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7 入行论第189-190课共修内容(智慧所得之事)
各位师兄,本周共修第189课和第190课,继续学习第九品《智慧品》的内容。
智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生智慧之方法,即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二、以智慧所得之事,即平息世间八法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其中“生智慧之方法”已经圆满,第 186 课开始学习“以智慧所得之事”,分二:一、平息世间八法;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首先学习“平息世间八法”,前面从因、果、体三方面抉择 后,人和法在胜义中不存在,若能对此有所感悟,一切执著均可遣除,这个境界就是平息世间八法。此处所谓的世间八法,即1)得:2)失:3)恭敬:4)轻蔑:5)痛苦、6)快乐:7)忧、8)喜。
第 187 课继续学习“平息世间八法”,前面已经讲了,证悟空性的时候,得失为主的世间八法都不存在。那么,在胜义中寻觅,人们所执著的事物到底存不存在呢?也不存在。在名言中,众生的迷乱面前,一切得失都存在,世人为了今生的快乐而患得患失、忙忙碌碌,是没有通达胜义空性所致。但若按照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论师的言教,通达了一切的本来实相后,万法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在这种境界中,谁是能贪爱的我?谁又是所贪爱的人和事呢?谁于此世死亡?谁已经出生?谁将在来世降生呢?谁又是亲戚与朋友?这一切的一切如虚空般不成立,既然如此,为何不与我(寂天菩萨)一同受持这样的境界呢?这个偈颂,是寂天菩萨发愿摄持未证悟空性的众生。
然后学习“以智慧所得之事”的第二部分“于未证悟者生悲心”,分二:一、所缘;二、行相。
其中“所缘”又分三:一、今世辛苦维生;二、后世感受痛苦;三、三有共同过患。首先第一部分,众生若没有证悟空性,即会遭受无量痛苦,故而对他们生起悲心。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为了谋求微不足道的利益而与对手竞争,为了亲朋好友的欢喜而做种种不如法之事。由于争斗和欢喜这两个因缘所致,而频频发生冲突,心烦意乱,由利益之因而数数欢喜,因没有得到快乐而忧伤难过。人们为了自己所希求的目标,与他人争执不息、互相残杀,造下各种可怕的恶业,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一生。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为了谋求微不足道的利益而与对手竞争,为了亲朋好友的欢喜而做种种不如法之事。由于争斗和欢喜这两个因缘所致,而频频发生冲突,心烦意乱,由利益之因而数数欢喜,因没有得到快乐而忧伤难过。人们为了自己所希求的目标,与他人争执不息、互相残杀,造下各种可怕的恶业,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第 188 课继续学习“于未证悟者生悲心”的“所缘”的内容,第二部分“后世感受痛苦”,众生虽然曾三番五次地转生于人间、天界、阿修罗三善趣,享受众多安乐,可死后仍会因恶业而堕落恶趣,感受漫长难忍的痛苦。
最后学习第三部分“三有共同过患”,又分三:一、与解脱相违;二、此相违难除;三、颠倒执苦为乐。首先“与解脱相违”,三界轮回的众生,处境十分危险,上至善趣、下至恶趣,处处充满了堕落的险情,我们置身其中,时时受到引诱,很容易与解脱相违。世间的迷乱现象很容易让人迷惑,假如我们被迷住了,则与了达万法真相、解脱一切束缚的涅槃完全相违。并且“此相违难除”,众生在三界轮回中感受无量痛苦,在苦海中很难以逃脱,有时候生起一点善念,如大悲心、信心、出离心,这种善心也极其微弱。我们短促的寿命,全部用来修行也可以,但小的时候天天玩,年轻的时候被世间八法所束缚,老年的时候又被迷惑控制住,一生为了养家糊口不断在忙碌,为了身心快乐而操劳,感受了各种各样的痛苦。除了上面讲的以外,众生还必须忍受饥寒、疲乏的痛苦,恒时遭受睡眠的逼恼。所以,获得正见极为难得,对那些没有获得正见的众生,我们要生起悲愍心。尤其是具有空性正见的人,看见众生一定会生起大悲心,觉得他们好可怜。
第 189 课继续学习“此相违难除”,总而言之,我们造的罪业非常可怕,行持的善业却微不足道,那么,对于无始以来串习的散乱实执,有什么办法可以断除呢?末法时代,五浊横流的娑婆世界中,魔众精勤地干扰我们,想方设法制造种种障碍。所以,在这个世道中,希求甚深法要时,经常出现违缘障碍。因此,我们希求正法障碍重重,原因就是无形当中魔众在干扰。人身如此难得,佛法如此难遇,烦恼更是难以断除,可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明明佛法如意宝就在手上,自己却不去祈祷,被巨大烦恼折磨着,一直不断在受苦。
最后学习“三有共同过患”第三部分“颠倒执苦为乐”,我们获得人身很难得;值遇佛法很难得;对佛法生起虔诚的信心也很难得,现在世间上这么多的人,信仰佛教的寥寥无几,有些人很想将亲朋好友引入佛门,但怎么给他讲,他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故对佛法生信非常难得;生起信心以后,若没有精进实修,也很难以证得菩提。人身如此难得,佛法如此难遇,烦恼更是难以断除,可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明明佛法如意宝就在手上,自己却不去祈祷,被巨大烦恼折磨着,一直不断在受苦。
第 190 课继续学习“颠倒执苦为乐”,众生因颠倒分别执苦为乐,非常可怜,本颂以比喻进一步说明。此比喻有两种解释方法:
第一种,就像一个人,为了清凉在冷水中数数沐浴,全身冰冷后,为取暖而去烤火,一会儿又觉得热,他再去洗冷水澡,可一会儿又觉得冷,再去烤火……这样反复不已、冷热交替,虽住于极端痛苦中,然而还自以为安乐。这是随便举的一个比喻。
第二种,有些讲义中说,如同胜论外道,为求解脱而用恒河水数数沐浴,以求净罪;或如有些外道,行持五火禁行 或投身火中自焚,以求消除罪业。他们虽然承受着极端痛苦,却自以为乐,这种做法十分愚痴。
众生尽管如此痛苦,却好像没有生老病死之苦一样,依旧放逸度日。很多人似乎觉得自己不会死,即使死了也不会下地狱,当然这是有原因的,一部分人太愚痴了,连后世的存在都不清楚,而一部分人虽然相信这一点,但因为业力非常深重,每天被八风吹得团团转,没有真正的修行时间。
以上圆满“于未证悟者生悲生”的“所缘”部分,然后开始学习“行相”,分二:一、愿安乐;二、愿成利益之因。
一、作为通达了空性的菩萨,或者作为闻思空性获得信解的人,在大悲心的催动下,会发下这样的誓愿:我什么时候才能从自己的福德云中,降下消除一切痛苦的安乐雨,让众生获得身心快乐,熄灭轮回的苦难烈火?
二、所谓无缘的智慧资粮,指能取所取等一切执著消于法界的般若空性,它是三轮体空的无缘智慧,一旦证悟了空性,就有无缘智慧资粮。而对高僧大德、诸佛菩萨以虔诚恭敬的信心所积累的,叫做有缘的福德资粮。这两种资粮是智慧与福德双运,若没有圆满这二资,想要摄受别人、给别人传法有点不现实。如果有了智慧也有了福德,看到天下众生将不实的东西执为实有,就有能力给他们讲述佛法的空性道理。
至此,经过 38 周的学习,《入行论——智慧品》全部圆满。对于大家来说,能够坚持下来确实是一种考验。上师在最后也说了:“大家这次听受《智慧品》,也算是一种考验吧!”,上师也要求学习“智慧品”之后,我们应该:“一方面,看你对般若空性有没有信心,另一方面,看你有了空性见解后,对众生是否生起大悲心。”这也是上师对于我们的殷切期望吧。如果对般若空性有信心,那么以后再闻思中观般若法门时,我们更会有意乐而不会抵触,一旦生起空性见解并不断串习,便会对众生生起真正的大悲心,那时的大悲心不再是分别念的造作,亦不需任何勤作,如同太阳升起时阳光自然无碍遍照大地。
有了《入行论——智慧品》的基础,后面再学习中观、般若的其他论典,乃至很多更高深论著都会很有帮助。上师在讲记中也说过:“各位有机会的话,还应该多学习《中论》、《入中论》、《四百论》,尽量念诵《大般若》、《广般若》、《中般若》,倘若没有时间,也可以念《金刚经》、《心经》。”因为毕竟以咱们大部师兄的根基,通过一两部论来透彻的了知空性智慧是不大可能的,必须广泛的闻思相关的论著,并且不断的思维法义,于平时行为中护持这种见解,一点一滴的逐步生起空性境界。所以上师让咱们平时多多的闻思和读颂中观论典,直至圆满成佛。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