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3课——顶礼和立誓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2-11-30 19:57 ė156次浏览 60条评论

己二、顶礼弥勒与文殊菩萨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与妙音。

无等导师的最胜心子,荷担一切佛陀事业重担,于无量世界中示现幻化游戏的阿逸多与妙音二大菩萨之前,我恭敬地顶礼!

“无等师”,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称为无等呢?世间一切有成就的人,功德不及佛的一分,因此佛是世间无等。佛悲心深广,发了如白莲般的五百大愿,摄受浊世苦难众生,超过他佛,是发愿无等。如《中论》所说,释迦佛以自在力宣说了缘起性空,世间无人能说,是说法无等。

“师”,佛陀如实宣说一切诸法之义,能改变众生相续,将其逐渐引入涅槃,故为导师。

“最胜子”,文殊、弥勒并非如声闻般的语子,他们现前了世俗、胜义菩提心,位居有学道最高的十地,故是佛陀最殊胜的意子。

阿逸多,即弥勒菩萨,义为无能胜,此菩萨修习慈心三昧,无人能比,故称无能胜。妙音,即“文殊师利”之义,又译为“妙吉祥”。

己三、顶礼龙猛与无著菩萨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

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著足。

对极难衡量的佛教《般若经》,如实造论解释其密意,由此成为赡部洲庄严,名称普扬三地的龙猛、无著二菩萨,我恭敬顶礼其莲足。

佛为一切中的殊胜,故称“胜者”。“教”,即般若经。“极难量”,指般若经密意甚深,常人极难测度,佛成道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故当无言安住于林间。”佛陀所证的无为法,对谁说也难以了知,故是极难思量之教。

“赡部严”,即南赡部洲的庄严。“严”有自性庄严、开显庄严、装饰庄严三种含义。下面从装饰庄严和开显庄严两个方面来说。

譬如日月是天地的庄严,鲜花是大地的庄严,同样,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是装饰南赡部洲的庄严。

明镜能显示庄严的身像,叫“开显庄严”。同样,佛的大乘经自性善妙,龙树、无著菩萨的大论典能显示佛经的妙义,因此,二大菩萨的论典是深广佛法之义的开显庄严。

己四、顶礼阿底峡尊者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前三句连在一起看,第四句“持彼”的彼字,是指前三句所说的教授藏,“燃灯智”是阿底峡尊者出家的法名。

含摄二大车传来的甚深见派及广大行派无有错谬、具足圆满的道之心要的教授藏,在其持有者胜燃灯智前,我恭敬地顶礼。

二大车即甚深见派和广大见派的创始者——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

二派传承的教授均传至阿底峡尊者,他成为深广法藏的真正持藏者。

己五、顶礼其他上师

遍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

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具有无余了达无边佛语的眼目,成为诸善缘者趣向解脱的最胜阶梯,以悲心发动、运用方便善巧开显道次第的诸位善知识,在其莲足前,我恭敬顶礼。

“目”能见,比喻了达佛语的智慧。“阶梯”能通向,比喻善知识为有缘者趣向解脱的殊胜助缘。“悲动”,是说法的动机,善知识全然由大悲策发而开显道次第。

戊三、顶礼之必要

就造论而言,先礼敬本尊和传承上师,能获殊胜加持,使造论初中后三时吉祥,遣除一切违缘。

从自利、利他的角度而言,顶礼本尊、上师,能积累资粮,使自相续与圣者相应;自己恭敬本尊、传承上师,他人也会生起信心,效仿而行,因此能感化他人。

从显示法源清净的方面来讲,对道次第的传承上师礼敬,表明此法并非自己臆造。

丁二、立誓造论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辨教义力,

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如今,精勤修习瑜伽的人,大多缺乏听闻;广闻者又不善巧实修的关要;人们大多以片面的眼光看待佛语;又缺乏以理辨别教义的能力。由此远离了圆满教法心要的殊胜教授——智者欢喜的妙道。见此情形,我发心阐释殊胜大车之道——菩提道次第,因而我的内心充满了踊跃欢喜。

颂中前四句列举了大师所处时代,修行人中存在的四种过失:少闻盲修、多闻不善修要、片面了解佛法、缺乏思辨能力。

宗大师眼见修行者由四种过失而远离智者欢喜的妙道,心中无限悲愍,以大悲心的推动,发心解释道次第,因此说“见已释此大车道”。此处大车道是指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该论圆满含摄了显密深广的教法,是从凡夫地走向佛地的大道,故称“大车道”。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广释此论的显教部分,《密宗道次第论》广释此论的密教部分。

宗大师造论没有丝毫庸俗的所求,纯粹是利他的菩提心,并且因发心造论,能使有缘者趣入智者欢喜的妙道,能将上、中、下各类根机,暂时安置于增上生、究竟安置于决定胜中,这一法施千万倍胜过布施内外财,因此,大师的内心充满了欢喜。

丁三、劝法器谛听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前三句描述法器的德相,第四句劝请听闻。

法器应具足何种德相呢?《四百论》云:“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法器应具三相:质直、具慧、希求法义。

宗大师劝请当时及后世无量的具善缘者:“专心致志听受成就无上菩提的支分圆满的道次第。”虽然大师撰造广论距今已有六百年之久,但大师的悲心愿力超越时空,因此这一颂也是劝勉我们专心听闻这部大法。我们听闻要有殷重心、难得心,才能与宗大师的心愿相应,与道次第相应。

丁四、所讲之法及传讲方式分二:一、认定所讲之法 二、传讲方式

戊一、认定所讲之法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阿底峡尊者所造的《道炬论》中,总摄一切佛语的关要,无余含摄了龙猛、无著二大车的妙道之轨,趣向一切种智佛地的胜士法范,以及上中下三种士夫一切行持的所有次第,无一缺少。

戊二、传讲方式

【此中传有二派释仪,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后时止迦摩啰室啰,圣教盛行,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今于此中,应如后释。】

印度圣境的那兰陀寺与戒香寺,有两种传法方式,那兰陀寺的诸智者按五圆满的方式讲经,按著论五本讲论,也有以三种清净传法,即轨范语言清净、学者相续清净、所说法清净。

那兰陀寺以后,戒香寺的佛教极为兴盛,那里的诸智者许可三种为最初的关要,即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该法的规理。本论是按戒香寺的讲法来解释。

“则许三种而为初要”:“初要”,即最初的关键。戒香寺的讲法,除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规理,还有“如何正以教授学徒之次第”。在以教授引导之前,前三者是最初的关键。为什么呢?因为首先开示造论者和论典的殊胜,能让弟子生信心,具有信心,才有求法的意乐;其次交待讲闻的轨理,上师应相应弟子及法,遵循传讲的规律,弟子也要相应上师与法,遵循听闻的规律,两方面做好了才能生起讲闻的功德。因此,以教授正式引导之前,这三者是最初关要。

讲论时还应注意规律,比如,按世亲菩萨的讲法,第一,应说明必要,使学人明确学习该论的目的,不致盲目;第二,应概略地交待全论的中心要义,使学者了解全论的主题;第三,逐字逐句消文释义,踏实传讲,否则,听者连字句都不过关,更不能从字句中归纳产生见解;第四,应注意前后连结,显明全论的脉络;第五,应解答疑问,使学者产生信解。像这一类的传讲规则,是古德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我们遵循一种规律传讲,就能利益自他。否则,如果不按规矩随心所欲,有可能产生大的过失。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