你们说因中有果、后渐明显有何意义?这样一来,你们的观点岂不是不攻自破了吗?
最后学习第四部分“遣除妨害自宗”,对于中观宗的妨难,对方辩驳道:“按你们的承许,假如能衡量对境的智慧是假的,不是正量,那它所得出来的果——万法无常、轮回痛苦、众生皆有如来藏等结论,也应该是假的。因为有境有错误,对境也会错误,就像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心识是迷乱的,此心识的所见所闻也不会真实。这样一来,你们大乘佛教特别强调的空性法门,不就成了虚妄的吗?既然空性成了虚妄,修行空性也就不合理了。”中观宗回答说:究竟而言,修空性确实也是假法,因为能见与所见互相观待,一法是假的,与之相待的另一法也应该是假。但如此承许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我们之所以要修无实单空,是为了破除对实有的执著,断除了这种执著后,抉择究竟胜义时,无实法也是虚妄的,一切戏论皆要远离,此乃佛法最精华、最甚深的密意。如同有人梦到生了孩子,极其欢喜,孩子死了,又非常伤心,若能了知这是一场梦,孩子的生住灭都是虚无的,怎么会有痛苦呢?无的执著,能遣除有的执著,但它也是虚妄的。因此,孩子不存在的念头是假,孩子存在的念头也是假,不可能说一者正确、一者不正确。到此,圆满“真实无生建立空性”的第二部分“破常因生”。
第 184 课学习第三部分“摄义”,通过以上观察可知,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形形色色的万法,并不是无因产生的,否则,春夏秋冬、生老死病、白红蓝等千姿百态的形象,因缘不具足时仍可现前;也不是如外道所许,是常有的大自在、微尘、神我、上帝等产生的,因为常法不可能有因果关系。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名言中,诸法皆依因缘聚合而生,但通过般若法门来观察,胜义中不仅无因和常因不能生,依靠因缘也不能产生。既然诸法无来无去,为什么会无欺显现呢?这是众生无明愚痴所致。到此,圆满“由因建立空性”的第一部分“真实无生建立空性”。
然后学习第二部分“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以胜义智慧进行观察,因缘聚合的法无来无去,犹如幻化师所幻变的大象、骏马。在名言中,内有情法依无明到老死之间十二缘起而生,外有情法依种子水土等因缘聚合而生,然而这种缘起生亦非实有,依靠《般若经》的教言及弥勒菩萨、龙猛菩萨的观点详加审观,它如同幻物的显现般无来无去。因缘聚合时,一切万法可以现见;因缘不聚合时,则见不到任何一法,故诸法在名言中虽有显现,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就如同影像一样,怎会有真实性可言呢?到此,圆满“宣说能害”的第一部分“由因建立空性”。
第 185 课学习第二部分“由果建立空性”,分三:一、破二边生;二、破二边灭;三、故成立空性。
其中“破二边生”又分二:一、破有生;二、破无生。
1、首先“破有生”,此处从果法方面进行观察:假如果已存在了,因还有什么必要呢?因的作用就是产生果,既然果已然形成,它的因就成了无用。颂云:“若法因缘生,即非先有体,先有而生者,生已复应生。”果法本来是因缘所生,并非先存在它的本体,否则就有已生之法还要再生的过失。
2、然后“破无生”,分二:一、无有非为所生;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一、首先“无有非为所生”,假如果法像石女的儿子、空中的鲜花一样,本来就不存在,那么要它的因做什么呢?这种观察方法并不难,《中论》也说:“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果的本体若不存在,积聚因缘来让它产生,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然后“彼不能转成有实法”,有人认为:“本来没有的东西,通过各种因缘聚合可以产生。比如这里本来没有房子,有了砖瓦、木头、水泥、钢筋以后,马上就可以建一座房子。因此,有实法可从无实法中产生。”这种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无”中生“有”,只是未经观察的迷乱显现,真正经过观察,纵然具足成千上万个因缘,实有的“无”也不可能变成“有”。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自古以来没有产生过,积聚有多少因也是徒劳无益。再者说,无实法如果没有放弃,那什么时候才能变成有实法呢?无实法如果放弃了,则有实法没有产生而不会离开无实法,既然没有脱离无实法,有实法就不可能有产生的机会。因此,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不可能,不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更不可能。
以上圆满“破二边生”,然后学习“破二边灭”,刚才分析了无不可能变成有,此处再破析有不可能变成无。当然,这里所驳斥的是实体的有无,而不是名言中如梦如幻的有无。这里有一个瓶子,后来被打烂了,瓶子的本体原本没有,先有后无也没什么奇怪的。但此处说的“有亦不成无”,是指实有的有无,实有的东西若开始存在、后来毁灭,同一自性上就会有两种本体,一种是能起作用的有实法,一种是不起作用的无实法。再说,一个法从有变成无,本体会发生变化,实有又如何安立呢?
第 186 课开始学习“由果建立空性”的第三部分“故成立空性”,通过观察诸法的因、体、果三方面,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器情世界所摄的轮涅一切法,胜义中绝对不会产生,既然没有产生,安住和毁灭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一法自性实有,就会有自性的生住灭,但由于不存在自性的生住灭,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幻泡影,故知诸法虚妄无实。因此,世间一切众生于三时中毕竟不生不灭。不仅众生不生不灭,一切万法莫不如是。
以上圆满“宣说能害”的第二部分“由果建立空性”,最后学习第三部分“成立之摄义”,三界轮回的众生,被业和烦恼所束缚,在广大无边的苦海中不断漂泊。这些众生表面上看来实实在在,但实际上,他们的本体和外在的环境就像梦境一样虚幻。永嘉禅师在道歌中说过:“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世俗中六道轮回的众生明明存在,但从证悟的那一刻开始,大千世界全是空性。这种空性并不是单空,而是如梦幻般的现而无自性,通过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的胜义理论剖析,众生如同芭蕉树般无有实质。既然众生如芭蕉,究竟观察时丝毫不存在,那涅槃与没有涅槃的本体就无有差别了。所谓的涅槃,即通过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最后示现解脱;而被业和烦恼紧紧束缚着,不断在三界轮回中漂泊,叫做没有涅槃。
以上圆满“破除所断实执”,也圆满本品第一大部分“生起智慧之方法”,下面学习第二大部分“以智慧所得之事”分二:一、平息世间八法;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首先学习“平息世间八法”,前面从因、果、体三方面抉择 后,人和法在胜义中不存在,若能对此有所感悟,一切执著均可遣除,这个境界就是平息世间八法。此处所谓的世间八法,即1)得:2)失:3)恭敬:4)轻蔑:5)痛苦、6)快乐:7)忧、8)喜:
至此,已经圆满学习了“生起智慧之方法”的全部内容。我们简要的回顾一下如何生起空性智慧呢?分为三部分内容: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首先,在最开始的时候要先认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只有分辨清楚真正智慧与虚假智慧,才能做到方向不会错。要认识智慧,需要从世俗和胜义(即二谛)两个方面来了解,并且对于二谛本身,还要从对境和有境(自身智慧)两个角度来认识:从对境的角度,认识到世俗的显现如梦如幻,胜义则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从有境的角度,认识到我们一定要通过修行,一步一步的达到世俗如梦如幻、胜义离戏空性的境界。并且现空无离无合的双运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其次,认识到修习空性智慧的重要后,我们如何修行呢?就需要“深入对境无我”,即要修“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首先破除的“五蕴”执着为“我”,再破除外道假立出的“我”,最后遣除了“无我”所引发的疑问;“法无我”则修习大乘“四念住”法,即观修身体、感受、心和一切法均是如幻空性。
最后,通过“二无我”的修行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破除一切实有的执著,不论是对“心”的执著、还是对“境”的执著,即“破除所断实执”。通过两方面来说明:第一、心境实有无法安立,因为二者相互观待;第二、进一步通过对世出世间一切万法的“因”、“体”和“果”的观察,最终得到“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的结果。
我们如果通过以上三个次第,不断的串习修行,生起现空双运的境界并最终稳固,那么在自在续中就真正生起了胜义的菩提心。这个时候所得到的才是真正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分别是下次共修的科判“智慧所得之事”的两部分内容:一、平息世间八法;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