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13课著论五本全论内容自宗安立二谛
《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当中,麦彭仁波切已经讲到了抉择中观见解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观察。
我们也不要认为:以世俗谛作为观察对境,其观察的量就已经成为胜义量。这种观点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这种观点合理,那名言中所谓的补特伽罗成佛,已经成为胜义中存在;甚至世俗谛或五道十地等等的安立,对你们自宗来讲,也将成为非常困难的事了。
下面进一步解释这一观点。
【假设有人认为:说补特伽罗有成佛这只是从名言的角度来讲的。】
对于上述太过,对方这样辩解说:胜义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此中不可能有某人成佛的概念。作为补特伽罗,首先是凡夫人,然后经过精进修持,最后成佛,这种观点应该是从名言角度而言的。
【这样一来,显然就承认分开二谛的宗派了。】
如上所述,你们既然承许补特伽罗成佛是从名言角度安立,那肯定是通过观察才如此承许的。那么,这也就不是胜义中的法,而是后得时才能安立的法。如此一来,就像中观应成派或者我们宁玛巴一样,你们也已经承认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的宗派了。
【希望你们明白,实际上这一宗派也承许名言中有实法体相成立,而且也认可唯识宗的观点。】
你们格鲁派自诩为中观应成派,也承许名言中补特伽罗成佛,以此足以说明,你们已经承认二谛分开的观点了。因此,火的自相是热的、水的自相是轻柔的或潮湿的等等自相法,在名言中肯定是存在的,而这种存在必定是经过观察得出的一种结论。而且,在二谛分开的情况下,即使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也可以承许唯识宗的观点。
【如果对方说:那只是观待他宗而承许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宗。】
对于上述问题,对方再次回答说:承许名言中自相成立和名言随唯识宗的观点,并不是中观应成派的自宗,而是随顺他宗的一种见解。
有关这方面,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作了详细抉择。依靠各种理证观察得出来的宗派,可以称为中观自宗。但在抉择后得时,所谓的五道十地、业因果等是否承认呢?即使我们问中观应成派的代表人物月称论师:你自己承不承认五道十地?承不承认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所有万法的法相、分类、释词等等?他也会答复说:我承认,一切万法自相成立——水是凉的、火是热的。如果月称论师也承认一切名言法的自相,则说明月称论师的名言并非随世间人的观点而安立,他自己也有一种承认。
这时,有人又提出:中观应成派本来无有任何承认,月称论师既然有承认的话,那跟中观自续派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任何差别了。
对此,我们可以回答:对中观应成派来讲,根本无有这方面的危害。因为中观应成派自宗的真正见解,就是抉择胜义谛,即抉择入根本慧定为主的见解。这时,月称论师等中观应成派的代表人物不承认任何一法。但在后得的过程中,二谛分开,这时,世俗中的十二缘起、业因果、前世后世,以及轮回的各种景象,肯定是要承认的。母中观的创始者龙猛菩萨,在《亲友书》和《中观宝鬘论》中详细讲述了世俗中轮回的景象、前世后世的道理,以及佛的各种各样如海般的功德。如果中观派不承认名言中的一切万法,龙猛菩萨为什么这样讲呢?根本没必要讲。
对于这一问题,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当中,以颂词的方式解释得比较清楚[ 《定解宝灯论》:衡量胜义实相时,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认?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实相之所许,由此辩论等之时,依照本性无所许,后得道果诸安立,互不混杂而承许。]。
【倘若如此,就与自宗后得时承认道果之理以及缘起存在的说法等已明显相违,】
中观自宗,包括月称论师、寂天菩萨、圣天论师等等在内,后得时也承认五道十地、佛的不共法、声闻缘觉的不共法,以及诸法在名言中因缘而生的很多道理。对于这方面,他们在自己所写的中观论典中也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名言中一点都不承认的话,已经与自宗的观点明显自相矛盾了。
【因而你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承许名言量成的宗派是分开二谛来讲的,】
胜义中以实法来空,名言中瓶子以瓶子的本体不空,格鲁派将这种观点称为名言量成。
【未分开而仅仅作分析并不至于变成胜义的观察。】
你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仅仅对二谛作分析,不可能成为胜义谛。在名言中,以名言量进行观察:一个人有多少根头发?有多少颗牙齿?人的灵魂如何存在,是八识聚、六识聚还是七识聚?人死了以后,灵魂通过什么途径到达中阴?最后又是如何投生到来世?对于这些问题,通过名言量进行观察时,根本不必担心有变成胜义量的危害。
【总而言之,如果按照入定超越语言与分别境界所衡量之义而从究竟实相胜义无二无别的角度来说,不需要分开二谛,】
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真正般若波罗蜜多——释迦牟尼佛如所有智所了别的对境,是从大空性、大离戏的角度来讲,不需要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
【如是显现的一切法本来就不存在有无是非等任何破立的承认,因而正如(佛菩萨)以默然不语的方式答复一样,】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显现的一切万事万物已经远离一切破立、超越一切因果,一切有无是非的任何承认都不存在。大家通过学习《入根本慧论》,应该生起这种以理观察的定解。
【于真实义中由于超离一切名言、无说、离戏、平等的缘故,成立无所承认。】
真正的离戏当中,就像《等持王经》所讲的一样,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没有。《定解宝灯论》中也说:从中观离戏论的角度来讲,即使中观自续派也承认一切无有。从大圆满来说,守护的誓言也没有、灌顶也没有、普贤如来也没有、地狱也没有、饿鬼也没有……从实相角度来讲,什么都没有。但是没有达到这种离戏境界之前,上述境界也是根本不可能现前的。
【然而,就后得时成为语言、分别对境之现相的角度而言,如果自己思索或者也需要对他人讲说基道果等法理,那么必然要分开二量而加以破立,】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的讲义中也说:从世俗谛而言,眼耳鼻舌身等一切万法合理存在。所以,从后得来讲,基道果等一切安立全部是存在的。如果自己思维基道果等法理,或者将自相续中所了知的基道果等法义对他人宣讲,则需要在分开二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不要觉得如此一来就与应成派大有分歧了。】
然而,你们也不要认为:承许二谛分开或者名言中有承认,那跟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根本不相同。这完全是一种错觉,不应该这样认为。
【尽管名言的承认方式有所不同,但祖师们的究竟意趣无有二致,】
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虽然在名言承认方面有所不同,比如中观应成派既有随世间安立的名言,也有随唯识观点安立的名言;中观自续派在安立名言时,认为名言自相成立、名言成立实有。但是诸位祖师们的究竟观点没有二致,是圆融无违的。
【这一点凭借正理完全可以成立。】
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高僧大德们,最究竟的意趣无有任何相违。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中各大教派的高僧大德们,在究竟意趣方面也无有任何抵触。这一点,并不是我们口头上说说而已,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会用很多教证和理证来成立。
【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那么当今雪域中有些智者承认世俗量成立,另有些论师将其视为不可能存在的谬论;】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如果对这一问题已经通达,藏地雪域很多教派与教派之间各种不同的争论都会自然平息。
【对于前辈智者的观点,有些人居然妄加诽谤说他们没有证悟应成派的真实见解;】
前译宁玛巴的高僧大德,本来是承许远离一切戏论的观点。但是,格鲁派后代的有些高僧大德说:宁玛巴承认无戏的缘故,他们根本不可能通达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观点。也有这样的说法。
【还有些人对诸大祖师的宗旨茫然不知……一系列弊病自会迎刃而解。】
对入定、后得这几个大的问题没有分析好的缘故,很多人认为:龙猛菩萨、无著菩萨、静命论师等,这几位大乘开宗祖师们的观点完全相违。也有人认为:承认月称论师和龙猛菩萨的观点,就一定要远离无著菩萨的观点,因为他是唯识宗,承认实有。又有人说:唯识宗无著菩萨与龙猛菩萨的观点截然不同,龙猛菩萨的观点完全是毁谤因果的一种宗派,一定要舍弃。
【在抉择如是二谛的道理时,有人不禁萌生这样的想法:】
对前面所讲的几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反反复复地看。如果通达二谛分开这一窍诀,藏地各宗各派之间的辩论也会自然而然平息。
【如果所谓的世俗说成是障碍、覆盖真实义的话,就说明不清净的一切法本是如此,而远离愚痴的真实之法——佛陀身智等不是世俗,所以这些是不空的。】
《入中论》中也说:世俗谛的法相,是指障碍真实义,具有染污或者虚伪的、欺惑的法等等[ 《入中论》: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这样一来,我们说不清净的柱子、瓶子等已经覆盖了真相倒也未尝不可。但是,远离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佛陀的身、智等,通过语言和文字所表达的佛陀的功德也属于世俗谛的话,这可能不合理吧。因为世俗谛是具有障碍、覆盖的意思,而佛陀已经远离了一切障碍,这二者不相违吗?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实际上这种想法相当于论中所说的“于佛等微贪”一样,因此必须要断除实执,而对经中所说的“若有超胜涅槃之一法存在也当视为如梦如幻”生起定解。】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也说:想要获得佛果是非常好的一个念头,但它也是细微的贪欲,应该属于所知障当中。同样的道理,如果认为佛陀不是世俗法,是非常清净的法,这实际也是一种障碍。因此,希望你们一定要断除这方面的贪执。
下面讲自宗对于二谛的安立方法。
【所有经论中安立二谛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从观察实相胜义量的角度,将空性立为胜义、显现立谓世俗;】
经典方面,有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论典方面,有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圣天菩萨的《四百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等。在这些经论当中,对二谛的安立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安立方法,是将空性安立为胜义谛、分别念前显现的法安立为世俗谛。这种安立方法非常重要。
下面讲第二种安立方法。
【其二是从分析现相名言量的角度,将实相与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其反方面立为世俗。后一种安立方法的胜义,本体也是空性的。】
凡夫众生所见到的是现相,佛陀见到的是实相。佛陀所见到的实相和现相是完全一致的,此时的境和有境就叫胜义谛;凡夫众生所见到的实相和现相不相同,此时的境和有境叫做世俗谛。比如,一个人看见海螺是白色的,由于海螺的实相就是白色的,见白色的有境与所见白色的境完全一致,因此叫做胜义谛;有眼翳者见到的海螺是黄色的,其现相和实相并不相同,因此叫做世俗谛。这主要是从名言角度安立的。
有人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相好,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是从胜义为主的空性角度来讲,还是从名言为主的现相角度来讲?如果是从胜义空性角度而言,释迦牟尼佛的身相等应该属于世俗谛。
对方又提出问题:如果佛陀的身相是世俗谛,那已经是虚假的了,这有很大的过失。
没有任何过失。从名言现相实相统一的角度来讲,它是胜义谛,根本不会成为世俗谛,虚假的过失也是没有的。
对方又提出:既然是胜义谛,会不会有根本破不了的过失呢?
不会出现这种过失。以中观理进行观察时,佛陀的身相、智慧也是空性的,根本不可能成为一种堪忍法。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