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2课——广说暇满难得
在传讲每一堂课之前,我们都应发无上的菩提心,这是学习大乘佛教的基本要点。
当传讲者在提醒发心的时候,大家应尽量转变自己的分别心,立即想:“我今天听课不是为了自我解脱或自我完善,而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从胜义谛的角度讲,在听受的过程中,应以三轮体空摄持,如果做不到,至少也应尽量做到行为如理如法,专心致志地听讲。
同时,也希望你们在听课时一定要记笔记。其实,如果条件具备,无论听谁讲课或辅导,都应尽量记一些文字和教证,因为这些学习机会都非常难得。
今天继续宣讲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还有依止善知识等内容,在《前行》中称为“共同加行”。
暇满难得分为八个科判,分别从八个方面来阐述难得之理。第一个方面宣说的是十八暇满。前面已经讲了远离八种无暇,今天开始讲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
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
具足殊胜五自圆。值佛出世与说法,
正法住世入佛门,善师慈摄五他圆,
即是十八种暇满。自己具全之此时,
当诚精勤修解脱。
首先讲五种自圆满。
五种自圆满中,第一个是“为人”。如果没有拥有人身,转成旁生等其他众生则无法修行。
第二个是“根足”。即使成为人,如果六根不具足,比如眼盲看不到文字,耳聋听不到法音,意识非常愚痴等,也不能完整地受持佛法。
第三个是“生中土”。包括生于地界中土和佛法中土。地界中土指印度金刚座,贤劫千佛都在此成佛转法轮,是非常殊胜的圣地。佛法中土指具足教法和证法的地方,即具有三藏十二部,以及佛教四众弟子的地方。
第四个是“业际无倒”。以前是很好的修行人,后来生邪见,再也不好好学佛;以前是出家人,后来不仅还俗,而且诽谤因果、不相信前后世,诸如此类的行为,称为业际颠倒。但是在座的人已经信仰了佛教并且没有舍弃因果正见,应该属于业际未倒。
最后一个是“信佛法”。虽然前面四种圆满都已具足,但是如果自身对佛法没有信心,也不算是五圆满。
下面讲五种他圆满。
第一个是“值佛出世”。如果无佛出世,那就不会有佛法的出现。
第二个是“说法”,即佛陀说法。即使佛已出世,但有些佛一直不说法,就像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后四十九天内没有传法一样。佛如果没有传法,也无法真正利益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后来转了三次法轮。
第三个是“正法住世”。即使佛已说法,但如果佛法住世期已经圆满,对众生也无有利益。现在佛法还没有隐没,还在佛法的五千年住世期之内。
第四个是“入佛门”。虽然佛已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也住世,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皈依佛门、趋入佛教,也没有用。
第五个是“善师慈摄”。虽然入了佛门,但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也是不行的。《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这些依靠外部条件而具足的修行顺缘,叫做五种他圆满。
我们观察自己,应该是既具足了五种自圆满,也具足了五种他圆满。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等论典中还宣讲了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等修行中的违缘,我们很多人应该都已经远离了这些违缘,具足了顺缘。总之,所谓“十八种暇满”,“暇”即闲暇,有八种闲暇;“满”即圆满,有十种圆满。
“自己具全之此时,当诚精勤修解脱。”当自己具足上面所讲的功德时,应该非常真诚、精勤地修持解脱道,这非常重要。
丙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
第二个科判:虽已获得暇满人身,但因为它转瞬即逝,所以并不可信。因此,我们在获得人身期间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倘若此生未修利,后世不闻善趣声,
业力所牵堕恶趣,长久流转于其中,
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
“倘若此生未修利,后世不闻善趣声,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颂词的意思是,如果此生当中没有精进地修持佛法、利乐有情,后世很可能不但遇不到佛法,甚至连三宝和善趣的名称,或者阿弥陀佛、嗡玛尼呗美吽等佛号、心咒都听不到,只能被业和烦恼所牵引,转入地狱、饿鬼、旁生等恶趣当中。
《入中论》云:“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希望大家背诵这个教证。)
丙三、劝勉勤于正法:
故今具有自在时,以随善道之缘起,
当依无尽善二资,超越三有之城邑。
“故今具有自在时,”如今,我们并未遭遇烦恼、衰老、死亡等痛苦,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修行正法,这是非常好的缘分。
“以随善道之缘起,”这种缘起,一方面是指自身的自由,另一方面是指环境、法本、善知识等各种因缘。
“当依无尽善二资,超越三有之城邑。”一旦这些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依靠无尽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来行持善法,一定要从三界轮回的恐怖城市中获得解脱。
丙四、今当精进之理:
获宝舟时若未渡,无边轮回此大海,
永久于惑苦涛中,受逼迫时我何行?
轮回是一个大苦海,超越它必须依靠船只。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像珍宝一样的人身“大船”,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它去超越无边无际的轮回大海,就很可能永久沉溺于业和烦恼的苦海中,并且长期遭受痛苦的折磨,那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丙五、暇满难得之理:
故速披上精进甲,为除心与心所染,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
“故速披上精进甲,”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一定要披上精进的铠甲,不要散乱。
“为除心与心所染,”为了遣除我们心和心所中的一切垢染——心是执著根本法的有境,心所执著差别法。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心和心所都是三界轮回的本性,为了断除它,一定要踏上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清净智慧的光明之道。通过菩提心的助缘,获得证悟空性的智慧,可以断除心和心所含摄的世间一切垢染。
无垢光尊者在此引用了很多教证。其中有一个很重要,《中观二谛论》云:“心与心所乃三界,增益分别伺察意。”心和心所是三界的本性,我们依靠这种能取所取的分别念而流转于轮回。这种分别念依靠什么来断除呢?依靠空性智慧。《入中论》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丙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
下面讲到,如果今生没有努力,就会转生到轮回中继续受苦。
今得圆满法根本,无垢珍宝之法器,
不容清凉法甘霖,受轮回苦毁自己。
今生我们获得了人身的珍宝法器,它是圆满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我们没有接受佛法的甘霖,将来一定会在轮回中毁坏自己。
我们现在获得了人身,一定要接受佛法。如何接受呢?首先要听课。因为自己看书的话,虽然能懂其中的一部分,但很多人不一定能学得很正确。我看到很多自学的人,修行都不理想,毕竟连世间的学问都需要老师的引导,何况佛法?所以一般来讲,有传承上师引导的修行都非常正规,这和自学是完全不同的。
佛教徒首先应该广闻博学。现在在网上、光盘上听上师们的课也非常方便,大家应该多听。然后应多花时间去思维和修行,这样坚持下来,相续是可以改变的。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