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26 课——强调实修前行、思维数目差别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丁四、思维数目差别(修行人的数目跟不修行众生的数目进行对比,之后懂得修学佛法的人非常稀少):
最近一直要求实修,这对大家来讲非常重要。若没有依靠人身难得的修法,断除对今生的贪执,修行定然不会成功。所以,我们首先不强调得什么高法,或者获得最殊胜的灌顶,作为初学者,刚开始一定要把加行修好,把基础打好。如果你对加行的内容有所感悟、有所体会,自然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你,让你不得不修其他法。相反,倘若这样的基础没有打好,表面上得了许多甚深高法和境界,但这些不一定长期存留在你相续中。这是我们的经验之谈,也是前辈大德留下来的教诲结晶。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前行》的内容搞懂,搞懂之后再进行思维。虽然它的文字浅显易懂、一目了然,但要想对它的内容有感受,并长期贯穿于自相续中,恐怕不是一朝一夕之举。
在修行的过程中,得到定解相当关键。比如“人身难得”这一修法,凡是学佛的人都会讲,可是有多少人并非人云亦云,而是通过自己修证得来的?谁又能在白天做事、晚上睡觉,乃至行住坐卧等威仪中,始终对此念念不忘?如果你真正体会到了人身难得,那就像亲手摸到了熊熊烈火,即使别人说它很凉、不烫,你也不会随他而转。同样,假如人身难得在心中油然生起,哪怕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你面前,说人身容易得、人生很快乐,你也不会被这些谎言所惑,不可能耽执眼前的享乐,而会马不停蹄地追求解脱。这就是所谓的体悟。“悟”字,是“心”和“我”结合起来的,所以不是别人说的,或者外境上的,而必须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才是真正的悟。
因此,佛教不是迷信,而是智信。若想对佛教产生信心,首先要有一种怀疑,然后通过观察遣除疑惑,生起稳固的定解。
人身难得表面上是共同加行的基础修法,但如果更深层、更细致地去思维,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的修行境界。
下面开始讲课:
若稍加审视众生的数量及次第,就会发现,获得人身的实在是微乎其微。如佛经中言:“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旁生则如白昼之星;旁生众生如夜晚繁星,而善趣众生则如白昼之星。”此外,还有经典中说:“地狱众生犹如大地微尘,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似指甲微尘。”可见,六道众生的数量呈金字塔形,地狱最多,人天最少。
我们也可以体会得到,现在造恶业的人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行持善法者可谓少之又少。不信你到大城市的十字街头,或者商店、餐厅里看一下,多少人没有发菩提心、没有行持清净戒律、没有念佛经?而身口意造恶业的又有多少?毕竟因果始终不虚,恶业的果报肯定只有成熟于恶趣。
以前初劫或圆满劫时,人们不会造十不善业,据历史和《俱舍论》的观点,那时候根本没有地狱众生。后来随着道德败坏、人心腐化,造恶业的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当今末法时代,众生造的罪业极其可怕,诚如《地藏本愿经》所言:“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故而,大多数人死后会堕入恶趣。《四百论》也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杂阿含经》中有一个比喻说:“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者亦复如是。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尔。”《涅槃经》也记载道:有一次,佛陀从地上沾了一点点尘土,问迦叶尊者:“我手上这些尘土多,还是十方世界大地的土多?”迦叶尊者答言:“当然是十方世界大地的土多。”佛陀说:“得人身并行持善法者,如同我手上的尘土般稀少,而未得人身、行持恶业者,犹如十方世界大地之土般众多。”此外,佛经中也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其实善趣众生少之又少,对此不光是理论上明白,当下我们也可以观察:比如在夏季,仅仅一方草地上的含生,或一个蚁穴中的蚂蚁,其数量就超过了南赡部洲的人数。
单看人类其实也一样,若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
尤其是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在当今更是绝无仅有。
当然,真正的高僧大德肯定具足,他们白天晚上行持善法,实在令人羡慕。以前金旺堪布讲《大圆满前行》时说:一看有些大德的传记,就觉得跟我们凡夫人差别极大。比如麦彭仁波切,看他造了那么多论,觉得他似乎一辈子都在造论典;看他弘法利生的事迹,觉得他一辈子都在讲经说法;看他行持了那么多善法,又觉得他好像一辈子都在做善事。
作为真正的具相大德,不但利他的发心和能力十分广大,自利的修行也从不松懈。像华智仁波切,一生中听受《前行》二十五遍,基本上每听一次,都会圆满修一次五加行。
不管怎么样,我们上半生虽已迷迷糊糊过了,但从今以后的下半生该以何种方式度过,权力完全在于自己。正如藏地有句俗话说:“重新穿衣服,重新系腰带。”所以,我们从现在起要重新做人,让自己下半生变成真正的修行人,否则,得个人身却白白耗费掉,实在太可惜了!
对此深思一番之后,想到自己如今已获得了真实暇满,拥有修行佛法的机会,应当感到无比欣慰、喜悦。假如暇满的所有功德完整无缺,那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什么是珍宝人身呢?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意思是,闻思佛法的精华教义,调伏自己的三门,劝勉别人行持善法,修行如山王般稳固。
反之,倘若你对具足十八暇满、远离十六无暇还有缺憾,即便在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地位显赫、智慧超群、美名远扬,但也称不上是珍宝人身。
总之,作为一个出家人,对其他最好不要希求,即生中既然有缘出家,就要守持清净戒律,精进闻思修行,以令正法融入于心;而作为在家人,也应该护持净戒,同时好好地闻思,这样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拥有了珍宝人身。否则,每天只希求世间八法,从来不行持善法,连最简单的转经轮、念观音心咒也不做,来一趟人间什么意义都没有,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空耗,或者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返一样,简直愚不可及。
下面通过几个不同的对比,进一步说明虚耗人身者的愚痴:
(一)如颂云:“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人,岂不见空耗?”
获得人身与得如意宝比起来:如意宝只能满足即生中饮食、生活等一切所需;而得到人身与此截然不同,依靠它行持善法,完全可以超越三界、自度度他,所以如意宝与人身宝无法同日而语。然可惜的是,有些人对轮回没有厌离心,致使此人身宝白白空耗,非常可惜!
(二)如颂云:“遇殊胜上师,得王位难比,诸无恭敬者,岂不视等伴?”
即使登上帝王之位,也难与值遇具相上师相提并论。但是无有恭敬心的人,只把上师视为普通朋友,以至于无法获得上师相续中的甚深境界,非常可惜!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说:“上师视为凡夫离加持。”如果把上师当作凡夫人,绝对得不到上师的意传加持。要知道,加持源于自己的信心,若把上师看作佛,就能获得佛的加持;若把上师看作菩萨,就能获得菩萨的加持;若把上师看作上等人,就能获得上等人的加持。
(三)如颂云:“求发心律仪,得官位难比,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
我们即生中发了菩提心受菩萨戒,得局长、处长、科长等官位根本没法与之相比。可是没有悲心的人,不珍惜自己的菩萨戒,常对众生恶心相向,将菩提心像石头一样抛弃,非常可惜!
(四)如颂云:“得续部灌顶,轮王位难比,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
获得密宗续部的灌顶,得到转轮王位根本无法与之相比。但密宗的根本就是誓言,那些不守誓言的人,所有的加持功德、意传智慧都将付之东流,自相续不但得不到任何利益,最终反而会堕入恶趣,非常可惜!
(五)如颂云:“见心性本面,见诸佛难比,诸无精进者,岂不见迷乱?”
依靠上师窍诀现见心的本来面目,比亲见诸佛菩萨更加难得。可是没有精进的人,即使认识了心的本性,后因种种散乱,没有继续护持,就像智悲光尊者所说,初学者虽明心见性,但就像云间出现的阳光一样,一会儿又被分别的乌云遮住了,心很快会恢复到迷乱的状态中,非常可惜!
因此,我们修密法时,若依靠上师窍诀见到了心的本性,则还要不断地修行、一直修行。有些人得了很多修心教言,对心性肯定有所体悟,此时必须持之以恒地串习,不然到了一定时候很容易退失,故千万不能舍弃精进。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