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第一直指:一切感知皆是心
在大手印指引中有四个步骤,被称为【四种直指】:
第一,是揭示【一切感知皆是心】,也就是我们的一切经验觉受都是心。
第二,是体认【心乃空性】。
第三,是了解【空性即任运】;
第四,了知【任运即解脱】。
开始的第一点,是揭示出凡所能感知到的一切经验,事实上都只是【心】而已。这与一般人通常的心态背道而驰,人们常会认为自己经历的一切都是外在的,是与自身相异的,感受到愉悦时就收到吸引,感受到不悦时就厌拒;对有吸引力的事物感受到执着与贪求,对可厌的事物或者人,就感到厌恶与嗔恨。
出于贪执与厌恶,我们就造作恶业。为能对治这样的习气,大手印教法首先指引出这一事实——那些似乎属于外在、离于自身的【所知】对境,事实上是由【能知】之心所造的。所有感知乃是内心创造的,就像是梦;内在的能知之心则是空性的。
了解这一点后,便自然会减少执着与贪取。当执着与贪取减少,欣厌亦会减弱,喜悦与悲伤亦会淡化;当喜、悲淡化,贪嗔将会自然消退。这就是大手印第一个指引的目的,也是接下来第二偈将主要说明的。
唯识见地:一切皆心
一切显有之诸法,与自觉心无有别,
显现亦为清明故,犹如自觉之体验。
让我们先看第一句。
【显】(apparant)指的是【五根】即五种感官的对境,也就是一切的【所知】。
【有】(existing)指的是那个能够理解与认知诸法、内在的【能知】之心。
【诸法】指的则是一切可能的存在。
必须要明白,一切的发生、一切诸法都不在外界,实际上只在我们心内。换言之,无有一法能离于自心而存在。
佛法之中有四个哲学流派: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瑜伽行派(或称唯识派)以及中观派。这一部道歌在见地上很接近将一切显现安立为心的唯识派。
大德法称论师(Dharmakirti)曾经论证,为何可以安立一切诸法皆是心呢?其抉择方法就是: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是与体验到事物的【心】所分开的,除非被心经验到,否则无法证明或者设想任何一法的存在。一切映像(sights)、一切可见之形色,从未离于眼识而存在,经由双眼而有【见】;可闻之音声从未离于耳识而发生;一切的回忆与念头,也同样从未离于心理认知——也就是意识——而发生。第二句【与自觉心无有别】,意思就是无有一法可离于感知与认知。
情绪是指我们的感受,念头是指我们的思维。当经验到情绪与念头时,它们也无外乎是自己的能知之心。当感知到某事物,认定它是离于自身的外在对境,这其实也是将自身的体验外化了。其实,所经验到的一切不过是心罢了。心的工作正是要去体验万法,正如这一行偈颂【显现亦为清明故】指出心能够觉察感知,下一句【犹如自觉之体验】则举出了一个实例。
如何能决定万法皆心
假若彼心不如是,则无关联不应显,
如是决定世俗谛,如云万法住于心。
感觉的时候能够自知,是因为心具有能觉能知的能力。假若我们所经验到的事物并不是心本身,而是离于心、与心相异的事物,那么由于假设了外部事物与心相异,而不存在任何联系,外部事物其实就不可能被我们经验到。因此,无法否认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一切所被感知到的,皆是心。
内外诸法、能知所知,一切皆是唯心。大手印行者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分析外在事物的空性,相反的,行者会被直接指引出本来状态(the natural state),即心性。一切可经验到的诸法皆是心,这个实相可以通过理路分析抉择或禅修训练而建立认知。
在这里的释论之中,我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个总体上的理论观点,好让大家可以如理起信。一旦大家了解了要点,便可以有信心去开始实修。而通过实修,各位将可以得到完整的体证。
证悟的关键在心性
依据佛教显宗,要达至完全的证悟,需要圆满积累三大或七大无量劫的资粮。而依据金刚乘的殊胜教授,我们则有机会在一生之中达到金刚总持双运果位。
二种说法孰真孰假?二者皆真。二者区别在于行者是否被指引到修行的最核心:心性。在被指引出心性之后,若能精进地完整修持,就可以在此生之中获得圆满的证悟。假如我们没有如法修持,而是专注于外境去行善积德,则需要三大无量劫才能获得证悟。决定性因素就在于心性是否得到指引,以及是否能认出心性。
有趣的是,西藏的大成就者们的修学方式略有不同。在学习佛法时,它们着重思维显宗的中观、阿毗达摩、般若波罗蜜多等法教,但当要进入禅修阶段,则会专注于金刚乘。
金刚乘之中有许多不同的修持方法,例如生起次第中的观想本尊与坛城、持诵咒语等。然而,能够在一生之中证得真实圆满的证悟之关键,全在于能否得到指引、认出并修持心性,所有大成就者都基于此而获得成就。
经由中观法教,可以确立一切诸法非实有、本体。通过这一个非常善巧、实用的方式去趋近实相,可以在智识上理解到一切诸法乃空性。
但是,当涉及到要实际去经验、体证到空性的话,中观体系的方法就显得相当迂回。个人的实证必须要直观自心。印藏大师们在修持时,他们不分析外在诸法,不是去向外看,而是直观那个【能思者】(that which thinks)——自心。
在观照能思者的当下,不需要建立空性见或者执持任何特别的见解。在禅修当下,就只是去观照能思者,它本身就已经是当体即空。空性不需要任何证明。这一种非常直接的体认,是大成就者的传统;对实相的趋近由直观心性开始。
愿一切读者都能值遇善知识的指引。
愿一切读者都能够认出心性。
第一,是揭示【一切感知皆是心】,也就是我们的一切经验觉受都是心。
第二,是体认【心乃空性】。
第三,是了解【空性即任运】;
第四,了知【任运即解脱】。
开始的第一点,是揭示出凡所能感知到的一切经验,事实上都只是【心】而已。这与一般人通常的心态背道而驰,人们常会认为自己经历的一切都是外在的,是与自身相异的,感受到愉悦时就收到吸引,感受到不悦时就厌拒;对有吸引力的事物感受到执着与贪求,对可厌的事物或者人,就感到厌恶与嗔恨。
出于贪执与厌恶,我们就造作恶业。为能对治这样的习气,大手印教法首先指引出这一事实——那些似乎属于外在、离于自身的【所知】对境,事实上是由【能知】之心所造的。所有感知乃是内心创造的,就像是梦;内在的能知之心则是空性的。
了解这一点后,便自然会减少执着与贪取。当执着与贪取减少,欣厌亦会减弱,喜悦与悲伤亦会淡化;当喜、悲淡化,贪嗔将会自然消退。这就是大手印第一个指引的目的,也是接下来第二偈将主要说明的。
唯识见地:一切皆心
一切显有之诸法,与自觉心无有别,
显现亦为清明故,犹如自觉之体验。
让我们先看第一句。
【显】(apparant)指的是【五根】即五种感官的对境,也就是一切的【所知】。
【有】(existing)指的是那个能够理解与认知诸法、内在的【能知】之心。
【诸法】指的则是一切可能的存在。
必须要明白,一切的发生、一切诸法都不在外界,实际上只在我们心内。换言之,无有一法能离于自心而存在。
佛法之中有四个哲学流派: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瑜伽行派(或称唯识派)以及中观派。这一部道歌在见地上很接近将一切显现安立为心的唯识派。
大德法称论师(Dharmakirti)曾经论证,为何可以安立一切诸法皆是心呢?其抉择方法就是: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是与体验到事物的【心】所分开的,除非被心经验到,否则无法证明或者设想任何一法的存在。一切映像(sights)、一切可见之形色,从未离于眼识而存在,经由双眼而有【见】;可闻之音声从未离于耳识而发生;一切的回忆与念头,也同样从未离于心理认知——也就是意识——而发生。第二句【与自觉心无有别】,意思就是无有一法可离于感知与认知。
情绪是指我们的感受,念头是指我们的思维。当经验到情绪与念头时,它们也无外乎是自己的能知之心。当感知到某事物,认定它是离于自身的外在对境,这其实也是将自身的体验外化了。其实,所经验到的一切不过是心罢了。心的工作正是要去体验万法,正如这一行偈颂【显现亦为清明故】指出心能够觉察感知,下一句【犹如自觉之体验】则举出了一个实例。
如何能决定万法皆心
假若彼心不如是,则无关联不应显,
如是决定世俗谛,如云万法住于心。
感觉的时候能够自知,是因为心具有能觉能知的能力。假若我们所经验到的事物并不是心本身,而是离于心、与心相异的事物,那么由于假设了外部事物与心相异,而不存在任何联系,外部事物其实就不可能被我们经验到。因此,无法否认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一切所被感知到的,皆是心。
内外诸法、能知所知,一切皆是唯心。大手印行者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分析外在事物的空性,相反的,行者会被直接指引出本来状态(the natural state),即心性。一切可经验到的诸法皆是心,这个实相可以通过理路分析抉择或禅修训练而建立认知。
在这里的释论之中,我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个总体上的理论观点,好让大家可以如理起信。一旦大家了解了要点,便可以有信心去开始实修。而通过实修,各位将可以得到完整的体证。
证悟的关键在心性
依据佛教显宗,要达至完全的证悟,需要圆满积累三大或七大无量劫的资粮。而依据金刚乘的殊胜教授,我们则有机会在一生之中达到金刚总持双运果位。
二种说法孰真孰假?二者皆真。二者区别在于行者是否被指引到修行的最核心:心性。在被指引出心性之后,若能精进地完整修持,就可以在此生之中获得圆满的证悟。假如我们没有如法修持,而是专注于外境去行善积德,则需要三大无量劫才能获得证悟。决定性因素就在于心性是否得到指引,以及是否能认出心性。
有趣的是,西藏的大成就者们的修学方式略有不同。在学习佛法时,它们着重思维显宗的中观、阿毗达摩、般若波罗蜜多等法教,但当要进入禅修阶段,则会专注于金刚乘。
金刚乘之中有许多不同的修持方法,例如生起次第中的观想本尊与坛城、持诵咒语等。然而,能够在一生之中证得真实圆满的证悟之关键,全在于能否得到指引、认出并修持心性,所有大成就者都基于此而获得成就。
经由中观法教,可以确立一切诸法非实有、本体。通过这一个非常善巧、实用的方式去趋近实相,可以在智识上理解到一切诸法乃空性。
但是,当涉及到要实际去经验、体证到空性的话,中观体系的方法就显得相当迂回。个人的实证必须要直观自心。印藏大师们在修持时,他们不分析外在诸法,不是去向外看,而是直观那个【能思者】(that which thinks)——自心。
在观照能思者的当下,不需要建立空性见或者执持任何特别的见解。在禅修当下,就只是去观照能思者,它本身就已经是当体即空。空性不需要任何证明。这一种非常直接的体认,是大成就者的传统;对实相的趋近由直观心性开始。
愿一切读者都能值遇善知识的指引。
愿一切读者都能够认出心性。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