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4课著论五本由谁所造
下面继续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现在讲造论五本当中的第一个,也就是《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由谁所造。大家清楚,这部论典是菩提萨埵或者说静命论师所造的。
【在藏地雪域,古代的大多数有学之士都受持这一宗风,尤其一心一意地持受此宗轨的要属鄂大译师、夏瓦秋桑、荣敦秋吉等最为典型。】
古代的这些大德们大多数是按照静命论师的观点——名言以唯识宗的观点进行阐述,胜义以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进行阐述。古代的很多大德都受持这一观点。
【据说,这部《中观庄严论》的传讲与听闻曾于宗喀巴大师师徒在世期间开展得极为广泛,兴盛一时。】
【宗喀巴大师的传承弟子对此也格外重视,并作了不同程度的记录等等。】
【此外,法王萨迦班智达等诸位中观论师也将阿阇黎静命师徒的教言当作智慧的结晶,倍加珍重。】
【总而言之,凡是具有法眼的智士仁人,如果有幸品尝到尊者的理证深要之甘美佳肴,必然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深深地被她所吸引,定会像蜜蜂迷恋莲园般如饥似渴地取受。】
【然而,不胜遗憾的是,当今时代在各宗各派之中,暂且不说讲闻,就连看一眼此论经函的人也可谓是寥寥无几。】
【因此,诸位有智之士理当将着眼点集中在时时刻刻将此论广弘各方之上。】
【简言之,无有偏袒而受持大乘之二理,特别是研习中观并对因明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人对这位祖师的宗轨更会自然而然欢喜雀跃、欣乐投入。】
【第二、戒律清净:印度圣地,在好似层峦叠障之金山般的众多持戒大德之中,尊者净护戒律、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宛若妙高山王一般,堪称为一切守戒者之王,被人们交口赞为戒律清净的典范。】
【第三、成就卓越:本来,成就的标准必须取决于现量成就圣果的断证功德,由于这并非普通人的行境,因此依据经中所说:可以通过身语的外相来比量推断是不退转菩萨。】
【这位大阿阇黎总的调化整个赡部洲的芸芸众生,尤其是教化暗无天日的边地有情(这里指藏地)。】
【尽管大乘二大宗轨的教义早已开创,然而尊者为了开拓将此二宗密意合而为一的第三道轨而特意化现为人相。】
【据史料记载:由于当时藏地的国王赤松德赞尚未诞生于世,世尊教法在北方弘扬的授记时间也还没有到来,因而尊者一直加持自己的寿命,住世已长达九百年之久。】
【由此可以推知,静命论师已获得了内寿自在。】
【当年在桑耶寺开光之际,国王赤松德赞亲眼看见尊者现为文殊金刚。】
【并且所有的佛像都变成了真正的智慧尊者,大显神通,变化莫测,不可计数。】
【通过诸如此类为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足可证明尊者已获得了外境自在。】
【特别是,能够从容不迫地在谁也无法调伏的此藏土雪域如璀璨日轮般弘扬佛教这一点显然可作为这位大菩萨之成就超胜他人的果因。】
【第四、品行高尚:所谓的品行高尚也就是指弘法利生的高山景行。】
【正因为这位亲教师内在的菩提心已经尽善尽美,故而称呼为菩提萨埵的确名副其实,他的这一尊名也犹如日月一般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本体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这位大戒师住世长达数百年,先后在那烂陀寺、印度东方以及汉地等广阔地域将佛法传播开来。】
【当然,最主要的还在于,创立了二理(即中观唯识)融会贯通的纯净无垢宗派之轨道,以强有力的事势理折服邪说谬论,摄受有缘信徒,讲经示道,辩经析理,著书立说,再加上智慧超群、戒律清净的无与伦比之处,使得尊者的善妙事业遍布整个人间。】
【尤其是依靠往昔的宏愿以及佛菩萨之发心因缘聚合的威德力而来到了谁也难以调化、黑暗笼罩的雪域,见到了国王赤松德赞,当时,提起与法王(昔世)一同发愿的情景,又通过观察国王装束的缘起而对王族的兴衰存亡等作了授记,并传讲了十善、十八界、十二缘起的法门,而且还审时度势地说:为了降伏暂时以寂静相无法调伏的所有天神鬼怪,务必要迎请莲花生大士。】
【(莲师入藏以后,)静命论师与莲花生大士一道对桑耶地势作了一番详细考察之后,对已竣工的殿堂及佛像等举行了开光等仪式。】
【让预试七人出家,从而建立起佛教根本的清规戒律,为诸译师教授翻译风格并讲解林林总总的内外一切法门,通过讲经说法与听闻的方式抉择所有佛经与论典的密意。就这样,使佛法的万丈光芒普照整个藏区。】
【对于那些与此佛教背道而驰的外道苯波教徒,则通过颠扑不破的理证予以一一制服,最终使之徒剩虚名而已,依此使佛教纯正无瑕。】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