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1课总说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5-12 15:47 ė164次浏览 60条评论

在讲解本论之前,先按古代印度那烂陀寺的规范,从论主介绍、为谁而作、所属范畴、全论内容、本论目的五个方面,来对本论作一个简略的认识。

一、论主介绍

提婆菩萨是龙树菩萨的大弟子,从龙树菩萨这里传承了众多法脉。他是禅宗第十五代祖师,同时又是密教金刚乘的传承祖师。《智慧金刚集论释》中,说提婆菩萨已经证得了八地菩萨。记录提婆菩萨事迹的传记比较多,有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提婆菩萨传》,禅宗的《付法藏因缘传》,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多罗那他尊者(救度怙主)的《印度佛教史》等等。

提婆的意思是天,因此也有按照意译称为圣天菩萨。

二、为谁而作

适合学习本论的是哪些人呢?在本论第十二品中,提出了三条标准:“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第一条是“质直”,即内心公正,没有偏袒之心。所谓偏袒,即对自己所学的教法,内心里有一种偏向,但是对其他的教法,则有排斥的心理。第二条是“慧”,即需要具有智慧。这个智慧,即是分辨对与错、真与假的基本能力。第三是“求义”,即对正法义的希求心,也就是对以理抉择世俗和胜义的真相之义,如何修行的瑜伽次第,有真实希求之心。

三、所属范畴

本论因为是按照龙树菩萨的《中论》来演说名言谛及胜义谛的真义,所以是属于第二转般若法轮中的大乘自空中观。

四、全论内容

《中观四百论》共有十六品。其中前八品是依于世俗的瑜伽修行,后八品是依于胜义的瑜伽修行,前后八品又构成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中论》中也阐述了世俗谛的瑜伽修行是胜义谛瑜伽修行的基础:“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第一义即是胜义,意思是说,如果不依靠世俗谛,则不可能证得第一义谛,如果没有证得第一义谛,则不可能获得涅槃的果位。《入中论》中也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

前八品依于世俗修法,首先是对所知法断除非理的见解。对于一个大乘修行者来说,首先要断除心相续之中的错误见解,这些错误见解,主要部分归纳为四类,即对世间万法常乐我净的颠倒见,对这四个颠倒见一一断除,就形成了前四品瑜伽修行的内容。

第一品是破常执品。众生面前的世间万法,都来自于各自的因缘,并且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都是在无常变异的。

第二品是破乐执品。因为众生将世间上的无常法执为常法,并认为这些常法中,有真实的乐可得,而世间诸法却都在刹那生灭,自性都是无常,这些无常的法上,没有一丝一毫的乐可得。这必然会让众生失望,带来痛苦。

第三品是“破净执品”。凡是痛苦的法,都让人厌烦,因此对众生来说,它们的自性就都是不净的。

第四品是“破我执品”。凡是不净的法,众生都唯恐避之不及,都要舍弃,因此是不应当对它产生“我”和“我所”的执著的。

第五品是“于所取证清净之方便的瑜伽”。提婆菩萨讲述大乘修行者真实的所取——佛果菩提的妙德,和获证菩提的道谛菩萨行之方便。

接着是“于所断断杂染之方便的瑜伽”。要行菩萨道获证菩提的妙德,其前提就要在世俗法中断除杂染的障碍,这需从烦恼和业力两处下手。其中第六品“断烦恼品”,是断除烦恼的方便瑜伽。第七品“离贪著欲财品”,是断除有漏业的方便瑜伽。

以上是主要依于世俗谛的修行,为了能进一步修习甚深的大乘胜义谛殊胜瑜伽,就需要培养和提升大乘瑜伽修行的弟子的根器,因此提婆菩萨开示了第八品“净治弟子品”。

后八品传授的是依于胜义谛的修行。共分三个部分。

首先是“总说甚深缘起真实性之瑜伽”,是总说一切缘起显现的万法空无自性的瑜伽,这是第九品“破常品”。

其次是“别说无我空真实性之瑜伽”。这分人无我和法无我两个部分。人无我的瑜伽中,详细地破除了众生心里存在的各种遍计我的谬见,这是第十品“破我品”的修行内容。

法无我瑜伽从三个方面,分五品来引导。第十一品“破时品”和第十二品“破见品”,提婆菩萨传授了“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来断除修行者对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执著;第十三品“破境品”,具体从内外境的角度,解说了诸法空性的真实性之瑜伽;第十四品“破边执品”,特别从诸法远离四边的角度,指点了诸法空性的瑜伽,传授了用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大缘起因这些正理抉择而修行的教授;第十五品“破有为相品”,讲解破有为法的边执分的瑜伽。

最后是总摄前面的瑜伽要义,以诀窍的形式,讲解了胜义空性的殊胜瑜伽修行,这就是第十六品“教诫弟子品”。

五、本论目的

目的有现前和究竟两种。现前的目的,是纠正有人对《中论》的误解。有人以为龙树菩萨的《中论》只是一味地破除外道等的见解,偏于争辩,而没有看到《中论》的目的是抉择而修行诸法的胜义真相的教授。

《中观四百论》的究竟目的,是依靠方便的世俗谛瑜伽,产生方便生的胜义瑜伽,再依靠胜义瑜伽,而能迅速成就正等觉佛果。

这以上按照古代印度那烂陀寺的著论五本,对《中观四百论》做了大致的介绍。

这次讲解,在科判上是依照多昂丹碧尼玛尊者所著的《中观四百论句义释——龙树密意庄严》。

下面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殊胜的中观修行论典。

于此,能善说于离边大中观之实相、二谛真实性如何作瑜伽之次第的四百论,全文分二:一、名义;二、论义。

一、名义

四百论

本论的全名是《菩萨瑜伽行四百论》。菩萨是指大乘佛子,包括从资粮道到有学道的十地菩萨之间的一切大乘修行者。

瑜伽即是与正法相应,是修行的意思。一个学佛的人,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他在学习正法,正在改变自己,他的心正在与正法相应,正在向正法靠拢。

四百,表明全论总共有四百个偈颂。全论共十六品,每品二十五个偈颂,加起来正好是四百个偈颂。

论,具有“改造、救护”的作用。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