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93课——四无量心之慈无量心
四无量心中,“舍无量心”已经讲完了,从今天开始讲“慈无量心”。
修持四无量心或菩提心非常重要。以前好多修行人,要么没有这方面的理论基础,要么只懂一些理论,却没有将其融于自心,从来也没有串习过。这样一来,法就是法,人就是人,正如噶当派大德所说,法与人之间可以过一匹马。如此一来,法虽有调伏烦恼、趋入解脱的能力,可因为我们没有修行过,就一直不能与之相应。所以,修行非常关键。
戊二、修慈无量心:
修慈无量心之前,舍无量心最好要修到量。当然,完全到量的话,作为凡夫人恐怕不太现实,但一般来讲,也要尽量做到自他平等,对敌人的怨恨和对自方的贪著不是很强烈。
舍无量心修到量之后,接着再修慈无量心——将一切众生平等作为大慈心的对境,之后要像父母养育小孩一样对待。
了解这一点,对我们修菩提心特别关键。倘若遇到刚强难化的众生,我们对他特别好,他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恶言相向、百般侮辱,此时我们也要义无反顾,像母亲疼爱孩子那样,身语意要竭尽全力,用各种方便令他今生来世获得安乐。
◎ 慈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具体怎么样观修呢?世间上任何一个众生,都希望快乐幸福,唯一追求的,也是自我幸福快乐,谁都不希望痛苦哀伤。可他们根本不知道安乐的因是奉行善法,反而一度造十不善,所求与所行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看到这样的现象之后,我们心里要这样默想:“这些希求安乐反而唯受痛苦的众生,若能都各随所愿、各得其乐,那该有多好啊!”屡次三番这样进行观修。《涅槃经》中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哪怕对一个众生不生嗔心,想尽办法让他快乐,这也是所谓的慈心。
最后观想:“三界中的所有众生,不单单是我渴望安乐,其他众生也同样唯求安乐,这一点跟我没有任何差别。”一直修到真正生起这样的定解为止。
◎ 慈心在身语意中如何体现
正如经中所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我们的身口意应以慈心摄持,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心中所生的念头,绝不能损害众生,自始至终要真诚慈爱。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当和颜悦色,不能怒目而视,就像《入行论》中所言:“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若能如此,就会感得身相庄严,佛经云:“慈目视众生,得大威妙色。”
一位修行好的菩萨,身体的威仪会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舒心悦意之感,彻底杜绝了危害他众,全心全意利济有情;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实实在在、悦耳可人,不带有藐视、侮辱、讥讽他人的意味;心里也是同样,处处饶益众生,不望自己得到好处,如《入行论》云:“一心乐利他,不望得善报。”
特别是对父母双亲、久病患者等,一定要关心、照顾他们,三门尽力做利益事,如此功德不可思议。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 不害众生是可以做到的
正如刚才所说,我们应把众生视为父母或自己的独子,然后对他们修慈心。《菩萨念佛三昧经》亦云:“慈心观众生,如母念一子。”
其实,有些人刚好有善缘遇见一位善知识,但因为前世的恶业和暂时的因缘,对其行为产生种种邪见,以至于自己得不到法,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要知道,在依止善知识时,若对其言行全部特别尊重,对自己的今生来世有非常大的利益;但如果不能这样,反而用另一种态度来对待,这也会变成修行的违缘。
所以,我们对众生要修慈无量心,要像雌鸟养育小鸟一样。雌鸟在养育小鸟时,首先会筑一个柔软舒适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给予雏鸟温暖,在它们不能飞翔之前,始终如一地轻柔、悉心抚育。同样,我们也要通过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语言、心里的念头,慈爱善待三界一切众生。
若能如此,华智仁波切也讲了,自相续“必定”会生起这种境界,就像口渴的人喝水定会解渴一样,这个是必然规律。
因此,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修一下四无量心和菩提心,不要把加行修完之后,就将《前行》扔至一百公尺以外,再也不看了。这些法,乃至成佛之间生生世世都要修。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