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51课——发菩提心发心仪轨正行后行
甲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分十:一、宣说菩提心利益;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三、发心仪轨;四、三诵之必要;五、当生欢喜心;六、学处次第;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
乙三(发心仪轨)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后行
丙一(前行)分二:一、积顺缘;二、七支供。
丁二(七支供)分三:一、真实七支供;二、净化自相续之理;三、以此可积无量福德之理。
戊一(真实七支供)分七:一、顶礼支;二、供养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法轮支;六、请不涅槃支;七、回向支。
我们现在讲第八品发菩提心。现在讲到了菩萨戒,受持菩萨戒有前行和正行,前行当中讲了七支供,前六支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七回向支。回向支从善根回向菩提和回向的本体两方面来分析。
己七(回向支)分二:一、善根回向菩提;二、回向之本体。
庚一、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根愿诸众,一同成就正等觉。
我们做供养、顶礼、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不涅槃,有六种大的功德。《普贤行愿品》中也讲:“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这是我们经常念诵的。
所谓的回向,在《大乘义章》中讲:“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意思就是说,回转自己所有的善根,令其有所趣向、有所去处,这叫做回向。因此,回向实际上就是令我们的善根有所趣的方向。比如说,我们在工厂里面做了一些产品,然后再运送到市场上去,卖给某些客户,这是世间的一种做法。同样,我们现在所做的善根要回向给谁,是回向给自己还是回向给众生,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回向?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庚二、回向之本体:
回向的本体是什么呢?所谓的回向就是将我们所做的善根转为菩提之心,并与大成就者的真实语、谛实语结合起来,回向给众生。
当然,无垢光尊者说,回向与发愿有一定的差别。
所谓的回向是什么呢?是将自己已做的善根,以发愿文摄持而回向给众生,我们念《普贤行愿品》做回向就是这样的。
那什么是发愿呢?有些善根还没有做,但是发愿要做。比如,我发愿将来要修建一座经堂,我发愿将来要成佛度化无量的众生。有些发愿会结合发愿文,有些发愿只是在心里发坚定的誓言。
• 回向的重要性
关于回向的重要性,我在这里也给大家讲一下。如果没有如理回向,那么一旦遇到摧毁善根的因,比如颠倒回向、向别人宣扬、生嗔恨心,就会使善根耗尽;而如果做了如理回向,善根就被圆满地保存起来了,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会耗尽。所以回向很重要。
戊二、净化自相续之理:
犹如洗净之布匹,染色色彩极鲜明,
以此前行净相续,明现正行之胜心。
这里讲,我们要在自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的话,应该提前做好各方面的预备工作。比如说,我们要考试的话,之前要有一个预备工作,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要有一个前行。
“犹如洗净之布匹,染色色彩极鲜明,”同样,如果你要给一块布染色,一定要先把布匹上的油脂等垢染洗干净。如果没有洗干净,基础就没有打好,即使已经染色了,效果也肯定不好,染上的颜色不可能特别鲜明。
“以此前行净相续,明现正行之胜心。”同样的道理,在真正发菩提心之前,我们的心相续要得以清净。用什么方法来清净呢?实际上就是用前面讲的积资净障。
有一个弟子问仲敦巴尊者,世间功德最大的、最好的修法是什么?尊者说:唯有两种,一是积资,二是净障;净障要通过忏悔,积资要通过七支供里的其余六支。
戊三、以此可积无量福德之理:
此福德果无有量,遍布法界虚空界。
我们前面所讲到的七支供——顶礼、供养、随喜、忏悔、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和回向,其福德是无量无边的。《德藏请问经》中也说:“……彼之福德量,恒时遍虚空。”就是说,七支供的福德量遍于虚空。“遍于虚空”不是指在虚空当中消失了,而是说福德的量广如虚空、无量无边。
下面讲真正的正行——受菩萨戒。
丙二、正行:
三诵皈依佛法僧,祈佛佛子垂念我,
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
我今为利诸有情,发菩提心守学处,
未救护者我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
未得安慰我安慰,令诸众生得涅槃。
下面我们要真正地发菩提心。今晚听课的人,你们愿意发菩提心的话,我也现场给大家念这个偈颂,你们先明白这些内容,然后心里也这样观想。
“三诵皈依佛法僧,祈佛佛子垂念我,”我们要念三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祈祷佛陀和佛子垂念我,心里想:“你们一定要关注我、垂念我,我在这里有一些话想说。”想说的是什么呢?
“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我今为利诸有情,发菩提心守学处。”以前有无数佛陀和菩萨都曾经发过菩提心,并且守护菩萨的学处(即菩萨的戒律)。我们也要立一个誓言:“十方诸佛菩萨,你们今天要垂念我,听我向你们发愿:十方世界所有的佛菩萨以前发过菩提心、受过菩萨戒,今天我为了利益诸有情,也要发菩提心、守护菩萨戒的学处。”每个人都要这么想。
那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
“未救护者我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我安慰没有被救护的众生,我要去救度他们;没有解脱的众生,我要去度化他们,令其解脱;世间还有很多可怜的、没有得安慰的、没有人帮助的、没有人护理的人,我要去安慰和帮助他们。
“令诸众生得涅槃。”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获得真正的涅槃佛果。
丙三、后行(略说精进修二菩提心):
当于昼夜三时中,勤发二种菩提心。
我们应该在一天当中发三次菩提心,即在早上、中午和黄昏,都尽量地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乙四、三诵之必要:
一诵发愿菩提心,二诵发行菩提心,
三诵可令愿行心,获得稳固与清净。
念第一遍的时候是发愿菩提心,前面已经讲过什么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在这里就不讲了。为什么要念第二遍呢?此时是发行菩提心。那为什么要念第三遍呢?是为了令愿、行菩提心得以稳固和清净。
乙五、当生欢喜心:
从即日起我成为,诸众生存之根本,
亦得佛子菩萨名,不畏三有利众生,
恒时唯勤行饶益,以使人生具实义。
“从即日起我成为,诸众生存之根本,”有些人以前可能没有发过真正的菩提心,只是表面上发了菩提心,不是真正想要利益众生。那么今天,我们真正发了菩提心,所以从2016年3月31号开始,我们的生存就是为了无量的众生,不再是为了自己。
“亦得佛子菩萨名,”真正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也可以叫做佛子、菩萨——以前我们叫凡夫,现在就可以叫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是真的想要利益众生。
“不畏三有利众生,”真正有了菩提心的话,就不会害怕三有,尤其是不会堕入地狱。《华严经》中讲,有了菩提心就不会堕入三恶趣。
“恒时唯勤行饶益,以使人生具实义。”我们要恒时精勤地饶益众生,以使人生具有真实的意义。
• 以菩提心净化心灵
有一部佛经叫做《大方等大集经》,其中说:“如火能焚干草木,菩提心能烧烦恼。”现在有些世间人觉得自己烦恼特别重,今天生嗔恨心,明天生嫉妒心,后天生贪心,甚至在一天当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慌等,心态非常不稳定,没有安全感,其实这些都是由自私自利心导致的。
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心,实际上就是在想着自己,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有恐惧感。如果我们每天都想着利益众生,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就像刚才讲的“菩提心能烧烦恼”,菩提心真正能烧尽相续当中的所有烦恼。所以,很多人发了菩提心之后,人生应该过得很快乐。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