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36课——宣说修持轨理未修中间应如何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3-16 10:42 ė105次浏览 60条评论

己二、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庚一、正明修法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辛二、未修中间应如何分三:一、总说座间所行须成正修的助缘  二、引发止观之因  三、摄义

壬二、引发止观之因分四:一、密护根门  二、正知而行  三、饮食知量  四、精进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癸四、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分六:一、睡眠时间  二、睡眠善妙的利益  三、真实的睡眠行为  四、以何种意乐睡眠  五、教诫爱惜  六、统一交待正修与座间的修行

子一、睡眠时间

【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如何行者,《亲友书》云:“种性之主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莫空无果,具足正念于中眠。”】

“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亲友书》中龙树菩萨教诫乐行王:“种性之主,在整个白天以及夜间的初、后分,你都要投入修行,即使中夜分睡眠的时间也不要白白空过而没有果利,由于睡眠异转的缘故,你应当在具足正念当中睡眠。”

【此显永日及其夜间初后二分,若正修时,若其中间,如所应行。故行坐时,应从五盖净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说。此与护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时修后二法,此中所说,是修后者。眠睡现行是修后事,故此莫令空无果。】

这一段显示了整个白天以及初夜、后夜二分,不论是正修时或未修中间,都要如法行持。所以在行走、端坐时,应从五盖中净修自心,不要白白地空过,应按前文所说那样行持。

悎寤瑜伽、密护根门和正知而行这三者,都有修时与修后两种情况,而这里所说的,则是指悎寤瑜伽的修后——睡眠。睡眠现行是修后的事,所以不应让睡眠空过而没有果利。由此可知,这里的主题不是悎寤瑜伽的正修,而是指修后的睡眠。

以下正式宣说睡眠的时间。

【如何眠者,谓于永日及夜三分,于初分中修诸善行,过初分已至中分时,应当眠息。】

应于何时睡眠呢?即在整个白天以及夜间三分的初分当中,都要投入修习善法,初夜分过后至中夜分时,应当睡眠休息。在这段当中确定了睡眠的时间是中夜分。

子二、睡眠善妙的利益

【诸为睡眠所养大种,由须睡眠而增长故。若能如是长养其身,于诸善品修二精进,极有堪能,极为利益。】

因为依靠睡眠所长养的四大种(地水火风),需要通过睡眠来增长(欲界众生四大种和合的身体,需通过睡眠来增长)。如果能够这样长养身体,就有力量修习善法,堪能修持恒常精进与恭敬精进,有这样善妙的利益。

子三、真实的睡眠行为

【临睡息时,应出房外,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

临睡休息时,应到房外,在屋外洗脚之后再入内,以右胁靠床寢卧,将左脚叠在右脚上,就像狮子那样睡眠。

下面以比喻说明“如狮子卧”的必要。

【如狮子卧者,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饿鬼、诸天及受欲人所有卧状,则不能尔。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进微劣,少伏他故。】

所谓“如狮子卧”,就是:如同在所有的旁生当中,狮子的力量最大,其心识高而稳固(“心高”即不低沉;“心稳”即不动摇),能够摧伏其他野兽。同样,修习悎寤瑜伽也应像狮子一样,以大势力等摧伏烦恼而安住,所以要像狮子般睡卧。饿鬼、诸天和贪欲人所有睡卧的姿势,则不能像狮子卧那样摧伏烦恼而安住,因此这三类众生都具有懒惰、懈怠,精进微小下劣,而且摧伏烦恼的势力微弱。

饿鬼、诸天以及受欲人这三类众生的卧式分别是:饿鬼头朝下覆卧,诸天头朝上仰卧,受欲人是左胁而卧。《宝梁经》说:“仰卧,是修罗卧;覆卧,是饿鬼卧;左胁,是贪欲人卧;右胁,是出家人卧。”

【又有异门,犹如狮子右胁卧者,法尔令身能不缓散,虽睡沉已亦不忘念,睡不浓厚,无诸恶梦。若不如是而睡眠者,违前四种一切过失,悉当生起。】

再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如狮子卧的必要”,即像狮子一样右胁而卧,法尔具有四种利益:一、以这种卧式能使身体不松散掉乱;二、虽然已经入睡也不会忘失正念;三、不会睡得太沉;四、没有恶梦。相反,如果不以狮子卧式睡眠,则与上述四种利益相违的一切过失都将生起,也就是会有身将散乱、入睡后忘失正念、睡眠很重以及睡梦不祥等过失。

子四、以何种意乐睡眠分五:一、光明想  二、正念  三、正知  四、起想  五、总结

【以何意乐睡眠有四。】

宗大师归纳《瑜伽师地论》的教授,教导我们睡眠时应以四种意乐寝卧,“四种意乐”即光明想、正念、正知和起想。若以这四种意乐睡眠,即为“巧便而卧”,能将睡眠转为修行。所以修行人不应随烦恼、无记心睡眠,应当调整自心,以清净意乐睡眠。

以下对睡眠的四种意乐,逐一从方法、作用二方面分析。

丑一、光明想

【光明想者,谓应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时心无黑暗。】

光明想者的方法,即应当以心善巧作意光明之相,以此光心而睡眠。

光明想的作用:睡眠时安住光明想,能使心不昏暗。

丑二、正念

【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

第二种睡眠意乐——正念,即通过闻思修法义所成就的正念,乃至尚未进入熟睡时,应让正念一直在心中随逐。

所应随逐的,是平时闻思修所成就的正念;随逐的阶段,是从开始睡一直进入熟睡这一段时间。譬如:我们经由闻思暇满难得之理,而生起了珍惜人身的正念,睡眠时内心就要一直安住在珍惜人身的正念当中,直到熟睡为止。

这样行持的作用。

【由此能令已睡沉时等同未睡,于彼诸法心多随转,总之,睡时亦能修诸善行。】

通过睡眠时让正念随逐,就能使沉睡时和未睡时一样,心能常常随顺彼法而转,总之,在睡眠时也能修习善行。

丑三、正知

【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受。】

第三种睡眠意乐——正知,即睡眠时由这样依止正念,随任何烦恼生起,就能及时觉察了知,迅速舍弃而不染著。

丑四、起想分三:一、不越起时之想  二、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  三、不舍善法之想

【起想有三。】

所谓“起想”,就是在睡眠时,先要发起善想。关于“起想”,根据《瑜伽师地论》应当发起三种想:一、不越起时之想;二、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三、不舍善法之想。

寅一、不越起时之想

【初者谓一切种,其心不应为睡所蔽,应以精进所摄之心,惊慑而眠,犹如伤鹿。】

第一,“不越起时之想”,是指在任何情况下,自己的心不应当被睡眠所障蔽,而应以精进所摄之心,警觉摄心而眠,犹如受伤的野鹿。

“惊”是不安稳,时时警觉;“慑”即不放纵,注意力集中。这种惊慑而眠的状态,就像受伤的野鹿睡眠时的状态:林中野鹿恐惧被猎人捕杀,所以睡眠时总处在十分警觉的状态;而受伤的野鹿更是警觉,丝毫不敢放松。

发起不越起时之想的作用:

【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时而能醒觉。】

通过这样发起警觉的心入睡,能令睡眠不会太沉,不会超过起床的时间,而能及时醒觉。它的因就是以精进所摄之心。

寅二、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

【二者谓作是念,我今应修佛所开许悎寤瑜伽,为修此故,应大励力引发欲乐。】

第二种想,就是这样作意:我现在应当修持佛陀所开许的觉悟瑜伽,为了修持觉悟瑜伽,我应当努力引发欲乐,安住这种强烈的加行欲乐当中。

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的作用:

【由是能依佛所开许狮子卧式眠无增减。】

通过此想,便能依照佛陀所开许的狮子卧式睡卧,而没有增减,也就是会持守稳固的睡眠行为。相反,若未发起此想,睡眠行为就不稳固。比如:前三天还是狮子卧,第四天就成了天人卧;或上半夜是狮子卧,下半夜就成了猪狗的卧式。这样就是“眠有增减”,即睡眠行为不稳固。

发起第二种想,必须安住在很强烈的加行欲乐当中,才能成办昼夜警醒的瑜伽。如果具有这样强烈的向道心,自然会在睡眠时,按狮子卧如法睡眠,这样才能让身心不懈怠懒惰,不失坏觉悟瑜伽。

寅三、不舍善法之想

【三者谓应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诸善法,明日亦应如是勤修。】

第三种想,即应如此思惟:就像我今天勤修觉悟瑜伽以及各种善法,明天我也应当这样勤修。

发起不舍善法之想的作用:

【由是于善欲乐相续,虽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通过发起不舍善法之想,行善的欲乐便能相续不断,即使在忘失正念时,也能为上上品成就而精勤修习。

上面已从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四个方面,说明睡眠时的清净意乐。

丑五、总结

我们从第四种资粮的名称——“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就可以了知修习睡眠意乐,目的是为了成就悎寤瑜伽,方法就是以心作意思惟。

悎寤瑜伽有修时和修后两个阶段,中夜分的睡眠是修后之事,其余白天、初夜分、后夜分三者为正修之时。

就勤修悎寤瑜伽而言,睡眠的行为应当如何行持呢?睡眠行为应与正修密切相关,也就是要延续正修时的觉悟状态,直到次日的后夜分。而要延续觉悟状态的关键则在于意乐:一、首先应作光明想,避免心识昏暗的状态。二、接着是让正念随逐,依靠正念的力量令所修行相于睡梦中分明现前。三、这样依止正念,就能在睡眠中保持正知而觉察烦恼。四、为了保证次日能够及时醒来,应当发起不越起时之想;为能成办悎寤瑜伽,应当发起安住悎寤瑜伽的强烈欲乐,让心识保持勇悍坚猛,这样就会按狮子卧睡眠,而没有增减;为了保证精勤悎寤瑜伽相续不断,应当发起不舍善法之想。由此可见,一切睡眠的行持都是在心上安立。

依靠中夜分的睡眠能够承接前后两天的正修,因此若能具足上述睡眠意乐,则对睡眠和次日的修行有极大利益。唯有善加修持睡眠的清净意乐和行为,让正修时与修后相辅相成,打成一片,才能将整个生命融入佛法的修行当中。

子五、教诫爱惜

【此食睡行若能无罪具义而行,现见能遮众多无义虚耗寿数故,如圣者无著引经,如所抉择而为解说。】

对于以上所说的饮食、睡眠等行为,如果能够不染罪业并且具有实义而行持,现量见到能够遮止许多无意义空耗生命的行为,所以这里依照圣者无著引用经典所抉择的意义来作解说。

对于这些清净的饮食和睡眠行为,宗大师认为非常稀奇善妙,所以特于此处依据《瑜伽师地论》,以摄义的方式作了解说。

子六、统一交待正修与座间的修行

【如是唯除正修时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结、中间诸应行者,从此乃至毘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

如是,除了正修当中所有不共的修法之外,其余加行、正行、完结和未修中间所应行持的内容,从此处的亲近善知识开始直到毘缽舍那之间,所修的一切所缘行相,都应按照上文所说来行持。

此段是总的交待正修时和座间的修行,论中对此以不共和共同作简别。其中,“不共”是指正修当中的不共修法。譬如,正修“依止上师”时,思惟上师的功德而修信心,以及忆念上师的恩德而修恭敬,此二者即为“不共”。再如,正修“暇满”时,思惟人身难得及其意义重大,就是“不共”。除了这些不共的修法之外,其余都是共同修法。譬如:从洒扫住处到供曼扎祈祷的六种加行、正行的总共修法、完结时的回向、修法的时间安排、座间密护根门等四种资粮等,这些都是共同修法。

【已释中间所应行说。】

未修中间所应行持的内容,已经解释完毕。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