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3课——认识暇满之自性
接下来讲暇满人身是诸法的所依。
丙七、暇满为诸法之依处:
大乐利乐云聚中,所降妙智甘露雨,
流入人身净心田,故当喜悦诚行法。
佛法能给众生带来暂时和究竟的利乐,从利乐的云聚中降下非常殊胜的智慧甘露妙雨,这种甘露妙雨将唯一流入暇满人身清净的心田,而不会流入其他任何地方。
这里是说,无论是想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还是究竟的三乘安乐,只有人身最为殊胜。在守持戒律、生出离心、发菩提心等方面,人身甚至超胜于天界众生,更不用说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众生了。如今我们已经获得了无比殊胜的人身,应该以欢喜心、恭敬心、精进心来不断地接受并行持佛法。
丙八、以比喻说明暇满难得:
人天导师佛陀说,犹如盲龟颈恰入,
漂于海中木轭孔,人身较此更难得,
暇满宝身何堪言?是故今起当精进。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杂阿含经》等经典当中以比喻说过: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漂浮着一个有小孔的木轭,海底没有双目的盲龟,一百年才冒出水面一次。如果要盲龟的头恰好穿过这个小孔,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人身较此更难得,”佛陀告诉我们,要在三界轮回中脱离恶趣获得人身,较此更难。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暇满宝身何堪言?”后面我们会讲,人身当中的珍宝人身更为难得。因此,我们现在获得非常难得的人身之时,千万不要白白浪费,不要在无有意义的琐事当中虚度空耗,否则太可惜了。
“是故今起当精进。”如今我们已经获得了这样的珍宝人身,就应该精进修持善法,因为人身不可能长存。
甲二(认识暇满之自性)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乙一、总说:
如是人分相似身,中等身及珍宝身。
人身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相似的人身,是指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问题的人;第二种叫中等身,大多数人属于这一类,会做一些善事,也会做一些恶事,善恶夹杂;第三种是非常优秀的珍宝人身。
乙二(别说)分六:一、宣说相似人身;二、宣说中等人身;三、宣说珍宝人身;四、当思正法之理由;五、如是思维之功德;六、于业地修法具大义。
丙一、宣说相似人身:
不知善恶行非法,根虽具足相似身,
纵然转生于中土,亦为边鄙野蛮性。
“不知善恶行非法,”有些人虽然已经获得人身,但因为生活环境、教育和个人家庭等原因,根本不知道哪些为善、哪些为恶,也不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所以经常行持恶法。
“根虽具足相似身,纵然转生于中土,亦为边鄙野蛮性。”比如屠夫、妓女,即使按世间人的观点,也被视为低劣的职业。表面上看,虽然这些人诸根具足,有些甚至特别聪明,但由于他们经常行持非法,《虚空宝经》说,也只能立为一种相似的人身。这种人相当可怜,一辈子都在造恶业,还对其过失一无所知,就算生在地界中土或佛法中土,也与边鄙地的野蛮人别无二致。
丙二、宣说中等人身:
佛说未入正法道,颠倒善恶贪今生,
散于愦闹外境中,蛮横放荡弃后世,
不求解脱虽闻法,非殊胜身中等性,
偶尔心向微善法,多时罪蒙慧眼故,
持相自他有何利?彼等在家或出家,
稍许胜过恶趣众,是故称为中等身。
“佛说未入正法道,颠倒善恶贪今生,”佛陀在 2500多年前的相关经典中说,所谓中等身,即指未入正道,不懂取舍,整天忙忙碌碌的人;颠倒善恶,将善当作恶,将恶当作善的人;贪执今生,不顾来世的人。
“散于愦闹外境中,蛮横放荡弃后世,不求解脱虽闻法,非殊胜身中等性,”有些人整天散乱于愦闹的外境,沉迷于色声香味的享受或者生意场中;有些人蛮横、放荡,一点也不调柔,而且舍弃后世,不求解脱。虽然他们听闻佛法,但也不算是最殊胜的身体,因此叫做中等身。
“偶尔心向微善法,多时罪蒙慧眼故,持相自他有何利?”他们虽然偶尔行一些善法,做点慈善,或者修一些法,装模作样拿着念珠、转经轮,看到出家人时稍微有点恭敬,但大多数时候仍散乱着。因为罪业深重,蒙蔽了他们的智慧眼,这是世间大多数人的情况。
“彼等在家或出家,稍许胜过恶趣众,是故称为中等身。”这样的出家人或在家人,严格说也只是稍微胜过恶趣众生和相似人身,所以被称为中等人身。
丙三、宣说珍宝人身:
佛说无垢之法器,最为殊胜之正士,
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
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
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
“佛说无垢之法器,最为殊胜之正士,”佛陀说,堪为无有垢染的佛法法器的,是最殊胜的人。无论是显宗、密宗、大乘、小乘任何佛法,他都有接受的能力。这种人对大乘佛法不会起任何邪见,对每一句话都如饮甘露一般欢喜受持,而且对小乘等各宗派教法,也都乐意接受,这就是殊胜的法器。
“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这种人拥有学修佛法的自由,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工作,都不妨碍他自由自在地闻思大乘佛教的精华教义——大乘及密乘的利他思想;在用这样的教义调伏自相续中的贪嗔痴,得到一定境界以后,又尽量劝他人行持善法。而且修行非常稳固,犹如山王一般不可动摇。
“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这种人就是世间的“大仙人”。人天导师、“大仙人”是对佛陀最高的一种称呼。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能受持佛陀的胜幢,都叫做珍宝人身。
丙四、当思正法之理由:
故于大德前闻法,如法修持住正法,
恒常行法止非法,以修法义而住法。
“故于大德前闻法,如法修持住正法,”所以,我们应当先在大德面前如理如法地听闻佛法,然后思维和修持,并且住于正法的行为和威仪当中。
“恒常行法止非法,以修法义而住法。”自己也恒常行持这样的大乘法,其违品方面的非法就可以被遮止,从而以这种境界劝别人修行并安住于法。
丙五、如是思维之功德:
不久越过三有海,速至寂洲得涅槃。
这样思维的功德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思维,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依靠修法而获得成就。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