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5课——五种清净圆满+法器三过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以菩提心听闻佛法的道理已经讲完了。以密宗的观清净心来听法还没有讲完,今天接着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务必明确的是,之所以要对器世界和有情世界观清净心,是因为原本这些就是如此清净——有情世界跟如来、菩萨无有差别,器世界跟极乐世界、现喜刹土无有差别,并不是本不清净而硬观为清净。
正因为如此,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大疏》、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义》中,引用了大量显宗经典的教证,以成立密宗的合理性。
我们学过密宗的人的确认为,没有通达密宗的话,很难以解释显宗的甚深奥义。故希望汉传佛教的修行人,对显经、密续均要闻思,如果只了解一部分,就断章取义地大肆评价,于不合心意的部分加以诋毁,恐怕对自他不会有好处。
如显宗《入楞伽经》云:“圣人见清净,生于三解脱,远离于生灭,常行无相境。 ”意思是,圣者现见万事万物皆为清净,如此能生出三种解脱,远离整个轮回的生灭,恒常行于无相寂灭的涅槃究竟处。
在闻法的时候,昨天讲了要明观五种圆满——上师是佛陀,处所是佛刹,眷属是佛的眷属,法是大乘佛法,时间是永恒的。虽然处所、法、时间均可一一证明其清净性,但此处不作广说,仅以上师、眷属为例,说明一切本来是清净的。
一、上师
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佛在经典中也说,上师是诸佛的化现,其本体与佛陀无二无别。比如佛陀示现涅槃之际,曾对阿难等有缘眷属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关于此理,下面进一步阐述:
1、上师身是僧众的本体:
上师的身体住于清净戒律,令无量众生的身心暂时趋入善法,究竟得到无上解脱。这与僧众的特点相同。
上师语是妙法的本体:上师的语言宣讲三藏十二部等殊胜教言,给无量众生的相续中种下善根,最终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与妙法的作用一致。
上师意是佛陀的本体:从自性住佛性 来讲,每个众生的心与佛陀无别,上师也不例外;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上师的心已远离一切戏论,恒时住于无离无合、本来光明的境界中,这即是佛陀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的本体。
所以,上师是三宝的总集——在显宗中,可以说上师跟三宝的本体没有差别,或者三宝通过上师的方便让众生得以成就;在密宗中,把上师看作第四宝,如续部云:“佛法僧三宝,上师第四宝。”
2、上师身为上师:一切诸佛在引导众生时,化为人的形象进行饶益,这就是上师的身体。
上师语为本尊:上师口里说出的语言,如果依教奉行,就能获得成就。
上师意为空行:凡是证悟大悲、空性的圣者佛母,均称之为空行。如云:“空性的虚空中,大悲的妙力任运行持。”由于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故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
通常来讲,上师是加持的来源,本尊是悉地或成就的来源,空行是事业的来源,三根本要分开修。但究竟而言,上师就是三根本的总集。
从某一个角度讲,上师应该胜过本尊。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也说:“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上师的面相不能改变 。为什么呢?因为续部中并没有说依靠本尊能即生成就,而全部说是依靠上师迅速成就。”
3、上师身为化身:上师的身体在孩童时代,纵然跟其他小孩玩耍嬉戏,这种行为也能给他人植下解脱的种子;在年轻或中年时,通过转妙法轮,可令许许多多众生获得解脱;最后示现圆寂,能让无量众生感悟无常之理。因此,上师的身体完全是利益众生的一种幻化身。前面那个教证也说——“化”为善知识,所以上师就是佛陀的化身,这一点通过教证可以成立,通过理证也可以成立。
上师语为报身:语言清净和风清净时,在所化清净众生面前所现之身,就是报身。而上师的语言清净,在证得圣果的有情(登地以上)面前,全是与报身无别的一种妙力,这种妙力即是所谓的报身。
上师意为法身:上师的心识与法界光明无二无别,而法界光明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法身。
所以,上师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而且上师的三身遍于整个法界。这并不是分别念强迫去观想,而是本来就这样。
4、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中观庄严论释》说,如理如法地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实就是佛陀的化身。
上师是未来诸佛之源泉:上师讲经说法之后,众生的相续会得以成熟。若没有上师开示,劝众生发出离心、菩提心,未来那些佛显现上也不可能出现。
上师是现在诸佛之补处:十方世界的诸佛现在住于清净刹土,上师是他们的补处或代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弘扬佛陀事业者肯定是佛,如果不是佛,一般的凡夫人不可能利益那么多众生,弘扬那么大的事业。
因此,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
有些人认为:“密宗宣称上师超过诸佛,这简直大逆不道!”其实,这是他孤陋寡闻而已。不仅是密宗有这种说法,显宗中也不乏其数。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过显宗《无垢虚空经》的一个教证:“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这已经非常明确地说了,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因为在末法时代,如来不可能于众生面前显现,而上师在娑婆世界中,可以见解脱、闻解脱的方式跟众生结缘,最后令其获得成就。
所以,与上师结缘的功德非常大。无垢光尊者说:“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无垢光尊者还说:“佛说刹那念上师,胜过劫修生次第。”一刹那间忆念上师,其功德远远胜过一大劫中观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可见,忆念上师、见到上师的功德无法想象。
因此,想获得解脱的人,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在《中般若颂》中,佛陀也对须菩提说:“欲得遍知佛果者,当依善知识。”
总而言之,从密宗清净观的角度讲,上师的本体跟佛陀无有差别。
大家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不要把上师当成一般人,堪布阿琼在《前行备忘录》中引用教证说:“如果把上师看成人,那只能在狗前取悉地了 。”
二、眷属
闻法道友表面上虽有贪嗔痴等各种过失,但每一个人无不具足如来藏。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云:“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弥勒菩萨通过三个理证也成立“故说诸众生,具有如来藏”。同时,他们获得了珍宝人身,又幸运地遇到了具法相的善知识,承蒙善知识以方便摄受,拥有听受佛法的机缘,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未来佛。
《喜金刚·二观察续》亦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本是相好圆满的佛陀,然而犹如天空被乌云遮盖一样,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障蔽了,所以在轮回中显得愚笨、迷茫、有烦恼,实际上若能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马上就可以现前佛的一切功德。
其实,外境的好坏跟自己的心有很大关系:心情不太好的时候,旁边来了什么样的人,也觉得全是坏人一样;心情非常好的话,即使是坏人或敌人,也觉得他长得很好、性格不错、穿着漂亮,就算在街上见到乞丐,心里也乐融融的。因此,心如果清净,众生在你面前跟佛菩萨没什么差别,大家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综上所述,闻法之前调整心态相当重要。
因此,如果你有一定的能力,每次听上师传法时,应以大乘菩提心来摄持,或者要具足密宗清净观。清净观的力量比菩提心更强,假如你真的能观想,那么上师所讲的每个句子,会令你的相续转变特别快。有些人听了短短几堂课,马上就获得不共的悉地和加持,其原因也在这里。
乙二(行为)分二:一、所断之行为;二、应取之行为(应行持的行为)。
丙一(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
丁一(法器之三过)分三: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听受佛法的人叫做“法器”,法器在听法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三种过失。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闻法的时候,不管在上师面前,还是在光盘面前,耳识万万不可四处分散,而应专心致志谛听说法的声音。
以前学院有位加秋喇嘛(现已圆寂),他对法王信心非常大,六七十岁的时候,每次听法王讲课,都一字不漏记录下来。有一次,我和他在大经堂后的小木屋听课,听课的过程中,哪怕上师在课堂上开个玩笑,他也会琢磨半天,说:“上师讲了一个很好的玩笑,这个意义很深啊!”然后一丝不苟地记在小本子上。我看了以后特别感动,多年以来,他就是这样依止上师的。
实际上,假如你真把上师视作佛陀,即使上师开玩笑、说些无关话题,也能感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光是耳朵专注听还不行,倘若对所闻之法没有铭记于心,仅仅限于一知半解或敷衍了事,一堂课下来连一个公案、一句法义也没记住,内心犹如一张白纸,讲完后什么印象都没有。那就像漏底的碗中倒多少水也无法留存一样,不管听了多少上师的教言,也不会懂得融入相续而身体力行。
其实,听法三种过失,依次障碍闻、思、修:第一种过失(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是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第二种过失(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是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下面讲第三种过失,这是障碍修慧:
戊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在闻法时,倘若动机不良,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治愈疾病等过患;或者掺杂着贪嗔痴等妄念,比如,去听课是为了看到喜欢的人(贪),听课时对某人怀有极大嗔恨心(嗔),听了一会儿就昏昏欲睡,不停地打瞌睡(痴)。那么,佛法非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会变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碗中注入甘露一样。
如果依靠佛法而造恶业,这没有任何必要。尤其在上师面前听课时,不要把上师当作贪心的对境,也不要当作嗔心的对境、痴心的对境。世间上有那么多人,非要把上师作为贪嗔痴的对境,这是特别可悲的!听法在我们一生中非常难得,内心务必要保持清净,否则,若杂有贪嗔痴烦恼,修行绝对不会成功。所以,第三种过失是障碍修所生慧。很多老修行人也经常说:“修行好不好,要看有没有对治烦恼。如果能够对治烦恼,说明这个人修行很好。”
概而言之,闻法时要断除以上三种过失。大家也应时时观察自己的相续,一发现这些过失就要马上断除。当然作为凡夫人,肯定会有这些过失,但如果没有改,纵然闻法动机很好,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