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41课——四无量心修舍无量心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3-30 10:51 ė147次浏览 60条评论

《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现在讲四无量心品。前面讲舍无量心,然后讲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按照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先讲舍无量心。

接下来就讲到,我们对于舍无量心的观修对境——众生,不能特意去耽著,因为他也许是亲人,也许是冤仇。所以,众生分别念当中认为的纯粹的亲人或怨敌,实际上是不一定的。这种窍诀和修法非常重要。

丙四、以对境不定而修舍无量心:

此友亦成敌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

回报利益岂应理?中者亦成亲非亲,

利益损害不一定,贪恋嗔恨不应理。

“此友亦成敌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如今被我们当作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等的人,这些非常亲密的亲朋好友,实际上也会很快、很容易地变成怨恨的敌人。世间当中大多数怨恨的敌人,其实来自于自己身边的这些人,他们会变成敌人加害我们,而且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非常难以忍受的痛苦。

“回报利益岂应理?”那么,我们对他们回报利益合不合理?大家也可以想一想。

“中者亦成亲非亲,”还有一些人是“中者”,对我来说也不是亲友,也不是怨敌。这样的中等人很容易变成亲友,也很容易变成“非亲”,甚至变成特别可怕的敌人。

“利益损害不一定,”而且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损害还是利益,是不确定的。

“贪恋嗔恨不应理。”所以,我们现在对个别的亲方非常非常地贪爱,如沸水一般、滚滚汹涌;对个别怨恨的敌人、关系不好的人生起极大的嗔恨心,就像熊熊烈火一样,不断地燃烧怒火。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丙五、以等性修舍无量心:

初当于诸亲友方,观成中者断贪恋,

后将怨敌观中者,断除嗔恨无亲疏。

“初当于诸亲友方,观成中者断贪恋,”我们前面也说了,对亲方不要特别去耽著,应该把他观成一个中等的人。

“后将怨敌观中者,断除嗔恨无亲疏。”而对怨害的敌人,很多人都特别嗔恨,很想把他的肉吃一块,把他的血喝一口,但心里也还是不满足。

我们虽然达不到这样真正亲怨平等的境界,但是在修行过程当中要尽量观察:我是不是对关系不好的人经常生恶心、生嗔恨心?如果是,就告诉自己:“这样不好的。”要马上制止,让自己的心尽量处于一种中等的状态当中。我们对自方也是经常生各种各样非理的贪爱之心,这是不合理的一种心态。

刚才我讲了,贪心和嗔心这两个心态实际上都是非理作意。在《俱舍论》和其他一些论典里面,都把它们称为烦恼,属于非理作意,是一种不合理的心态。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尤其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尽量把这样的心态平息下来,处于一种中等的、也就是中道的心态当中,这就是菩提心修法当中很重要的一点。

丙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

第六个问题讲到,为利众生修这样的舍心。其实修舍无量心的时候,对于中等的心到最后也要放弃。

于诸中等者之心,亦为应断愚痴故,

如是观修离三有,同遣有情烦恼心。

“于诸中等者之心,亦为应断愚痴故,”下面是说,我们这样中等的心——不贪、不嗔的心态最终还是要断除。为什么要断除呢?因为它实际上也属于一种愚痴。为什么是愚痴呢?因为它毕竟是对“也不是好、也不是坏”的执著,这样的执著也是愚痴心。

“如是观修离三有,同遣有情烦恼心。”因此,我们到最后一定要把这样的中等心断除,它是三有的一种心态和执著,依靠这种执著也会生起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我们为了断除贪心和嗔心的烦恼,中等的愚痴心态也应该断除,因为这种心是不合理的。

丙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

实际上,众生对远离痛苦、获得快乐方面是很愚痴的,所以我们要修这样的无量心。

众欲离苦得安乐,然不知此行苦因。

世间当中的众生其实有很多愚痴。所有的众生都想远离一切身体和心灵的痛苦,也想获得世间的一切快乐,这是每一个众生都日日夜夜希求的。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只有断除恶法、行持善法,才能获得快乐、离开痛苦——因为愚痴的缘故,他们确实不知道,反而经常行持苦因,造各种各样的业。

丙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

愿可怜兮烦恼众,息诸习气心平等,

愿猛贪嗔所恼众,无有亲疏离贪嗔。

“愿可怜兮烦恼众,息诸习气心平等,”这里讲,舍无量心真正的对境是谁呢?实际上是这些非常可怜的烦恼众生。愿他们相续当中贪心、嗔心等各种烦恼的本体、习气全部息灭,而且获得亲怨平等的心。

“愿猛贪嗔所恼众,无有亲疏离贪嗔。”愿相续当中具有贪嗔的众生,贪嗔全部远离,获得无有亲怨的境界。

丙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

观众从一至二三,一域一洲至四洲,

一千二千三千界,直至一切世间众。

这是舍无量心的修法,是很重要的。从观一个众生到观两个众生、三个众生,一直到一个城市里面的众生,再到南赡部洲、北俱卢洲等四大部洲的众生,再到一千个四大部洲的众生,再到大千世界的众生——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乃至世间当中所有的众生都要去观修。

丙十、舍无量心之修量:

舍无量心之修量,自他亲怨皆平等。

舍无量心的修行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最后,自己、他人、亲方和怨敌方完全都是平等的,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以上讲的是舍无量心的境界。

丙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

后得无缘舍对境,诸众唯心心如空,

胜义无生空性中,自心离戏中安住。

这是修舍无量心的后得。修中观的后得跟这里的后得不同,前面讲了修舍心,它的后得是对众生没有什么执著,而且最后将所有的众生观如自己的心——所有的众生是以心造的。然后心也如同虚空一样,在胜义当中无有任何产生,远离一切戏论,在这样的远离一切戏论当中安住。

所以,关于出定和入定的方法,有时候是安住在如虚空般的空性中入定,出定时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为众生回向,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是,入定时观舍无量心,出定时观空性。也就是说,大悲和空性二者(大悲空性藏),如果修大悲心,那么从大悲心当中出定叫做后得,此时可以修空性;如果修空性,那么从空性当中出定的时候,也叫做后得。所以,这两者没有一个固定的修法。有些人可能想:“在修空性的时候,怎么还要在大悲心当中入定啊?”总而言之,我们最好都获得这种没有执著的境界。

《中观宝鬘论》里面也讲了:“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如果有了执著,就都不合理的,因此在出定的时候,入于一种无有任何执著的状态当中安住,这就是修悲心的后得,也是修空性,这两个可以互相轮番。

丙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

如是舍心之修量,生起深寂之证悟。

这样修舍无量心,在相续当中一定会生起非常甚深、寂灭的证悟。

因为,大悲心和空性见解其实是互为缘起的。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真的有了空性见解,那么对众生自然而然会生起大悲心;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也会对空性产生一定的定解。所以,修舍无量心的利益,就是对证悟空性很有帮助。

丙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果无亲疏垢染心,任运自成实相义。

那么,修舍无量心的结果是什么呢?从世俗角度来讲,就是对亲人没有贪著、对怨恨的敌人没有嗔恨,没有这样的染心;从胜义角度来看,就是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了不可思议法界的、无生的、远离一切戏论的、甚深寂灭的境界。这就是修舍无量心的果。

所以,世俗当中会远离一切贪嗔之心,胜义当中任运自成,证悟实相的意义,这就是修舍无量心的作用和结果。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