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42课——四无量心修慈无量心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4-2 8:27 ė140次浏览 60条评论

我们现在正在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四无量心品,前面讲了舍无量心。为什么先讲舍无量心呢?因为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对敌人有特别强烈的嗔恨心,也不要对亲人有特别强烈的贪心。在心比较平静的时候,我们要对众生生起慈心,即愿众生获得快乐的心。而获得快乐的来源是离开痛苦,因此就讲到了悲无量心。愿众生具足快乐并永远都不要失去,就要讲到喜无量心。

所以整个修行次第就是,先让心平静下来,然后愿众生快乐,要获得这样的快乐就要离开一切痛苦,再愿这种快乐永远不要消失、永远存在,这就是四无量心的修行次第。

乙二(修慈无量心)分五:一、增上慈心;二、慈心之所缘境;三、慈心之证相;四、无缘之慈心;五、修慈心之果。

丙一、增上慈心: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我们先对所有众生修了平等心——在舍无量心当中修了亲怨平等。修完以后,我们应该想,愿自己的母亲获得暂时、究竟的快乐——除了极个别特别不孝顺的人以外,每一个人都会这样想的。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同样的道理,就像愿自己的母亲获得安乐那样,愿一切有情也得到安乐。

《大般涅槃经》中也讲过:“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如果我们日日夜夜对众生修慈心,以这个因缘,会常常获得快乐,而且不为他人所恼。

丙二、慈心之所缘境: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

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

其实这里讲四无量心确实讲得非常细致,我很希望,大家很认真地把《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的这些金刚语,不但要学好,而且要修好。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慈无量心的对境是什么呢?愿所有的众生暂时获得人天的快乐,究竟获得佛陀的安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这样的慈心,先从一个众生开始修。比如,观想关系平等的一个众生,愿他暂时获得人天的快乐,究竟获得佛陀的安乐。然后,像前面的舍无量心一样,修行的范围逐渐逐渐扩大,最后扩大到无边众生,对所有的众生也这样观修。这是四无量心的基本修法。

丙三、慈心之证相:

生起周遍之慈心,胜过慈爱独子母。

生起慈无量心的界限是什么呢?对所有的众生,虫类也好、飞禽也好、鱼类也好、人类也好,当我们看到他们非常可怜、不具足安乐的时候,生起极其强烈的慈悲心。而且这种慈心并不是相似的,“噢,这个很可怜”,好像心里没有什么触动,没有什么感觉,不是这样的,应该是胜过一个慈爱的母亲对自己的独子所生起的慈心,这个是很有感受的。

丙四、无缘之慈心: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

无缘广大之慈心,慈空双运为验相。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无缘广大之慈心,”我们前面也讲了,修舍无量心到最后要跟空性结合起来,修慈无量心也是这样的。前面修有缘的慈心时观一切众生,这是有执著的慈心。修了之后,对所有的众生和诸法都没有任何所缘、能缘,没有任何有相的执著,在这种境界当中入定。

“慈空双运为验相。”慈心和空性实际上是双运的、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二者是互为缘起的。如何互为缘起呢?一旦我们进入了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当中,就会在后得位对众生生起特别强烈的慈悲心;有了慈悲心的时候,逐渐也可以进入到最深层的空性当中。

丙五、修慈心之果:

修习慈无量心果,令人见而心愉悦。

修慈无量心的果是什么呢?修慈心的人修到最后,任何一个众生见到他都非常悦意,而且他看到所有的人也都很欢喜。这是相互的一种因缘。

修慈悲心很重要。马鸣菩萨说:“我护诸众生,犹如一子想,假设欲害我,我亦生慈心。”我要护一切众生,观众生犹如自己的独子;如果众生想害我,我也对他生慈悲心。这个很重要的!

下面讲悲无量心,从七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思维众生的痛苦。

乙三(修悲无量心)分七:一、思维众生痛苦;二、宣说悲无量心之修法;三、真实宣说悲无量心;四、修悲无量心之原因;五、修悲无量心之证相;六、修悲无量心之入定与出定;七、修悲无量心之果。

丙一、思维众生痛苦:

慈心周遍众生后,如心不忍父母苦,

思维一切众生苦,生起强烈大悲心。

愿所有众生获得快乐的慈心周遍于一切众生后,我们可以在心里面观想:如果自己的父母感受痛苦,我肯定是不忍心的,那么以此类推,思维三界轮回当中的所有众生在感受痛苦,我也是不忍心的,他们也非常可怜,我们要对他们生起悲心,而且要生起一个很强烈的悲心。

丙二、宣说悲无量心之修法:

我之大恩诸父母,为我而造诸罪业,

遭受寒热与饥渴,残害役使所逼迫,

溺于生老病死河,受多种苦真悲惨!

这里讲到,我的这些大恩父母,为我造了许许多多的恶业。今生当中,他们有些在地狱里面遭受寒热的痛苦,有些在饿鬼道里遭受饥渴的痛苦,有些在旁生道受到残害、役使或者互相吞食等痛苦的逼迫,有些在人间、天界感受生老死病的痛苦,他们都沉溺在轮回的河当中,总之,六道轮回里面所有的众生都在不断地感受痛苦。

丙三、真实宣说悲无量心:

无欲解脱寂灭心,无示正道善知识,

漂于轮回诚可悲,现见此等岂忍舍?

“无欲解脱寂灭心,”这些众生没有想解脱的寂灭的心。轮回当中的很多人都是只有赚钱的心、造业的心,而没有想解脱寂灭的心。

“无示正道善知识,”也没有开示正道的善知识。尤其是现在,真正有德相的大乘善知识很多人都遇不到。

“漂于轮回诚可悲,”正因为这样,无量无边的众生全都漂泊在轮回当中,非常惨、非常可悲。

“现见此等岂忍舍?”看到这些的时候,具有菩提心的人怎么愿意舍弃他们呢?怎么能舍弃他们呢?

•  大悲心为佛道之根本

《十住毗婆沙论》里面也这样讲过:“若人于无量,阿僧祇劫中,所修集佛道,大悲为根本。”如果有人在无量阿僧祇劫中修行,将所修行的佛道集中起来的话,其实根本都是大悲心。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入中论》的开始也是这么讲的:大悲心最初像种子一样,中间像水灌溉种子使它成长,到了最后,能让众生真正得到受用,所以佛陀先赞叹大悲心。没有大悲心的话,我们的修行是没有办法增上的。

在修行过程当中,慈心和悲心分开修也可以,一起修也可以——愿众生都离开所有的痛苦并获得快乐,在这样的一个心态当中,这两者都已经具足。而且这种心态要经常在生活当中修持。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