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72课——下士道皈依总结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8-9 8:13 ė119次浏览 60条评论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五、总结

丑五、总结分四:一、皈依的因  二、皈依的境  三、皈依方式  四、皈依学处

认识皈依的因和皈依的境之后,如理观察修,我们才能真实产生皈依的动机。明白了皈依的方式,才能如理如法地受持皈依。皈依之后,按照皈依学处而行持,才能使皈依不退失并且辗转增上。

寅一、皈依的因

皈依的因很多,这里按照下士道来说,主要是怖畏心和信心,也就是:通过思惟无常和三恶趣痛苦而生起怖畏心,以怖畏心推动,心中才会迫切寻求皈依处;再通过思惟三宝的功德,对于三宝具有救护的能力才能生起胜解信。具足这两种心,就能发起真实的皈依心,否则相续没有改变,皈依就容易流为口头虚言。

寅二、皈依的境

此段的重点是首先以理成立佛陀是究竟的皈依处,如果对此能够引生定解,自然会皈依佛陀所说的正法以及住持正法的僧伽。

“以理成立”,就是以四种因相来成立。如果我们内心按照这四种因相如理推断,就能真正遣除疑惑,建立定解,所以如理思惟非常重要。

“四种因相”,即:一、证得无畏果位;二、具足救他方便;三、具足慈悲;四、具足大平等性。前二者说明佛陀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能力,后二者说明佛陀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意乐,这样就能成立佛陀是能平等救度一切众生的怙主;相反,如果不具前二者,就不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能力,如果不具后二者,就不具足救度一切众生的意乐,这样就能决定其余大自在天等不是具有救护能力的怙主。

其次,由佛是圆满的大师,便能决定他的教法圆满以及持法的僧伽圆满;又由大师、教法以及助伴圆满,可以决定外支已成,这样就知道能否获得救度的内因,唯一是自己的信心。如此一抉择便能明确解脱的关键,就是自己必须发起信心,主动归向三宝。

此外,须知皈依境是全分,而不是一分。

所以应当了知,皈依境本来广大无量,周遍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但是现今有许多人不明此理,他们以自己的邪分别,将无限深广的皈依境执为狭隘局限之境,也就是仅仅皈依三宝中的一分而舍弃其余的部分,如此怎么可能具足圆满的皈依呢?怎么能获得由无限广大的皈依境所引生的无量功德呢?怎么能使自己的心量完全相应于无尽的三宝呢?

寅三、皈依方式分二:一、略述  二、详说

卯一、略述

了解皈依的因与境之后,接着必须通达第三个重点——皈依的方式或方法。

皈依的方式有四种:一、通过了知功德而皈依;二、通过了知差别而皈依;三、通过自己誓愿受持而皈依;四、通过排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名言中的修行,要求取舍不能颠倒错乱,否则无法入道,所以生起无误了知差别而取舍的世间智慧,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

比如:如果不知三宝的功德,信心就无法强大;或者不了知三宝在相、业、信解等方面的差别,就会昧于皈依的行持,不知道对佛、法、僧应如何别别相应而修行;或者不了知得皈依主要是在心中生起一种决定的誓愿,也就不会在自心上引发皈依。象这样不懂得方法,就像没有技术却想建造楼房,怎么可能造就呢?

相反,如果精通方法,只要善巧运用,自心立即可以随之而转,也就是:首先,应多方面具体、深入地思惟三宝的功德,发起信心和皈依的动力;其次,应如理分析三宝相互间的差别,这样就能了知如何对三宝别别地随顺相应。此二者一旦具全,就能从内心如理地发起誓愿,因为对三宝具足信心,自然会有皈依的欲乐,而且了解三宝相互间的差别,就能随顺三宝的差别而发起相应的三个誓愿。再从遮止异品的角度来决定这个誓愿,就是不言有余而皈依。如果能通达这四个方面,自然会善巧世俗中通过仪轨如何行持皈依。

卯二、详说分四: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  三、由自己誓愿受持而皈依  四、由遣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

辰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由了知功德而皈依,其修的内涵就是观察修,即应从许多方面观察三宝的功德,而且必须经常性地数数忆念,这样信心就会日渐增强并且持续。如果第六意识经常观察三宝功德,久而久之,内心决定会有所改变。自心串习的力量一旦强大,不需勉强自然时时转入念佛、念法、念僧,最终达到心心念念不离信念三宝。生生世世一直随此而转,即使在病中、梦中或死亡等时,也不会被其他因缘所夺。这样依靠强大的势力,内心完全归向三宝,决定恒时转向清净的涅槃。

从思惟三宝功德的次第来说,首先应思惟佛功德,其次思惟法和僧的功德。决定这个次第也有一定的道理,即:了知佛陀功德之后,很容易体会到佛的因——正法的功德;了知正法功德后,也会认定持法者——僧伽的功德。

辰二、由了知差别而皈依

 这个“差别”是指在名言中佛法僧三者相互间的差别,也就是佛、法、僧在相、业、信解、修行、随念、生福等六个方面的差别。对这六者的认识也有先后的次第:首先,必须了知三宝在相和业上的差别;然后了知三宝在信解、修行、随念上的差别;最后须知在果——生福上的差别。如果没有明辨这个差别,在名言中就会错乱对应三宝的别别修行,所以了知这个差别也很重要。

辰三、由自己誓愿受持而皈依

如上了知三宝的功德与差别后,自相续对皈依处三宝就会有很清晰的认识,然后由衷誓受皈依,这样就能真正生起圆满的皈依戒。因为前面已经数数思惟皈依处的功德,生起了猛利恒常相续的信心,而且已能如理辨别三宝相互间的各种差别,所以能在内心深处真实引起不错乱的三种誓愿,即立誓皈依佛为自己的导师,皈依法为自己的所修,皈依僧为自己的助伴。而且,从遮止违品的角度来说,决定唯一皈依内道的大师、教法和僧伽,不会认为还有其他的大师、教法和僧伽。通过这样层层如理地修习,最后必定能在相续中建立誓言,获得皈依。

辰四、由遣除不同品,以不言有余而皈依

达到“不言有余而皈依”的方法,就是以观察智慧如理辨别内外道的胜劣差别。内心若能对这个差别生起决定信解,就可以由此生起“不言有余而皈依”的誓愿。

简单来说,大师的差别:在断证上,内道大师断证圆满,其余的大师不具断证功德。教法的差别:从体性而言,内教真实,外教欺罔,内教是安乐之道,外教不是安乐之道;从作用而言,依止内教能获得清净,依止外教则徒增染污。僧伽的差别:在修行上,内道僧伽如理修行,外道徒众非理邪行。如此明辨差别之后,就会遮止皈依下劣的大师、教法与徒众。

以上四者已完整说明如何皈依的内容。

寅四、皈依学处分三:一、略说  二、《摄分》所出学处  三、教授所出学处

卯一、略说

皈依之后,进一步修学皈依学处有两个目的:一、使皈依心不退失;二、使皈依心辗转增上。学处包括《摄抉择分》中所出的八种学处,教授所出的六种共学与六种别学,共二十种。

皈依的种类有世俗得与法性得两种。通过自己的语言承诺以及堪布阿阇黎念诵仪轨的声音等表示所获得的皈依,是世俗得的粗皈依。一地时,因为现量证悟法性的缘故,所获得的皈依即法性得的细皈依,永远不会退失。

卯二、《摄分》所出学处

《摄分》当中包括两个四聚:

第一个四聚,即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此四者是皈依三宝的随顺行,和前文“了知差别中的修行差别”对应来看:亲近善士,是对佛宝亲近承事正行的随顺行;听闻正法与如理作意,是对法宝瑜伽方便正行的随顺行;法随法行,是对僧宝共受财法正行的随顺行。

第二个四聚,即诸根不掉、受学学处、悲愍有情与勤修供养,其中前三者都是皈依法的学处。皈依之目的,是为了解脱恶趣、生死乃至自他一切怖畏,此目的并非无因无缘能够成办,而是必须在皈依法后,通过如理修行逐渐除过引德才能成办,也就是必须通过诸根不掉、受学学处、悲愍有情,才能逐渐调伏自心而获得解脱。

卯三、教授所出学处

阿底峡尊者《道炬论自释》所出的六条共同学处分别是:

第一条学处——随念三宝功德、差别而数数皈依。

第二条学处——随念大恩而恒勤供养。

第三条学处——随念悲故,安立有情于皈依。

第四条学处——随做何事,有何所需,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其余方便。

五条学处——由知胜利而昼三夜三勤修皈依。

第六条学处——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

就本论的观点,决定舍弃皈依的情况有两种,即违犯“乃至命缘亦不弃舍”,或者“爱执与三宝异品的大师等三”。

归摄以上修习皈依的内容,就是《摄颂》所说:“能除众怖作依怙,真实不虚无他方,虔皈三宝受学处,总别遵行求加持。”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