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61课——下士道皈依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6-3 10:52 ė132次浏览 60条评论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丑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分四: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  三、自己发誓受持而皈依  四、不言有余归处而皈依

寅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分三:一、佛功德  二、法功德  三、僧功德

卯一、佛功德分五:一、身功德  二、语功德  三、意功德  四、业功德  五、旁述

辰二、语功德分六:一、一时回答一切所问  二、一切佛语均契合所化,能对治烦恼  三、佛语具善说之功德  四、闻思修佛语之利益  五、佛语应机而转之功德  六、佛语普利众生之功德

关于佛语的功德,《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宣说了一百一十二种;《秘密不可思议经》中宣说了六十四种支分;《大乘庄严经论》中宣说了六十种妙音支分,此处又是怎么宣说的呢?

巳一、一时回答一切所问

【语功德者,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应思惟此希有道理。】

所谓语功德,就是十方世界所有的有情,在同一时刻,各自提出一个不同的问题请问佛陀,佛陀能由一刹那心相应慧,完全摄持,以一种音声,答一切问,那些提问的众生都能随各自所属的语言同时通达。应当思惟语功德稀有的道理。

【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如同《宝积经·谛者品》所说:“如果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有情,在同一时刻,发出很多有根据的定语请问佛陀,佛陀以刹那心无余周遍了知,由一个音声同时答覆各各不同的问题。由此应当了知,殊胜导师在世间宣说梵音,以此梵音能善转正法轮,断尽人天等众生的苦厄。”

《宝性论》说:“犹如一切谷响声,依于他缘而得起,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如是如来声亦然,依于他心而生起,无有分别无造作,不住外亦不住内。”犹如山谷回响,随不同的呼声而在听者前显现种种回响,如果有万人同时发出不同的声音,山谷能随之同时显现不同的回响,但山谷没有分别,也没有对此人说此语、对彼人说彼语的勤作,声音自体不是住在谷外,也不是住在谷内。同样,佛音也只是相应所化的意乐,在所化各自心中生起而显现,实际上,佛没有分别,也没有对此人说此语、对彼人说彼语的勤作,佛音自体不在身外,也不在身内,没有内外远近的偏袒。

巳二、一切佛语均契合所化,能对治烦恼

【又如《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

又如马鸣菩萨的《一百五十颂》所说:“观见世尊面轮极为可爱,在世尊面前听闻此等极为和美的言音,犹如皎洁月轮倾注甘露一般。”

【“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

这两颂描述佛语能对治烦恼的功德。

“世尊的语言能静息贪欲的尘垢,宛若云雨;能拔除嗔恚的毒蛇,犹如大鹏金翅鸟;能摧坏无知愚痴的翳障,如同破暗之日光;能摧毁我慢高山,犹如摧破一切的金刚。”

巳三、佛语具善说之功德

【“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

这一颂是从“无欺、随顺、易解”三个方面,宣说佛语具足善说的功德。

“以如实照见取舍之义的缘故,佛语没有欺诳;以远离不成立等过失的缘故,佛语能随顺众生而成办义利;以语言善巧组织的缘故,极易理解。以远离欺诳、随顺利他、极为易解的缘故,世尊具足善说的功德。”

巳四、闻思修佛语之利益

【“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

“最初听闻世尊的语言,能夺走听者的心意,之后若对佛语如理思惟而修行,也能断除贪嗔痴等烦恼的现行以及种子。”

巳五、佛语应机而转之功德

【“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佛语能令痛苦而贫乏的众生获得安慰,能令身心放逸的众生从中回归自心本源,能令乐著生死的众生产生厌离,所以佛语都是契合众生根机意乐相称而随转。”

《宝性论》说:“如是广阔慈悲云,普降八支圣道雨,由合众生分类处,遂成种种异解味。”从佛陀广阔的慈悲云聚中,普降具有八支圣道的妙雨,因为契合众生的界、根机、意乐等差别,而成为三乘等不同的教法。

巳六、佛语普利众生之功德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佛所说的正法,能令通达佛法的上根智者生起欢喜,能令通达少分佛法的中根者增上智慧,能令下根者未达、邪解、疑惑的翳障得以摧毁,所以佛语能普遍利益上中下三种不同根性的众生,犹如一雨遍润草木,小草小利,大树大利。”

如《宝性论》说:“譬如种种诸草木,依止大地得生起,大地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如是众生诸善根,依止佛地得生起,佛陀无有分别心,亦令增固及成就。”

【应如是念。】

应当这样思惟佛语的功德。

《宝性论》说:“总之宣说尽世间,天及地住安乐因,此等无余皆依靠,普世遍现佛圆音。”总之,一切世间,包括上界天人和地居人类等一切有情的安乐之因,都是依靠普遍显现一切世间界的如来圆音。也就是在众生前显现的任何佛语,都具有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功能。对具有如是殊胜语功德的佛陀,应当至心皈依。

辰三、意功德分二:一、智功德  二、悲功德

【意功德分二。】

佛陀的意功德包括智悲两种。

巳一、智功德

【智功德如果详讲,就是《现观庄严论》所说的二十一部无漏功德。此处概略宣说佛智遍知的功德。】

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所谓智功德,就是对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所摄一切所知法,犹如观看掌中的菴摩罗果,智慧无碍而转。能仁的智慧周遍一切所知,除佛之外其余的有情,因为所知宽广而彼等智量狭小的缘故,都不能周遍。

【如《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

如《赞应赞》所说:“唯有世尊的智慧能遍知一切所知,除世尊之外,一切圣凡,唯一是所知宽广,智慧不能周遍。”

【又云:“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

《赞应赞》又说:“以三时所摄诸法一切种类的能知因,如掌中酸果一般,是世尊智慧的行境。诸法不论有情或无情,一法或多法,世尊的智慧都像风行于虚空一般,毫无障碍,洞彻了知。”

可以十力表示佛智无碍遍照万法的成就。如《宝性论》所说:“知处非处业异熟,种种根机种种界,种种信解遍趣行,染净二种静虑等,忆念自他之宿命,了知生死天眼通,寂灭烦恼习气智,如是宣说十种力。”

而且,佛智是以无勤作、无分别的方式一时彻照万法。月称菩萨说:“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如同大海风停波静,海面澄清,万象印现其中,如是佛陀的智海,识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静,寂灭一切分别,三世诸法全都炳然而现。

【应如是念。】

应当这样思惟佛陀的智功德。

巳二、悲功德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所谓悲功德,如同有情被烦恼系缚没有自在,能仁也被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所以能仁见到苦恼众生恒时生起大悲,无有间断。

【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

如《一百五十颂》所说:“一切众生没有差别,都被烦恼系缚,而世尊为了解脱众生的烦恼,恒常被大悲系缚。应当先礼世尊,还是先礼大悲?世尊明知轮回的过患,让世尊这样长久安住轮回的原因,就是大悲,所以应当先礼大悲。”

以下《谛者品》的教证,前一颂是略说,后三颂是广说。

【《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

大悲的因就是见苦,佛陀因为见到众生因位和果位的痛苦,而对众生发起悲心。

《谛者品》也说:“见到众生在因位内心常被愚痴黑暗覆盖,在果位陷入生死的牢狱,胜仙佛陀由此发起大悲。”

以下所引为广说。

【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躭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

《谛者品》又说:“见到众生在因位被贪欲蒙蔽自心,以贪爱恒时耽著六尘境界,堕入爱贪的大海当中,胜者佛陀发起大悲。见到烦恼众生在果位,身心多有疾病、忧苦逼恼,为了遣除众生痛苦的缘故,具足十力的佛陀发起大悲。”

【“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

“能仁恒时生起大悲,毕竟没有不起大悲的时候,佛的意乐安住于众生,所以佛的心意没有过失。”

【应随忆念。】

应当这样思惟忆念佛陀悲功德。

我们应当至心皈依具足圆满智悲的佛陀。

辰四、业功德

《现观庄严论》中宣说二十七种佛事业,《宝性论》中以帝释影像等九种比喻描述佛陀事业之相。本论是从世尊任运不断饶益众生的角度,宣说佛陀的业功德。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

业功德,就是佛陀的身语意业,由任运和相续不断这两种相,饶益一切有情。

佛陀事业第一相——任运之相,如《宝性论》所说:“寂灭勤作是所立,无分别智是能立,为能成立自性义,喻为帝释影像等。”寂灭一切勤作戏论为所立,究竟现前无分别智为能立,为了能成立佛陀事业任运的自性,比喻就是帝释影像等九喻。

佛陀事业第二相——相续不断,《宝性论》说:“如是远离诸勤作,无生无灭法身中,乃至三有未空时,转入示现等事业。”乃至三有轮回未空之间,诸佛事业相续不断地转入,在无生无灭法身中不动移的同时,相续不断地示现色身的变化、语的宣说教诫、意的智悲周遍等事业。

【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而且根据所化的差别,对堪能引导度化的众生,能仁都能令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决定成办一切所应作的事业。

《宝性论》说:“犹如如意宝珠王,虽无一切诸分别,一时同处诸有情,亦随所愿皆能满。”

【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

如《一百五十颂》所说:“世尊您的善说,能摧毁苦因烦恼,也能显示魔的谄诳方式,也宣说了生死痛苦的自性,也开示获得无畏解脱的方法。思惟利益众生的大悲世尊,凡是利益有情的事业,无不行持,世尊岂有这之外的事业?”

【《赞应赞》云:“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

《赞应赞》说:“岂有世尊未度众生这样的衰损?岂有世尊未让有缘众生会遇圆满的事?”

换言之,即世尊所作决定是度化众生之事,决定是令众生会遇圆满之事。

【应忆念之。】

应当这样忆念佛陀的业功德。我们应当至心皈依具有任运无间利生事业的佛陀。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