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法讲记》个人学习笔记
一、珍惜学法因缘
1、场地、有人讲法、讲法人的因缘、讲法过程中的因缘、讲法人的发心、听法人的因缘,以上因缘需要全部具足。
2、《禅修法》和《行愿品》的重要性。
3、禅修的关键在于具德上师的引导。
二、当代“禅修热”
缓解生活压力
三、以开悟者的教言为引导
四、正文内容
1、禅修之前行——断除内外散乱
欲饮寂止之甘露,若未断绝外喧嚣,无法遮止内散动,故当断绝内散乱。
【说明】
参考《入行论》第八品“静虑品”的“离世俗”和“弃妄念”的内容。
2、禅修之正行——依止正知正念
若未断绝散动续,不得一缘安住时,依止正念不间断,已稍安住依正知。
【说明】
参考《入行论》第五品“正知正念”的内容。
3、禅修之增长——持续安住
持续处于无散中,精进延长安住时,已成串习复策励,催浮想敌生住分。
【说明】
参考《入行论》第七品“精进品”的内容。
4、禅修之标准——无勤稳固
稳固乃至未成就,无勤趋入由彼生,真实轻安寂止前,不断精勤松紧行。
【说明】
参考《入行论》第七品“精进品”的内容。
5、禅修之窍诀——次第归纳
难久纯熟会怯懦,故初坚稳增精进,中间持续不断勤,末得强力品喜果,如是精勤成妙利。
【说明】
归结禅修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侧重不同的修持方法。
五、总结
《入行论》第八品中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圆满诠释了整个大乘的关要次第。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十四卷开篇即说“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
此处讲“寂止”,可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十四——十六卷“奢摩他”的内容。个人总结为:“五过八对治,六力四作意,五验九住心,精进次第成”。
“寂止”成就然后修“胜观”,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十七卷开篇又说“不应喜足,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毗钵舍那”。“胜观”可以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十七——二十四卷,详细可参考《入行论——智慧品》、《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中观庄严论》、《中观宝鬘论》等等中观般若的论典。
另外,可以参考汉传天台宗的教法,如慧思大师的《大乘止观》、智者大者的《摩诃止观》,近代谛闲大师的《大乘止观述记》、正果法师《止观讲义》等等。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