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时见解应该与修法相对应
如共修时强调的,我们的见解应该与修法相对应。例如我们现在所闻思的法义来说,从总说的角度可以属于三十六道品(参考《辩中边论》)中小资粮道的“四念住”部分(参考《大念住经》),即观身不净(另外还有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如《三戒论》中说由心安立种种乘法,种种乘法又安立各自的见修行果。按照乘次来分,依据见解的不同,可以分为小乘四念住(参考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净心法要》),大乘四念住(《入行论智慧品》)和密乘四念住(暂不提示)。其中,观身不净根据世亲菩萨《俱舍论》第六品又属于小乘止观中寂止的正行修法,按照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奢摩他又属于大乘止观的前行,同样按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与宗大师的观点相同,而大乘止观又是密乘之前行等等如是分类,如全知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中说:“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义广大”。所以我们在闻思修持的时候,应该明白以何种见解摄持,切不可以不同乘次的见解混合一起,因为虽然说大小乘以发心来区分,但从修法本身来讲还是以见解来区分,所以当自己见解还未圆满通达,还是以符合自己见解的行持为主,否则,就如共修是说的小乘的不净观从小乘的角度本来不净,但以密乘的角度本来清净,从小乘的角度外境实有,从大乘唯识的角度只是心的幻化,大乘中观的角度又是远离四边八戏,闻思上如此混乱,又如何能够明确的修持?总之,我们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一切法都是调服烦恼之方便,研讨和辩论是帮助我们更全面的掌握方法,要以实证的角度出发,一切的闻思都是为了实修实用。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