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55课——发菩提心广说六度静虑度
甲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分十:一、宣说菩提心利益;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三、发心仪轨;四、三诵之必要;五、当生欢喜心;六、学处次第;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
乙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六度之自性。
丙二(广说六度之自性)分七: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七、宣说六度之摄义。
今天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现在讲第八品当中的六波罗蜜多,前面讲了精进度的一部分,今天讲“宣说精进具有无量功德”。之前也讲过,精进在修持善法当中很重要,那么,精进有什么样的功德呢?
戊三、宣说精进具有无量功德:
具有精进世间赞,具有精进成所愿,
具有精进增功德,具有精进得佛果。
在这个偈颂当中,每一句开头都是“具有精进”。
“具有精进世间赞,”具有精进的人,在世间也会经常受到赞叹。在家里也好,在单位也好,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很勤快、很精进,他非常努力、非常勤奋……”
“具有精进成所愿,”具有精进的人,无论想什么都会如愿以偿的。
“具有精进增功德,”具有精进的人,功德会越来越增上。
“具有精进得佛果。”具有精进的人,暂时能成就世间的果位,最后会获得佛果。
戊四、了知功德后应当精进之理:
精进世间胜善法,出世间之一切道,
于诸有漏无漏法,为断不善奉行善,
努力精勤真实行。乃至未得佛果前,
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
“精进世间胜善法,出世间之一切道,于诸有漏无漏法,”精进可以增上世间所有善法和出世间五道十地的功德,即有漏和无漏的善法都可以通过精进而增上。
“为断不善奉行善,努力精勤真实行。”所以我们要断除不善、奉行善法,努力地精进,实践于生活当中,实践于修行当中。
“乃至未得佛果前,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那么,是不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不用精进了,就已经“毕业”了呢?不是这样的。因为直到获得佛果之前,我们的功德都会越来越增上。获得了一地菩萨以后,还要不断地精进,然后获得二地菩萨的功德;得了二地菩萨以后,还可以达到第三地菩萨……即使证得了十地菩萨,还是要努力。
总之,精进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真正获得二利的因。此外,精进的分类,有加行精进、披甲精进、利他精进等很多种;精进的本体,是喜乐善法的心;精进的因,主要是信心和欲乐,也就是说,自己对行持善法有一种兴趣;精进所带来的果是什么呢,是增上正念、禅定和智慧等;精进的功德,是让我们不离善法,这非常有意义。
下面讲静虑度,静虑即禅定,从十个方面来宣说。
禅定和智慧在本论中讲得比较广。
丁五(静虑度)分十:一、宣说成就禅定之因;二、宣说静虑之违品;三、宣说资具为痛苦之因;四、宣说与世人相处之过失;五、教诲有生之年依止静处;六、赞叹林园静处;七、宣说于静处生起无常之理;八、于彼处心将堪能之理;九、依止园林之功德;十、宣说修法、分类、功德。
戊一、宣说成就禅定之因:
求静虑者断散乱,所喜外境如秋云,
亦如闪电飘动性,受用无常如幻宅,
永莫信赖当断之,速依寂静之森林。
“求静虑者断散乱,”修禅定、求静虑的人,要尽量断除外散乱和内散乱。内散乱即内心当中的各种分别念、贪嗔等;外散乱是各种人群、杂乱的环境。为什么要断除这些呢?
“所喜外境如秋云,亦如闪电飘动性,”因为外在的五欲六尘、我们所喜爱的种种妙欲,都没有什么可贪的,没有什么舍不得的。它们就像秋天的白云一样,一会儿显得格外漂亮,但是一会儿就消失无迹了。同时,外在的人和事物也是无常性的,就像闪电一样,是动摇性的。
“受用无常如幻宅,永莫信赖当断之,”我们所受用的房屋、车,包括人的身体,也是无常的,如同幻化的美宅一样,一会儿显现、一会儿消失。所以,我们对世间所有的一切都不要过于地信赖,应该尽量断除贪执。
“速依寂静之森林。”如果有机会的话,尽快到寂静的森林当中去修行。
戊二、宣说静虑之违品:
一切财物祸害因,寻觅积守而痛苦,
傲慢贪爱吝啬增,如是引入恶趣中,
障碍善趣之正道,故当少欲具知足。
“一切财物祸害因,寻觅积守而痛苦,”修禅定最大的违缘是什么呢?就是财物。在世间当中,一切财物是祸害的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财物,刚开始需要寻找,中间需要保护,最后又害怕失去,所以有寻觅、积累、保护等很多痛苦。
“傲慢贪爱吝啬增,”而且有了财富以后,人们会产生傲慢心。有的人以前是很好的,但后来因为有钱了,他就不理人了。有了财富以后,贪欲也会越来越严重。还有“吝啬增”,越有钱就会越吝啬。
“如是引入恶趣中,障碍善趣之正道,故当少欲具知足。”这样的话,财富就会将人引入恶趣当中,而且障碍善趣的正道,所以我们应该知足少欲。
下面是,宣说资具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戊三、宣说资具为痛苦之因:
如身遍伤极痛苦,财多痛苦较其多,
资具乏少乐无穷,害少无有盗敌惧,
受众人赞住圣道,琐事鲜少无牵挂,
是故应当于恒时,修学知足与少欲。
“如身遍伤极痛苦,财多痛苦较其多,”如果身体上的伤口越来越多,以至于遍体鳞伤的话,就会极其痛苦。这个比喻说明,财富越来越多的话,痛苦也会越来越多。比如你有两栋房子、两辆车,有很多很多的财富,那你的痛苦就会有很多;而且这些财物越贵、越多,痛苦就越强烈。
“资具乏少乐无穷,害少无有盗敌惧,”反之,如果我们的资具、受用比较缺乏、鲜少的话,快乐会是无穷无尽的。而且,由财物所带来的伤害也没有,盗贼也没有,恐惧也没有。
“受众人赞住圣道,琐事鲜少无牵挂,”很多修行人还会赞叹这样的人知足少欲,是圣者种姓等。因为琐事很少,所以他没有什么牵挂。
“是故应当于恒时,修学知足与少欲。”所以,我们应该恒常住于知足少欲当中。
戊四、宣说与世人相处之过失:
亲近凡夫过无量,增罪自然染不善,
灭善争论烦恼生,永难取悦不报恩,
琐事繁多愦闹散,与之交往如处于,
烈火毒蛇猛兽中,故当远离诸凡夫。
“亲近凡夫过无量,”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尽量远离愚笨的人和散乱、愦闹的环境。如果亲近他们的话,过失是无量无边的。会有哪些过失呢?
“增罪自然染不善,灭善争论烦恼生,”会使我们增长贪嗔痴的烦恼和杀盗淫妄等罪业,自然而然染上很多不善业;灭除我们身口意的善业,使争论、烦恼自然生起。
“永难取悦不报恩,”而且这些凡夫人很难取悦,我们对他越好他就越脆弱。寂天论师也说了:“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何况劣如我?”
“琐事繁多愦闹散,与之交往如处于,烈火毒蛇猛兽中,故当远离诸凡夫。”与这些世间人交往的话,散乱就越来越多了,而且就像处于毒蛇、烈火、猛兽当中一样,随时都有恐怖的危险,这些人可以说是高危群体吧。
刚才也讲了,“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恶则恶”。一颗小小的幼苗需要好好保护,不然可能被旁边的动物吃掉,或者受到风吹雨打而不能圆满地成长。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修行上的善根,还是一颗比较渺小、脆弱的幼苗,随时有被摧毁、遭殃的可能。因此,大家要尽量远离恶友。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