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51课——下士道念死无常之摄义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5-2 11:20 ė123次浏览 60条评论

卯三、摄念死无常之义分五:一、念死无常的意义  二、修习的方法  三、以闻思决定次第、数量并誓修  四、如理思惟的方法  五、由九种因相决定三种根本

辰一、念死无常的意义

一、念死无常的重要性

念死无常是下士道的入门,也是菩提三士道的入门,本论称它是趣入一切圆满之门。

佛所说的法归纳起来,就是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其中,诸行无常也是放在首位,可见无常法在整个佛教当中的地位。

二、观修无常的必要

观修无常的必要,就是要生起无愿三摩地,无常观是无愿三摩地的根本所依。

众生执著现世、执著轮回的根源就是常执,他们不知道“无常是一切有为法的本质,无论是情器还是轮涅所摄的一切有为法,其本质就是无常”,反而执著为常有,所以才会耽著,不肯放舍,即:因为耽著现世而不能趣向后世,因为耽著三有而不能趣向解脱法。

只有观察到“生命唯一是刹那生灭的自性,生必坏灭,死期不定,而死时唯有正法具有实义”,才能转变生存的观念。即通过观修死亡无常,发现:原来以为现世的财权名位、亲友家庭、受用资具等是坚实的生存基础,现在发现这些在死亡时毫无实义,完全是欺诳的自性;而原先忽视的正法才具有真正的利益,只有毕生致力于修习智慧和慈悲等正法,才能真正有利于死亡和后世。

三、应当发起何种念死之心

明白上述道理之后,进而要确定应当发起何种念死之心。

世人畏惧死亡,是畏惧舍离原以为坚实的现世诸法,然而现法本来就不是坚实,畏惧又有何用?修行人畏死,是畏惧未能成办佛法的坚实,以此畏惧而发奋以暇满人身摄取心要,成办后世真正的实义,所以这两者的体相和作用完全不同。

辰二、修习的方法

如果只是了解观修死亡无常的意义,而不懂方法,则对相续不一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应进一步掌握修习的方法。

没有观修死亡无常时,我们的心念都是被常执所控制,而误以为一切现法都具有实义,从而随贪嗔等烦恼,发起无量的罪恶。所谓修心,就是要扭转这种常执心,数数观想无常,若能如欲安住无常死想,便能见到现法完全没有实义,这样就能放下对现法的贪执,使心转向后世,修持后世之义。因此,所谓修,就是将颠倒的常执心转为无倒的无常心。倘若没有这样修习,心完全被常执束缚,就会趣入一切衰损之门;一旦修成,就会被念死心推动,从而趣入一切圆满之门。

万法依缘而起,缘聚则现,不聚则无。观修无常也是依仗因缘而成,“因”就是数数思惟三根本九因相,“缘”即积资净障、祈祷上师本尊,以因缘聚合,必定能生起无常心。

辰三、以闻思决定次第与数量并誓修

修法之前首先要通过闻思决定次第与数量,并且发愿依次第如量而修。

这个次第与数量,就是通过九种因相来思惟三种根本,即:一、思惟死亡决定;二、思惟死期无定;三、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修无常主要的对境,是暇满人身的寿命无常。修的方式,即思惟三种根本。修的结果,是内心要发起决断,即决断修习正法,决断现在起修习正法,决断唯以正法为皈依、为怙主、为救助者。由此可见,菩提道最初、最根本的修法,就是无常法门。

辰四、如理思惟的方法

如上所述,为了转变观念,必须要如理思惟。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如理思惟呢?

所谓“如理思惟”,并不是听闻后不思惟或者稍作思惟,人云亦云的简单信受,如果缺乏契理的思惟,就很难引起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如”即遵从依照;“理”为现象界之真理,是万法的本质,并不是某个人的臆想假立。如果以智慧观察体悟到这个真理,就必定能彻底转变观念。

此处“如理思惟”的方法,就是对每一根本通过三种因相获得决定,必须建立在对因相的观察认识上,最后才会引发定解,这并不是盲目的相信,也不是非理思惟。

因此,本论中宗大师一再指点: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惟;故于众事皆应例思;若数数思必可引定解;应作意所见所闻,若诸尊重,或友伴等,寿未究竟,忽由内外死缘,未满心愿而死。宗大师已经为我们指点了无常观的关键之处,即修无常应从何处起修。修行的方法最主要是从很多不同的比喻、很多角度,再三思惟,而且从自己亲身体验的无常中,观修无常,从而引生对无常真正的定解。

辰五、由九种因相决定三种根本分三:一、第一种根本——思惟决定死亡  二、第二种根本——思惟死期不定  三、第三种根本——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巳一、第一种根本——思惟决定死亡

第一,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死亡必定会到来,而且无法遮止,这样就成立决定死亡。

第二,有限的寿量没有刹那增加,而且时刻减少,所以决定会穷尽寿量而死。

第三,计算在生之年的修行时间,决定今生只有少许闲暇修习正法,必定会很快死亡。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