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32课——上师瑜伽七支供回向
丙五(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分三:一、上师瑜伽之重要性;二、上师瑜伽实修法;三、传承上师简历。
丁二(上师瑜伽实修法)分三:一、明观福田;二、七支供;三、专心祈祷。
戊二(七支供)分七:一、顶礼支;二、供养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法轮支;六、祈请不入涅槃支;七、回向支。
下面继续讲《前行引导文》。
◎ 关于《前行》的一点感言
这部《大圆满前行》,很希望今年能讲完。讲完的话,对我来讲,应该说是一生中比较大的一个工程。对你们而言,也是如此吧?
这次讲的时间比较长,刚开始的听众,结束时不知道会剩多少?那些前面一直没有中断、最终也听受圆满的人,我觉得非常不错!作为讲者,能讲圆满的话,我也“亦复如是”。因此,希望大家共同祈祷、努力,圆满这一工程。
与此同时,我也希望你们以后能弘扬这部《前行》。
当然,这种弘扬,最好建立在自己修持的基础上。
你们应该知道,对我而言,《前行》的利益是最大的。可以说,我整个人生的转变,整个修行理念的建立,都是得益于这部法。
正因为如此,当我看到个别道友在修行之初不重视前行,好高骛远唯求高法时,心里就自然而然生起悲悯。
所以,我希望现在的诸位都重视前行。在将来,当我们这一群人离开了人间,当后来的人见到了我们留下的语言和文字,我希望而且也相信:凡是见闻并重视这一法门的人,一定会获得传承上师们的加持,自相续自然与佛法相应,并自在领受传承上师们的一切密意。同时我更相信,无论他们再修任何显密法要,都将易如反掌、垂手可得。
这就是我想要讲的一点感言。
己七、回向支:
要让你所作的善根成为解脱之因,就应该以回向来印持。
回向时,以现在的善法为主,比如听课、念经、参禅、放生等,再加上自他三世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完全像文殊童子、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回向一样,以无缘智慧印持[ 作为因地凡夫,要做到这种三轮体空的回向,是很难的。但只要心里不断作意“文殊菩萨等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自然也能成就无倒菩提之因。],而回向给一切众生,并念诵:
三世所积诸善根
回向广大菩提因
◎ 回向中的几个问题
● 回向偈应该用金刚语
印持你回向的偈文,应该是诸佛菩萨及得地以上的大德的金刚语。
● 回向众生 成为其成就菩提之因
当你造了善根,又有了回向文,那要将善根回向到哪儿呢?
“回向广大菩提因”。以现在的善根为主,再加上三世所积有漏、无漏的一切善根,全都回向广大菩提之因。也就是说,要将善根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愿此善根成为他们成就圆满正等觉菩提果位之因。虽然在现在还不能得果,但一定要成为佛果的因。
● 善根的大小随愿求与回向而定
好的修行人,也就是上根者,不论他持戒、念经、参禅,做任何善法,都会成为大乘善根;中根者,只想到自己解脱,所以成就的只是中等善根;下根者的话,做再大的善法,也只是人天福报而已。
因此,善根的大小,是随着愿求与回向而定的。
● 行善后务必作回向
很多人不重视回向,认为善法做了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对的。作为修行人,无论在何时何地,不管做任何大小善事,转绕坛城,或在佛堂里供支香、供杯水,结尾时千万不能忘了作回向。有时间的,可以作广大回向;没有的话,简单一点,四个、六个或者十几个偈颂都可以。但不论广略,一定要回向。
如果没有这样回向,那么所成办的任何善事,它的果报成熟一次便会耗尽。以前我们讲过,毁坏善根的四因之一,就是不回向,此外还有颠倒回向、在人前炫耀、对所做的善根生起后悔心。
◎ 回向菩提则永不耗尽
即使远离这四因,作了人天福报的回向,也很可惜。因为回向如同射箭[ 《般若摄颂释》云:世俗中,缘于真实回向的对境,怀着希求心,如同射箭般能够转变善根,就是回向的本体。],可以射得远,也可以射得近。如果你把善根之箭“射向”眼前的安乐,就像世间人,虽然乐善好施,但求的是平安、快乐、财源滚滚,那以无欺的因果力,也的确能得到相应的果报。不过,就算得到了,也很快就耗尽了。
记得《增一阿含经》里有一则公案,很发人深省,希望大家听了以后,能有一些触动。
● 地主国王十四万年供养善根穷尽
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这则公案。在这则公案中,地主国王十四万年的供养,因为没有回向解脱,善根全都耗尽了;而纯黑的一次供养善根,因为回向了解脱,历经三十一劫人天安乐以后,值遇佛陀,并成就圣果,二者的差别如是之大。
但这种差别,一般人是不懂的。
● 回向菩提善根永不耗尽
有什么不同呢?刚才说了,如果回向人天安乐,善根很快就耗尽了。但如果你回向于究竟菩提之因,即使感受了百次善果,在尚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善根不仅不会穷尽,反而会日日增上。
如《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
◎ 不回向则不生所需之果
总之,不论你的目标和希求是什么,都应该以回向来印持。
只要你回向了,以善根的不共加持力,一定会得到的。如哲贡觉巴仁波切说:“二资如意宝,若无发愿拭,不生需求果,故当勤回向。”
偈颂里说到了发愿,那么,发愿与回向有什么差别呢?以前有大德解释说,所谓发愿,是对未来善根的成熟规定一种目标。比如,我发愿将来成为什么什么,然后就跟随这一目标修善积福;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然后就念《普贤行愿品》,或者念佛诵咒等等。总之,发愿在前,善根在当时或者未来。而所谓回向,是将已经完成的善根功德,赐予一切众生,或者转入你所欲求的目标。
总之,在大家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发愿定下目标,并且随愿修行二资,之后将所修积的一切善根,全部回向目标——圆满菩提。
◎ 能否成为菩提之因取决于回向之力
当然,你所行持的善法,能否成为圆满菩提之因,还要取决于回向之力。也就是说,你要让善根成为每一个众生成就菩提的因,回向时要猛厉,要有力度。
◎ 做佛事也要回向
此外,平时做佛事也要回向。
● 若回向 他人必能得到利益
要知道,对众生最有利的,是佛法。如果你要利益父母亲友,为他们做法事;要利益亡者,为他们做佛事,此时一定要记得回向。不回向,他们得不到利益。
● 广严城人供僧回向投生饿鬼的父母
◎ 回向是精华
其实,回向是佛法的精华。如至尊米拉日巴也曾说:“山间静修大行者,及作供养之施主,彼二具有成佛缘,缘起精华即回向。”
◎ 三轮体空回向
当然,要让你的回向成为圆满正等觉之因,还必须以三轮无缘智慧摄持,否则,如果被三轮实执的垢污所染,就叫做具毒回向。
如《汇集经》中云:“犹如食用杂毒丰美食,佛说缘于白法亦复然。”
这样做到了三轮无缘,才是出世间的波罗蜜多;如果有实执,只能算是世间的波罗蜜多。如《入中论》在讲完一地的功德以后,说道:“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蜜多。”不仅是布施度,持戒、安忍等也都是如此。
那么,所谓的三轮是哪些呢?《甚深大回向经》云:“无有回向者,亦无回向法,亦无回向处,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回向,作是回向时三处皆清净。”三处,也即三轮:作回向的人、回向的善根、所回向的对境众生。
我们知道,在名言当中,这三者的确如梦如幻般地存在着;但在胜义当中,它们的本体都是空的。
◎ 诸佛菩萨如何回向 我亦如是回向
当然,三轮体空——以证悟无实智慧摄持的真实无毒回向,在凡夫薄地时,根本无法做到。因为这对我们来讲,是矛盾的,心里出现这三轮的时候,就是实有的;要思维体空的时候,又什么都没有了,因此,以凡夫心是无法实现这样回向的。
要实现这种功德,我们就应当观想:“往昔的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这种回向可以代替三轮体空的回向。法王如意宝非常重视这一回向方法,对我们来讲,这也是非常殊胜的方便。
◎ 让回向成为习惯
你们可以总结一下上面讲的回向要点,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行持。比如,造了任何善根以后,至少观想一下:“诸佛菩萨怎么回向,上师如意宝等传承上师们怎么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愿将此善根以及三世一切善根,全都回向一切众生,以令他们自在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
这可能不用一分钟吧,但如此观想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其实修行是一种习惯。长期做的话,发菩提心也好、回向也好,最后什么都很容易。像课前课后让大家转经轮,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今天忘、明天忘,但现在习惯了,也就没什么困难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让这种回向成了习惯,那在任何时候,你一做完善根就会回向,一回向就会想到要像上师及诸佛菩萨那样回向,就会想到众生,就会想到菩提,但不会想到自己。
能这样修的话,修行也不会很困难的。
【注】此处需要紧密结合《前行》原文和公案学习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