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75课——下士道业因果业增长广大之理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8-30 8:08 ė126次浏览 60条评论

子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四、深信业果之总结

丑一、思总业果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  二、分别思惟

寅一、正明思总之理分三:一、略说  二、广说  三、摄义

卯二、广说分四:一、业决定之理  二、业增长广大之理  三、未造业不会遇  四、已造业不失坏

辰二、业增长广大之理分六:一、总说  二、由公案引发定解  三、以胜解信成就殊胜之理  四、由知业与身心关系密切后,当励力断恶行善  五、以教证说明  六、摄义

巳三、以胜解信成就殊胜之理  

此处,宗大师引用《海龙王请问经》的教证。我们首先解释论文,再看根本意义是什么。

【复次,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

在尸罗、轨则、净命、正见这四者之中,后者正见尚未亏损、前三者未能圆满清净而稍有亏损的人,经中说将会转生龙中。

【《海龙王请问经》云:“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内,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减少,我亦减少眷属。世尊现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

经中,海龙王向世尊提问说:“劫初时,我也曾经住在大海之中,那时拘留孙如来出现在世间,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的数量都在减少,我也减少了许多眷属。但是现在情况不同,大海中的诸龙、龙子、龙女,都是数目无量,多得测不到边际。世尊,为什么劫初和现在有这样大的反差呢?”

以下世尊解释这种情况的缘由。

【“世尊告曰:‘龙王!若于善说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

“世尊说:‘龙王,假如有人在佛的教法中出家,而不能清净圆满尸罗,对于轨则、净命、尸罗有所亏损,不能圆满,但是见很正直,没有亏损,这些出家人将来就不会转生有情地狱,而是死后生于龙族。’”

下面是讲古佛教法之中,堕为龙身的在家出家四众弟子的数量,以及从龙趣死后将会转生人天,毕竟获得涅槃。

【此复说于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净命、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吾等大师般涅槃后,诸行恶行毁犯尸罗四众弟子亦生龙中。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净,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除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当于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

这段大义有二:一、由于亏损轨则、净命、尸罗而堕落为龙;二、由于正见未失坏,故能重新转生人天,并且毕竟以此而般涅槃。

有人想:这些四众弟子行为不清净、毁犯戒律,应当堕入地狱,为什么还能受生龙中,并且从龙趣死后获得人天之身呢?

回答: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者之中,以正见最为根本。这些四众弟子之所以不堕地狱而转生为龙,并且能够重得善趣、趣入涅槃,原因就是对圣教的胜解信没有退失。虽然行为上有许多染污,但因为他们没有退失对圣教的胜解信,心里不会想:业因果都是邪说,我不再信佛教,我不再皈依佛教。所以能够不堕地狱而转生龙中。作为凡夫,行持要像圣者那样清净无暇,的确很困难,但只要对圣教,特别是对业果决定之相,心无怀疑,以这种胜解信之力,便能不转生地狱,而且从龙中死后,一定会转生人天。除了某些趣入大乘的有情另当别论之外,这些人将来都会在贤劫诸佛的教法之中获得涅槃。

巳四、由知业与身心关系密切后,当励力断恶行善

【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业本来是这样和自己的前途息息相关,而我们却总是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这是很严重的无明病。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应当对黑白诸业能生广大苦乐的道理,尽快生起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对微小善业也要尽力圆满,对微小罪业也要努力断除,只有这样做,才有获得善趣的希望。

巳五、以教证说明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这一颂告诉我们:善恶业不是与自己无关,而是具有最切身的关系,就像鸟在空中飞翔,鸟影始终随着鸟儿一起飞行。同样,做了善行或恶行,这个业不会空耗,它始终是随着我们一起转的。

【“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这两颂是以比喻显示有无善业的两种去向。人生只有善恶两条路,没有中间路线,无善业的下场,一定是在恶趣中受苦,作善业必然趣向善趣,这是以法性力决定的。所以,人不能活在幻想当中,只有日日努力行善才不会落空。了达这一点,就会在心中决定:人生除了行善之外,没有第二条正道。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集法句经》又说:“即使只有很小的恶,也不应轻视,认为它没有损害。就像水滴虽小,但是逐渐积累起来,将会充满大的容器。”

【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

经中又说:“不要想:只是做一点小恶,以后不会在我的身心上造成影响吧!譬如水滴滴滴落下,逐渐就能充满大的水瓶。同样,通过积累点滴的恶行,愚夫的相续中,恶业将会极为充满。”

【“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不要想:只是做一点小善,以后不会在我的身心上造成影响吧!譬如水滴滴滴落下,逐渐就能充满大的水瓶。通过积累点滴的善行,菩萨的相续中,善业将会极为充满。”“坚勇”是菩萨的异名,体现出行善坚固勇悍的品格。

马鸣菩萨思惟忆念了以上故事之后,说出了以下教言: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这一颂的意义非常重要,说到串习力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是以串习力造成的。一般会说,某人天性善良,某人天性邪恶。其实所谓贤善性情,是以业造成的,即:多次缘善业串习,习惯成自然,便会转成稳固的贤善性格。人的恶,也不是注定为恶,而是串习身语意的不良行为,不知不觉之中变成恶人。

【“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

“如果这一世没有好好修集布施、持戒等善业资粮,虽然今生生在富贵之家,具有健壮的体魄,潇洒的仪表,又有地位、权势、亿万家产,但是没有修集善业资粮,未来世就会穷困潦倒。”

【“种等虽卑不着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相反,虽然种姓、相貌、财富、地位等都很下劣,譬如只是一个环卫工人,这一世的社会地位低下,只能去扫垃圾,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养家糊口都很困难;但是,只要他不耽着恶业,具足布施、持戒、安忍等功德,便能从此世开始,如夏季江河不断流注,最终将充满大海一样。此世命终之后,下一世的前景灿烂,安乐会极大幅度地增长广大。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因此,对于以善和不善业感生来世乐苦的道理,应当发起定解,心中应有坚固不移的认识,在此定解的基础上努力断恶行善。相反,没有信解,怎么能做到如欲而行呢?”这是说,对业果的信解不可或缺。要想内心自然缘善业而转,它的因,就是对业果具有坚固的信解。没有信解,怎么会有善法欲呢?又怎能如欲而行呢?

巳六、摄义

学完业增长广大之理,主要是应当生起明辨业果相的智慧,而且此后自己在行为上应当契合业果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以小发展为大的规律。举例说明:

譬如,科学家是从对自然界细微之处观察分析开始,最后才能做出伟大的成就;同理,学习诸佛菩萨的清净经论,如果对每一句法义都能如理地听闻、观察,此业一旦增长广大,就会使智慧越来越深广、越来越敏锐。再如,我们不离自己的生活,做好每一个利益他人的行为,这样渐渐发展,利他心会越来越强烈,利他的行为也会越来越精纯,真正的菩萨就是这样修成的。

又如念佛,把每一声佛号都念好,句句念得心里清清楚楚,从最基本的当下一声佛号下手,力极功深,净业就会坚固,最后整个极乐世界都可以由净念而现前。再如,对自己的上师、道友,能从细微之处开始观功德,这样发展下去,清净的信心就会逐渐养成,自己的修行也会不断上进。如果是说法的法师,就从以善心对他人开演一分道理出发,以利他心踏踏实实来做,最后就能对无边众生作大法施。

所以,明白此理之后,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贯彻实行。应当说好每一句话,爱护好每一个生命,节约好每一滴水,走好每一步路,用好每一分钱,尽好每一分心。如果一切都是以遵循因果正规的方式趣入,一定是功德日日增长,过失日日减少,不必等到十年、百年,日日就有上进之相。

了达了业决定的道理,我们一颗浮躁妄动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自己会明白:做人应当安分守己、素位而行,因为眼前样样是业,离开现前的身口意,哪里会有真实的修行呢?所以,深信因果的人就会注意在当下修行,不是离开当下另外还有业的取舍,不是离开鲜活的生活另外还有修行。所以,应当实实在在地行善。每天对亲人、朋友,对所接触的有情都要有善心,对身边的每件事,都要尽责任和义务。这样从点滴做起,才能获得增上生乃至决定胜的成就。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