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52课——发菩提心护持
甲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分十:一、宣说菩提心利益;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三、发心仪轨;四、三诵之必要;五、当生欢喜心;六、学处次第;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
下面继续讲菩萨戒。前面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一定要守持菩萨戒。菩萨戒的学处次第有三个方面,一是应时之理,二是广说自他相换等,三是具足正知正念。
乙六(学处次第)分三:一、应时之理;二、广说自他相换等;三、具足正知正念之理。
丙一、应时之理:
清净善心良田中,生长二菩提心苗,
为令清净及增上,应当严谨守学处。
“清净善心良田中,生长二菩提心苗,”菩提心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和因缘才能生起呢?就像一颗种子,具足阳光、水分和肥沃的土壤时可以长出苗芽,而生起菩提心需要的是一颗清净的善心——人一定要心地善良,在清净善心的良田中,才可以生长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苗芽。
“为令清净及增上,应当严谨守学处。”有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定要护持它,使之越来越清净、增上,这就必须要守持菩萨戒。
丙二、广说自他相换等:
前面讲了,生起菩提心一定要有善心的基础。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的产生要以人格贤善为基础。在《三主要道论》中只讲了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这三者,而上师如意宝说,在这三主要道的前面,其实还需要贤善的人格,这是基本的要求。
观想众苦自取受,自之安乐施众生,
愿至菩提不离此,轮番修炼施受法。
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
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
“观想众苦自取受,自之安乐施众生,”《心性休息》不像其他论典,字面的意思是比较好懂的。颂词中说,观想自己去代受众生的所有痛苦,并且把自己的所有安乐都布施给众生,包括天气炎热时能感受到凉风的快乐,饥饿时能吃到面包的幸福,这些都要布施给众生。
“愿至菩提不离此,轮番修炼施受法。”发愿乃至菩提之间不离这样的修行,不断地轮番修炼这样的施受法——将众生的痛苦由自己代受,将自己的快乐布施给众生。
在《修心七要》中,有以呼气吸气的方式来修行;《前行》当中也有断法(革萨里)的修法,这也是一种施受法。
“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愿菩提心的学处主要是四无量心,为了断除四无量心的违品——其反面的无慈心、无悲心、不舍、不喜这四种心,要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
“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行菩提心的学处是什么呢?就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波罗蜜多。为了断除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应当精进修学,其中布施的违品是吝啬,持戒的违品是破戒,安忍的违品是嗔恨,等等。
丙三、具足正知正念之理:
恒以知念不放逸,断恶行持如海善。
我们要守持菩萨戒的话,唯一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依靠正知正念和不放逸,来断除所有恶行,并行持大海般广大无边的善行。守持任何别解脱戒都需要正知正念和不放逸,守护菩萨戒也是一样。
什么是正知呢?大家都知道,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我到底在做什么——我的口里在说什么话,我的心里在想什么,我的身体在做什么?正念,是对善法的相续不忘失。比如说,我作为一个修行人,就要经常忆念:早晚课怎样念诵,每天如何修行,自己跟没有信仰的人是有一定差别的。
不放逸,是时时刻刻有警惕之感。我们经常对小孩子说:“你要小心啊,你要注意啊!”同样,我们也要时时对自己警惕,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作为凡夫人,可能刚开始是很好的、很认真的,但是因为没有正知、正念和不放逸,最后就会放荡自己,没有任何约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就跟疯狂者没有什么差别了。
寂天论师在《入行论》当中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乙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
不失二心为学处,国王五堕邪见等,
大臣五堕毁城等,平凡之人八堕罪,
共同二堕廿堕罪。彼之同分为轻罪,
不具此等无堕罪,行善同分即学处。
下面讲菩萨戒的学处,总共有二十条。对于菩萨戒,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稍微有所不同,我们在讲《三戒论》等论典时也讲过,在这里不多说。
“不失二心为学处,”菩萨戒的学处,主要是不失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是共同的堕罪。
“国王五堕邪见等,”首先讲国王的五种堕罪,包括持邪见等。
“大臣五堕毁城等,”下面讲大臣容易犯的五条戒,即毁坏舍宅、村落、乡镇、城市、都市。作为大臣,他会按照国王的命令这样去做,毁坏的对境从几个人的舍宅、精舍,一直到人特别多的都市。
“平凡之人八堕罪,”下面讲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戒。
第一条,对非法器宣说空性法。本来对方不是接受空性法的根基,连因果道理都不懂,却给他讲空性:“过来,过来,我给你讲《七十空性论》。”这样是不行的。
第二条,让他人对大乘退失信心。
第三条,舍弃别解脱戒修大乘。
第四条,自己受持小乘,并且让别人也受持小乘。
第五条,为了利养而自赞毁他。
第六条,说上人法妄语。
第七条,取受享用三宝的财物。
第八条,将禅修者的财物给闻思者,或者将闻思者的财物给禅修者。
“共同二堕廿堕罪。”以上讲了十八条堕罪,再加上不舍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总共有二十种堕罪。
“彼之同分为轻罪,不具此等无堕罪,行善同分即学处。”这二十种堕罪的同分叫做轻罪;如果断除了这二十种情况,就是无堕罪;行持所有善法均为菩萨戒的学处,我在这里不广说 。
乙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分二:一、愿菩提心之守法;二、行菩提心之守法。
丙一(愿菩提心之守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所有学处之次第,归纳概括而言即,
应当断除四黑法,谨慎行持四白法。
愿菩提心的学处,可以归纳为断除四种黑法和行持四种白法。四种黑法和四种白法分别是什么呢?
下面有分别宣说。
丁二(广说)分二:一、断除四黑法之教言;二、行持四白法之教言。
戊一、断除四黑法之教言:
欺应供处令后悔,恶语中伤诸正士,
众生之中谄诳行,即当弃此四黑法。
受了菩萨戒的人一定要明白,愿菩提心的学处是断除四种黑法、行持四种白法。
四种黑法是什么呢?
第一条是“欺应供处”,守持愿菩提心的人,首先要断除欺骗应供处。“应供处”是指长老、自己的上师等,这些对境不应该欺骗,是应该供养的,如果欺骗他们,就犯了第一条罪:欺骗应供处。
第二条是“令后悔”,让行善的人生后悔心。
第三条是“恶语中伤诸正士”,用诽谤的语言来中伤正士,这里的“正士”一般是指受了菩萨戒的大乘行者。如果对大乘菩萨、高僧大德、具有菩提心的人,当面或背后,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恶语诽谤,就犯了这条戒。
第四条是“众生之中谄诳行”,在众生当中以谄诳的行为来欺骗他们。前面第一条是欺骗应供处,这一条是欺骗众生。
戊二、行持四白法之教言:
依止一切诸正士,且赞彼等之功德,
劝勉众生行善业,于诸菩萨作师想,
以清净心利有情,即当依此四白法。
愿菩提心的学处中,应行持的四种白法是什么呢?第一条是“依止一切诸正士,且赞彼等之功德”,即依止一切善知识,对应前面的“不欺应供”,也就是如理依止自己的恩师、大乘的正士,并且经常赞叹他们的功德。现在的人嫉妒心很厉害,根本不愿意赞叹别人,经常说别人的过失。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要依止善知识,并且讲他们的功德。
第二条是“劝勉众生行善业”,自己尽心尽力地让众生行持善法。
第三条是“于诸菩萨作师想,”于所有的菩萨作本师佛陀想。于所有的众生作菩萨想。
第四条是“以清净心利有情,”以清净心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没有任何条件、没有自私心地去帮助众生,要想:“不管怎么样,我能帮到众生多少是多少,哪怕能帮助一点点也是可以的。”
对于四白法,还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比如《三摩地王经》中讲,有四种法能使菩提心稳固:于善知识作佛想,于法作道想,于修持法者作朋友想,于众生作独子想。另外,《宝积经》中的说法跟《大车疏》的颂词稍微有点不同。因为不同经论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学习哪一部经论就可以以其中的观点为主。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