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纪巴大师大手印开示:第六篇

作者:大树 分类: 般若专区 发布于:2023-10-31 11:58 ė1次浏览 60条评论

“与当下的体验同在”,这句教言可以有许多不同层次的理解。实际上,佛陀的整个教义都可以包含在这句教言中,我们会逐步理解其中的含义。如果你已经知足了,如果你不觉得贫乏,一切都会很好。这句教言与“大圆满”(佐巴钦波)有相同的意义。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教派,但它们都在表达同样的意思,如果你安住于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你真正在此刻能够如其所是,而不是想让它变得不同,如果你不期待未来,不追忆过去,当下此刻就总是圆满的。正是在这其中,我们找到了极大的满足感,使我们能够完全敞开心扉。因为我们开始相信,一切都是OK的。

如果我们生病了,没关系。如果你心碎了,也没关系。让一切显现如其所是即可。当你感到不舒服时,往往会有一个想法冒出来,我不想生病。你会把焦点放在什么上?是生病这件事情本身,还是这个想法?通常我们都会把焦点放在那个说“我不想生病”的念头上。我们从橱柜里拿些药,如果不管用,我们就会去看医生,等等。因为我不想生病,我会告诉朋友,自己感觉不太好。他们会表示同情。我没有处于生病的当下。我想让你知道我生病了,所以我不仅在生病,我还在抱怨。其实我与你分享了一些你不需要知道的东西,实际上你也无法治愈我。我没有单纯的与生病同在。生病是什么意思呢?

也许你感觉不舒服,或者你的胃感觉非常糟糕,你觉得可能会想吐。这真的很有趣。感觉正在产生。它是怎样的?它是什么?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抉择。如果你在不加以解释或投射的情况下保持对它的感知,那么它的本来状态将会显现出来。而你的解释会决定它是什么。但是,即使发生了一些对你来说相当严重的事情,比如你需要动手术,你躺在床上,看到其他人从手术中恢复过来,你会焦虑、恐惧、害怕。你以前听说过做手术这件事,现在轮到你自己了。

然后你坐下或躺在床上,放松呼吸,你会感觉到自己真的很害怕。现在你知道害怕是什么了。你可能会死。现在你知道死意味着什么。如果你将自己沉浸到你的经验中,去感受它的真实状态,你就会有直接的体验。但如果你对这个经验进行解释、造作,将这个经验纳入你的参考框架,并说,这太可怕了,我不喜欢,不好,这意味着你维持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对于你来说,其实没有新的东西出现。但当你真正看到:哦,这个身体是如此脆弱。它可能会突然死去,我可能会消失。这种想法对于禅修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我们通常拥有的参考点是我关于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我始终保持对当下每一个现象的精确感知,你会说,我的身体正在消失。在任何时刻,都可能会有一些事情发生。你感到一个肿块。医生说,那是个肿瘤。他们动了手术,然后说,我们无能为力,你只剩一个月的生命。即使在今天,许多人在医院里仍然会得到这样的消息。

所以,当你去追寻“什么”(what),“什么”的解释似乎是一种在时间中持续存在的静态事物。但是,如果你留在“如何”(how)中,它就是显现而已。显现难以执取,你对它无能为力。因此,你会变得柔软。你不再像开车一样驾驶着你的生活狂奔。你会更加赤裸、单纯。真正的“我”正在被逐渐揭示开来,就在一切显现的瞬间。我不再是体验领域之外的观察者,每一个瞬间我都包含在其中,它是不可预测的,不稳定的。这就是梅纪巴大师关于开放性的开示。我们越是开放,就越能意识到现象是不可靠的。

梅纪巴祖师也在说,“安住于知足之中”。如果你试图在现象中找到满足,你通常会感到失望,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你发现一个合口味的小餐馆,经常去那里吃。一个月后,厨师休假了,生病了,或者离职了,食物不是很好吃了。发生了什么?出了什么问题?就像这样。现代工业的生产模式也一直在变化,你买了一双好鞋,很合脚。你就想再买一双。但是它们不再生产了,生产也一直在不断变化。

现象是由因和缘产生的。现象不会总是圆满的。因此,在佛教中,我们通常皈依于佛陀、教法和僧团。我们不是皈依于我们的财产、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友情、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性欲。所有这些都是短暂并且变化的,可能会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就变了。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会改变一些东西。所以梅纪巴祖师鼓励我们去找到哪些是可以依赖的。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