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2课——论名之意义
丙三、论名之意义分五:一、略说 二、菩提 三、道次第 四、广 五、论
丁一、略说
以能诠、所诠来分析论名,“广论”为能诠,所诠是“菩提道次第”,以能得和所得分析“所诠”,所得即无上菩提,能得是道次第,即依次第修道,能获无上菩提。
下面具体解释论名。
丁二、菩提分四:一、菩提之体性 二、菩提之分类 三、菩提之喻 四、菩提之释词
此处菩提,是指三菩提中的佛菩提。
戊一、菩提之体性
菩提有断证两个方面,即现量证悟如所有和尽所有一切诸法的证菩提,无余清净烦恼障与所知障垢染的断菩提。
以上就断证诠释了菩提的体性,具体应参阅《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中的九种义,《宝性论·菩提品》中的八种义,《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的六种义。
戊二、菩提之分类
一、菩提可分为法、报、化三身。
对于大菩提,从难以测度因而甚深的功德侧面,安立为法身;从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故而广大的方面,安立为报身;从契合众生的根机行持利他,因而是大自性的侧面,安立为化身。
二、法报化三身也可摄为二身,即胜义菩提法身、世俗菩提色身,其中,报化二身为世俗菩提色身,因为报身是在近的清净眷属一至十地菩萨心前显现的真实色身,而化身则是在远的不清净眷属凡夫、声缘心前显现的色身影像,因此,报化二身都摄于世俗菩提色身。
戊三、菩提之比喻
智慧光明的证德,比喻为日轮;二障清净的断德,比喻为远离云雾的虚空。《宝性论》中宣说九喻,即:如莲花中显露的佛身、远离蜂群的蜂蜜、脱离皮壳的果实等。
戊四、菩提之释词
梵语菩提,藏语向曲,义为断证。
上述的断证菩提,是每位大乘行者希求的佛果。她如同如意宝王,能赐一切所欲,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究竟果法的功德。如此殊胜的无上菩提,应由何种途径而获得呢?应由次第修道而获得。
下面解释道次第的涵义。
丁三、道次第分三:一、道次第之涵义 二、以理安立 三、比喻
戊一、道次第之涵义
按《现观庄严论》的观点,“道”指甚深、广大二道,“次第”即深广二道在资粮、加行、见、修四道中的修行次第。
按《入行论》的观点,“道”指菩萨行所依的菩提心及依此心发起的六度万行,即愿行二种菩提心;“次第”是指安住不放逸后行持布施、持戒等。
按《道炬论》及本论的观点,“道”即三士道——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和不共上士道,“次第”指具足共下、共中道次第的前提后,修学不共的上士道。
戊二、以理安立
一、以理安立是道
《道炬论》及《广论》中所说的甚深、广大智慧,乃是正道,因为她是能到达果地菩提之现证的缘故。
依靠世俗中无误取舍的广大智慧及胜义中证悟空性的甚深智慧,决定能证无上菩提,故而安立为“道”。
二、以理安立次第决定
三士道所摄的一切诸道需要依次第产生,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之故。
譬如树有根、茎、枝、叶、花、果六位,需要依次产生,以根为因产生茎,有了茎才会产生枝叶等,同样,三士道中,完成了前前修行,才能进入后后,这是次第决定之理。
戊三、比喻
一、道的比喻
能到达城市的大路,是道的比喻。《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槃之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三士道为从凡夫地通向涅槃的道路,故称菩提道。
二、次第决定的比喻
以净治摩尼宝的过程比喻。
以三士道来说,首先遣除耽著现世之心,才能以后世为重,取舍因果,趣入十善业道;其次,遣除耽著生死中的圆满,才能发出离心,学戒定慧,趣入解脱道的修行;再次,遣除唯求自己解脱的小乘心,才能发菩提心,趣入六度四摄;最后,要遣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才能获得解脱。因此,遣除前前的耽著,才能趣入后后的修行,有决定的次第。
丁四、广
一、本论能诠教理极多,故所诠义广大,从初发心至成佛之间的修行次第无不具足,故称为“广”。
二、本论所化根机极广,普被下、中、上三类根机。
三、相对《略论》而言广大:本论每一科的内容,均先依正理成立,再广引经论证成;对疑惑之处,用容易理解的比喻说明,遣除各类邪见;再引噶当祖师语录,显发其中的义理,最后总结要义。以广而细的方式层层递进解释,《略论》则省略了破立和教证等,因此,相对《略论》而称为“广”。
丁五、论
论有改造和救护两种含义。
修学本论可以改造内心,即:由下士道,能把耽著今生之心改造为希求后世之心;由中士道,能把耽著轮回之心改造为希求解脱之心;由上士道,能把自求解脱之心改造成为利众生誓愿成佛的菩提心,消尽执著人、法的分别心,现前胜义菩提心。其救护功能,即依次从恶趣救护至善趣,从善趣救护至解脱,从小乘涅槃救护至无上佛果。
乙二、论义分二:一、造论支分 二、菩提道次引导
丙一、造论支分分四:一、顶礼 二、立誓造论 三、劝请法器谛听 四、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
丁一、顶礼分三:一、顶礼本尊 二、顶礼传承上师 三、顶礼之必要
戊一、顶礼本尊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
汉文是:
【敬礼尊重妙音】
宗大师顶礼文殊本尊,“南无”义为敬礼,“姑如”义为尊重,“曼殊廓喀”义为妙音,“耶”是向或对于之意。
“姑如”有无上与沉重之义,合译为尊重〔1〕。就功德而言,成为一切众生的无上,或为众生怙主,故称“尊”;功德巨大,贪嗔等烦恼无法动摇,故称“重”,或者上师犹如须弥山王,任何违缘无法动摇,成为众生依止的极稳重对境,故称“重”。
“曼殊廓喀”是妙音之意。“妙”指断德自性身,尽离二障习气的粗涩,故称“妙”;妙音的增上缘为智慧法身,故以“音”代表智慧法身。或者,“妙”指断德自性身和智慧法身,“音”指悦意音声,闻即开启智慧之音。
戊二、顶礼传承上师分五:一、顶礼释迦佛 二、顶礼弥勒与文殊菩萨 三、顶礼龙猛与无著菩萨 四、顶礼阿底峡尊者 五、顶礼其他上师
己一、顶礼释迦佛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前三句分别顶礼佛的身语意,主要就因赞佛身,就作用赞佛语,就体性赞佛意。
释迦牟尼佛发因地菩提心,断尽一切过失,圆满修集善法,由此成就了圆满的佛身,具有照见一切所知的智慧。
释迦成佛是因圆满妙道、断尽过失,我们希求成佛,同样要圆满功德、断尽过失,如何才能达成呢?这要逐步修习,先修习下士道,具足下士的功德,再入中士道,具足中士的功德,再入上士道,一定是以前前为基础,进入后后,不断进步,最后成为身口意圆满的佛陀。这是这一颂给我们的启发。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