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25 课——思维暇满之自性、思维难得之喻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今天继续讲“人身难得”中暇满之自性:
通过以上学习可知,如果详详细细观察自己有没有远离十六无暇、具足十八暇满(八种闲暇、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就会发现即便单单具足十八暇满,也有相当大的困难。而在十八暇满中,八种闲暇虽容易获得,比如自己没堕入三恶趣,也没有生于长寿天,依靠人而安立的四种闲暇也不难具足,但完整无缺具足十圆满的人恐怕寥寥无几。
为什么呢?
首先,从五种自圆满来分析:尽管对大多数佛教徒而言,获得人身、诸根俱全、生于中土并不难,但如果业际颠倒(变成妓女等低劣种姓,或不信因果的持邪见者)、不信佛教,那五种自圆满中就只具备三种了。如同车有四个轮子,倘若三个轮子都具足,而前轮爆了的话,不可能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同样,假如其他三圆满都具足,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或者不信仰佛教,那学佛一事也无法成办。
退一步说,如果具足了四圆满,业际颠倒与不信佛教中只有一者不具足,这行不行呢?也不行。尤其是生为业际颠倒者,即使没有造诽谤佛法、摧毁佛教等滔天罪业,但假设身口意三门无恶不作、为非作歹,或修行、念经、转绕、朝拜神山等一切所为只为了今生利益,那虽然被称为贤者、智者,实际上也属于业际颠倒之人。
我见过有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他们言谈举止中,关心的全是眼前的事情,一提到来世,脸上就流露出不在乎的神情,认为即使来世存在,也不应该为此奋斗,而应当为了现世奋斗,如今有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而作为一般老百姓和普通信众,多数学佛也是为了求平安、家庭和睦、升官发财,所作所为唯一贪执今生利益。若如此,即使你是大和尚,或者大居士、大施主、大慈善家,实际上也入于了业际颠倒之流。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目标只是今生,相续中不可能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在座的道友们,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每个人都想一想:自己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倘若只为了今生保平安,逃避现实的一些困扰,或者没有任何目标,在无记状态中得过且过,从不希求来世解脱,这样的话,就算你被公认为了不起的智者大德,实则连十圆满中“业际无倒”这一条也不具足。
这一点,或许很多人都难以避免,故务必要再再思维。这次讲《前行》确实很重要,非常希望汉地信众要懂这个道理。形象上的学佛、做法事,我们不大赞叹,我们赞叹的是成为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否则,一生中全是为了今生利益而奔波忙碌,这没有太大意义。
上师如意宝常谆谆教诫说:“今生和来世相比起来,我更重视来世。虽不敢说百分之百是为了来世,但大多数都是为来世的解脱做准备。”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对来世的重视应当大于今世。你们不妨也看看自己:追求的目标是今生还是来世?在这二者之间,你打的是什么符号?大于号、小于号,还是等于号?
“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讲也许是当头一棒,理应值得深思反省。
然后,从五种他圆满来分析: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传讲妙法、佛法还没隐没,但如果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一种圆满就不具足了;既然没有皈入佛门,善知识慈悲摄受也就谈不上,这样一来,两种圆满都不具足了。五种他圆满中若只剩下三种,学佛绝不可能成功。
尽管你皈入了佛门,若只是表面上得点法,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很多人认为,自己办了皈依证、取了法名,在某某上师面前得过灌顶、求过法,就是实至名归的佛教徒。其实这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法和小乘法并没有落实到你的行动上,你内心中尚未生起这样的信念。所以,你自认为是佛教徒,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世间上这类现象比较多,包括出家人中,可能也有混饭的。有些人在社会上遇到种种挫折后,才加入佛教群体,但他对佛陀没有敬仰、对轮回没有出离心,这种人是不是佛教徒呢?只是名相上的佛教徒,实际上并不是。很多人喜欢说“真理永远是真理”,但这个真理是名相上的,还是实际上的呢?如果是名相上的,那肯定不是真理。同样,名相上的佛教徒,也不是真实的佛教徒,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相续中,大小乘的信念并没有生起来。
从小乘角度来讲,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无有实义,如梦幻泡影,《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有如是定解,则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
对我们而言,尽管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一定困难,但最起码,也要对上师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坚定信心。若没有这种决心,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
上师如意宝以前传《文殊大圆满》时讲过:皈依的含义,用世间话来说就是投降。表面上这个词似乎不太好听,但实际上你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假如始终觉得:“三宝是我终生的依怙,今后无论快乐、痛苦,我的一切全部交付您、委托您,除此之外也不依靠谁,唯一您才有能力救护我。”有了这样一种信念,然后向三宝诚心投降,就是所谓的皈依。
这种皈依的决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
我平时经常提醒大家,最好具足菩提心;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要具足出离心;如果不具足出离心,对三宝的虔诚信心也一定要具足。假如这三者都没有,那你已超出了佛教的行列,可以说最基本的约束点都没有了。
这段文字相当关键,大家务必要铭记于心,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时时观察自己到底是大乘行者,还是小乘行者,或是一般的佛教徒?倘若连佛教徒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啊?说你是外道徒吧,你可能对外道也不懂,这样既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外道徒,不伦不类的,只好属于另一种人类了。
总之,如理如实地了知、观察暇满自性至关重要。然而,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暇满难得的道理,每天随世间八法转,空耗了这个人身,非常可惜。
概而言之,以上讲了暇满难得的自性,希望大家好好观修。
丁三、思维难得之喻:
佛于《花丛经》 、《欢喜入胎经》 、《正法念住经》 等经中都说过: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对有缘者而言,佛经的这个比喻非常好,如果你到了大海边,应以此观想人身极为难得。当然,倘若你成天只是造恶业,什么佛法都不学,这个人身也不一定难得,就像米拉日巴对猎人衮波多吉所言:“本来佛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像你这样的人,便会觉得人身没什么好珍贵的。”因此,造恶业的人身并不难得,而造善业的人身,才极为难得。
尤其是通过此处的比喻,要明白从恶趣中获得人身特别不容易。有些教言书中,对这个比喻作了进一步引申:盲龟,指我们这些众生;一百年出头一次,指偶尔才获得一个善趣之身;大多数时间都在海底,指长期呆在三恶趣里,即便有时得到天人、阿修罗的善趣身体,也根本遇不到真正的佛法、善知识。
依据经中的人身难得之义,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曾对乐行王教诫道:“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具实义。”意即在大海里漂浮的木轭之孔,与盲龟相遇极为困难,而旁生为主的三恶趣众生,转为人身较此更难,所以国王你应修持正法,令此人身具有实义。寂天论师在《入行论》中亦云:“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颈入木轭孔。”还有《正法念处经》中说:“人身难得,如海中龟值浮木孔。”盲龟值木的比喻在诸多经论中都用过,故有相当甚深的意义。大家今后见到大海、见到乌龟、见到木轭,应该想起这个比喻,经常思维人身如何难得。
此外,在《涅槃经》等佛经中,佛陀还以“光壁撒豆,颗粒难留 ”及“针尖堆豆,颗粒不存 ”等比喻,对人身得之不易进行了说明,我们对此要产生深刻的认识。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