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25课破我执品广明其理
丙四、断我倒方便之瑜伽分三:一、略明自性;二、广明其理;三、障治摄义。
丁二、广明其理分三:一、断世间权贵之我慢;二、断法政自在者之我慢;三、断胜种姓者之我慢。
戊二、断法政自在者之我慢分三:一、断总护世自在者之我慢;二、断分别法自在者之我慢;三、断大英勇自在者之我慢。
己二、断别法自在者之我慢
设问:在仙人所制定的国王法典中,损害并不是非法,所以还是可以做吧?
答:
诸仙一切行,智者不全为,
以彼诸仙中,有劣中胜故。
【颂文直解】
仙人们的一切身口意行为中,智者不会全部都随学。为什么呢?因为仙人们的行为之中,既有善的,也有不善的缘故。即是说,宣扬伤害的法典,是下劣的,对伤害是否属于非法模棱两可的,是中等的,将伤害确定是非法的,是殊胜的。以此缘故,所以智者不全随学仙人的行为。
这样又有人想:古代的国王们,用法典有效地治理了整个国家,所以那些法典现在还是有用的吧?
答:
往昔诸善王,护世如爱子,
诸依诤世法,今如鹿旷野。
【颂文直解】
譬如往昔在南瞻部洲,受用法、财、愿、乐等最为圆满的圆劫时代中,转轮王等国王,奉行十善之律,爱护世间民众犹如自己的孩子,因此引导众生安居乐业。而在现今这样的五浊诤世里,国王们将宣扬恶行的法典作为正量。这样,现在因为战争等的不善业,使得国家像野鹿生存的旷野一样,一片荒芜。
己三、断特别大英勇自在者之我慢
前面分别从总、别的角度进行了引导,这里讲的是特别的角度,是说为了打破贡高我慢,而特别应该引起重视之处。国王的特别傲慢之处,是自认为是大英勇自在者的我慢心,也就是说国王自恃英勇善战,能力超群。学习这一科,大家要反思的是,心中自认为自己具有智慧高、学问深、能力强、福报大等等优点,而瞧不起别人的这种我慢。
有人这样想:国王可以在得到机会时伤害百姓,因为这是法典中允许的,所以并不是罪恶吧?
答:
若得便为害,国王无罪者,
盗贼便害他,最初亦非有。
【难词释义】
得便:遇到适合、方便的机会。
【颂文直解】
如果说国王自恃力量强大,因此在得到机会时,可以随意伤害百姓,并没有罪恶的话,那么其他人也就有这样做的理由了。比如,最初在主人没有防备时,盗贼前去偷盗,也应不会有罪恶了,但这显而易见是不应理的。
又有人这样想:国王在战争中战胜敌人后,就可以因为他的勇敢而获得国土上大量财富,如果他阵亡了,那么他就能进入天界吧?比如《薄伽梵歌》中就说:“战死生天界,得胜享国土,起来衮日子,决意上战场”。
答:
若于酒等事,舍财非供养,
阵中舍自身,岂思为供养。
【颂文直解】
如果人们将拥有的钱财都用到了喝酒、赌博、嫖娼等事情上,这些用掉的钱财当然不能算是供养,那同样地,在战争中舍弃自身,怎么能够认为这是一种可以供养的福德呢?因为这根本不是福德之处。
有人说:确实如此,但是国王英勇善战,而成为世间的怙主,不是有很多人会对此欢喜吗?
答:
国王护世间,汝全无依怙,
怙者自无助,谁能生欢喜。
【颂文直解】
国王是保护世间的怙主,但是国王自己却完全没有依怙之处。这样怙主自己处于无助的地位,因此后世难以避免走向三恶趣。智者对此又怎么会欢喜呢?
又有人想:国王的名声与他采取的手段有很大关系,历史上那些手段温和的国王,都已经被人遗忘了,而那些手段残忍的国王,直到现在都还很出名,所以国王为了名声,应该施行暴政吧?
答:
国王命终后,名称无少德,
无德与屠狗,何无大名称。
【颂文直解】
国王在命终之后,他的名声不会对他有任何功德利益。而且没有功德利益的恶名,对于国王和那些杀狗的屠夫来说,都非常大,怎么会没有呢?因此,不应该为了名声,而去造下非福之业。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