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16课破乐执品别思有漏苦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7-7 10:59 ė170次浏览 60条评论

前面两个偈颂揭示了世间人被众苦所逼迫,以及四大不调所遭受的痛苦,那么习气深重的人,就有了下面的想法。

设问:虽然身体的大种互相冲突,但是这四大不调引起的诸多疾病,仍可以依靠饮食、衣服、药物等的方法来消除,以此缘故,还是说明各种各样的乐也是存在的吧?

答:

寒冷等对治,非能常时有,

正坏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颂文直解】

首先,能够使寒冷、疾病等的诸多痛苦永远不产生的对治方法,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有的。这样即便能偶尔一两次对治寒冷及病等的苦,然而将数数以有漏苦苦正在损坏的身体还说为是乐,这是时时处处都毕竟不应理的。

这样看来,确实不存在真正的快乐,但是有人又会有下面的问题了。

设问:世间人们常说“我睡得很舒服,身心感到轻松愉快”、“他坐在那里,心情感到非常愉快”、“他出去散步,心情很快乐”等等,这些日常的对话中都说着快乐,由此说明快乐真的存在吧?

答:

无劳而享受,地上都非有,

说作业为乐,毕竟不应理。

【颂文直解】

不但没有真正的快乐,而且如世间上所谓的天施“快乐而卧”、“快乐而行”等之类语言,仅仅是将那些“自性为苦的有漏法”认为是快乐而已。即没有经过任何身口意功用的劳作,而有“快乐而卧”等能享受的行为,这在大地上一个都不可能有。是故,将以功用而正在劳作的行住坐卧等等威仪,说成是快乐并加以执著,这是毕竟不应理的。

接下来,圣天菩萨指出,人间的生活,一不小心,将会造下恶业,使来世堕入到三恶道,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自于此后世,常应防罪恶,

有恶趣云乐,毕竟不应理。

【颂文直解】

正因为如此,所以想要远离苦果的人,自己应在今世乃至后世,永远防止仅仅为了现世的安乐而去杀生等的罪恶业之因。不如是防止诸罪恶业因,则将来必定有恶趣的严重后果。对此还说是乐,是无论如何都不合理的。

现在回顾一下思维有漏苦苦这一科里五个偈颂的内容。有漏苦苦的意思,是说对于尚未出离世间的众生,这个有漏身体是苦不堪言的,就像浸泡在苦的海洋里一样。

第一个偈颂说的苦苦的逼迫。这种逼迫,来自各个方面。身体里的、家里的、单位里的、道友中、佛教团体中、自然界的等等,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有漏法,都会给人带来逼迫。大家想想,你一年到头,有没有哪一天产生过“啊!这个世界真美好,生活真是一大享受”这样的感慨?虽然世间人都梦想快乐、追求快乐,但是真正得到过的,一天都没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刚坐下来准备享受,身体上的、或是心上的苦的逼迫,马上就产生了,使你不得不又被烦恼和痛苦困扰。所以对于具有业报身的世间人来说,这些众多的逼迫,如同监狱一样,无法逃离,因为这个业报身是已经成熟了的果位法。学习这第一个偈颂,就是要把这种逼迫感找出来、体会到,要对这个有漏身体产生出畏惧和厌离,不去贪著、贪恋,不去保养它。

那些贪执有漏安乐的人,知道了这个业报身是天天被苦逼迫之后,就想着是否可以通过努力,把苦转变成快乐。那么接下来第二个偈颂,就打消了众生这个妄想,因为这个业报身必须依赖四大的相生才能形成,但是四大同时又是相克的,相克带来了百病丛生,这就决定了即使没有其他苦的逼迫,身体的自性也是苦的,这是俱生而有的,是根本无法改造的。学习了这第二个偈颂后,就会准备要放弃这个业报身了,要达到这样的程度。甚至有善根、有福报的人,会希求极乐世界的光明身,修清净的资粮,求生净土。

接下来的两个偈颂,是打消掉能够在业报身中找到快乐的侥幸心理。第三个偈颂,是针对有人认为总可以找到一些对治方法的想法,指出衣服、饮食等对治方法都只能暂时减少一些痛苦,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已,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这个本就是业报身,它就一直处在坏灭之中,根本不存在世间人们所想象的真正的安乐。第四个偈颂是说即使躺着、坐着,不去劳作,也一样要付出精力,这都是辛苦的事,因此在业报身上没有真正的享乐。

第五个偈颂,是提醒大家注意到今后的一个巨大隐患,也就是恶趣的苦。学了这个偈颂,心中就会顾忌到今后可能遭受的恶趣苦,因此不会再去妄图贪求今世的安乐了。

己二、思维有漏坏苦

坏苦,就是世间人所谓的安乐,因为它必将遭受无常而变坏,变成苦苦,因此被称作坏苦。比如,美食虽然好吃,在下次想吃而吃不到的时候,就会难受,这就说明吃美食的享受就是坏苦。

世间人当然没有认识到这是坏苦,于是又提出了问题。

又设问:乐是存在的,因为求乐的人们在步行走路感觉累之苦时,换作坐车、骑马等,就会得到快乐,这就说明乐是真正存在的吧?

答:

诸人于乘等,安乐非恒常,

若初无发起,彼后何增长。

【颂文直解】

真正的乐是不会有的。虽然世间人是为了安乐而去乘车、骑马等,但是这些安乐不是恒常有的,因为有漏安乐的自性是变异的,所以时间一长,就转变成了苦。因此,如果最初没有发起苦因,则依靠它最后怎么会增长而变为苦呢?

设问:既然坐车是苦,那为什么人们感受到的又是乐呢?

坐车仅仅是一个例子,比喻的是有漏的安乐。世间人的第六意识认为,这些五欲享受的坏苦,不但当下是乐,而且永远都是乐,永远不会变成苦,这就是第六意识在搞鬼,是纯粹颠倒的。

答:

如有于金器,呕吐生欢喜,

如是于治苦,有妄思为乐。

【颂文直解】

因此世间人对于有漏变异之苦,认为是乐。就像见到一个奴婢在瓦盆中呕吐后,主人也开始呕吐。因为他呕吐在金盆中,想到自己权势圆满,能在金盆中呕吐,所以心里欢喜。对于苦被疗治,有人妄思为乐,这完全是一种颠倒。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