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27课著论五本有何必要本论五种特点胜义分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两种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现在正在讲总义部分。前面已经讲了,最后抉择正见时,一切万法都不成立,在这种情况下无有任何可以承认的,这种境界不可能依靠语言或者思维来表达。
【为了趋入入定境界无可言说之义,以后得的定解用名言的词句来表示,】
这种无可言说、诸佛菩萨的境界,在入定时当然是无法抉择的,但是为了表达、说明这一点,在圣者后得出定时,可以通过各种名词来表示。
【在以借助无生、无自性、空性、离戏、无缘、离边等名称确立的方式进行宣说时,】
对于所证悟的境界,很多中观论典中以无生来表示,有时也用空性、离戏、离边等等来表示,这类名词相当多。
【由于所有词句都是以断定自己所诠表之内容的方式而趋入的,】
比如所谓的无生,断除所有的产生以后,自己所趋入的无生的意义可以表示出来。或者说离戏,所有的戏论全部远离,可以将无有任何戏论的含义决定出来。
任何一个词句都有肯定和否定两种作用。比如说柱子,柱子自己的本体以语言的遣余方式建立起来,而且,除柱子以外的,世界上其他的瓶子、牦牛等其他法全部遣除。所以说,任何语言都有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因而永远也不能表达出除此之外的意义。】
我们说“离戏”,远离一切戏论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已经表达出来了,而远离一切戏论以外的、具有戏论的所有法根本不可能表达出来。
【它的词句表面上似乎已承认了那一含义,而且内心也随之如是执著,】
比如一说离戏的时候,好像表面已经承认离戏,我们心里面也在执著离戏。就好像一说虚空,表面看来,所谓的虚空,通过语言也能表达出来,心也开始执著虚空存在。
【但实际上此等词句就是为了表明排除一切承认与所缘的行境,】
离戏、无生或者空性等词句,所要表达的就是排除一切承认、一切所缘这一意义,凡是分别念所接触、所涉及的范围一概否认。
【如(龙猛菩萨在《回诤论》中)云:“若我宗有者(,我则是有过,我宗无物故,如是不得过)。”】
龙猛菩萨也说:如果我有一种承认、有一种立宗,我会有过失。可是我无有任何立宗的缘故,无有任何可承认的,因此,我作为中观者来说也无有任何过失。
【又如云:“佛智非为言思的对境。”】
其他经论中也说:佛的智慧并非语言和思维的对境。
【本来,承许的这些词句正是为了否定有承认与言思之对境而说的。】
那么,龙猛菩萨说:“我无有任何承认,所以我无有过失。”佛经中也说:佛的智慧并不是语言和思维的对境。实际上,上述所有词句,正是要遮破所有的承认和语言,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可是诸如用手指指示月亮时不看月亮反瞧手指的愚昧之人耽著词句而认为无承认本身就是承认、不可思议本身就是思维、无说本身即是言说,就像顺世外道认为比量非为正量一样将佛典中的此等词句误解为自相矛盾,这实在是大错特错,荒谬绝伦。】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有些人讲“离戏”,他们却认为离戏应该存在;我们说“空性”,他们却认为空性应该存在。就像《显句论》中说:“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你。”对方却说:“那你把没有什么的东西给我吧。”
【对此,绝不可将无说之义与能诠言说的表示以及意义的无承认与词句的承认这样的两者执为矛盾,而理解要点一致十分关键。】
意义上的“无生”,也就是指《中观根本慧论》中所抉择的一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然后,词句上说:“一切万法都是无生的。”这时有人产生怀疑说:“不是万法无生吧!你不是刚刚说了‘无生’,这种无生的语言不是已经生出来了吗?”然后,词句上说“一切万法在圣者入根本慧定时无有任何可承认的”,他们就会说:“不是没有承认吧!你刚刚说“不承认”,这不是已经承认了嘛?还有什么不承认的。”
这种人,永远也无法与之沟通,因为他已经将意义上的无生与词句上所作的表示完全执为互相矛盾。这样是绝对不合理的,绝不能将此二者看成矛盾。
大家应该了知其要点完全一致,比如语言上说“无生”,这就是指远离四边八戏的意义,但是通过语言只能如此表示而已。就好像用手指指示月亮时,手指不可能接触到月轮一样,所谓的语言词句无论多么善妙,都不可能表达出无生的真正本义。
【同样,依靠无生等词来表明一切所缘的行境皆为空性,只是将对于本为空性的任何法去除耽著称为无缘而已。】
通过无生、离戏、空性等词句,可以表明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这一意义。虽然一切万法的本体为空性,但我们也不要执著“空性”已经存在。比如柱子,依靠无生的词句完全能表明其真正的意义——柱子永远也未产生过、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但是对无生的柱子产生执著,认为“无生”本身应该存在。如果始终耽著在词句的网罟当中,想要了悟万法的真正本义也会非常困难。
【因此,所谓的“无实”这一名词仅仅是说明万法一经观察绝不成立这一点,而并非是像瓶子等以所谓的其他成实所破等来空的,是指任何法不存在实有,必须遣除对它的耽著。】
但有些大德说:瓶子不空,瓶子以成实来空。大家千万不要以这种方式来误解,否则,已经毁谤了一切诸法的真正实义。因为以应成因、自续因如何观察,如果瓶子自己的本体永远都是不空,这样一来,已经成为经得起胜义观察的法了。
所以,只要一说“无生”、“无实”,就应该理解,这一词句是指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既然无实有,那么,对它实有的耽著、存在的耽著也就根本不可能有。
【因而,证悟了诸法无实后还要灭除一切执著相,如果仍旧存在耽著无实句义的妄执,那说明尚未息灭(具有执著相)见解。】
首先了知诸法无实有,之后对无实的执著也必须要灭尽。如果对于无实的耽著始终不能灭尽,认为入根本慧定时,所谓的无实一定要存在。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合理的,这说明他的见解还未达到究竟。也就是说,只要具有执著的相,那就不是真正中观所抉择的究竟本义。
【在任何法上,对于彼等之空性,以遮破成实的理证足可确定执著所谓无自性的耽著对境也同样不成立,】
对于任何法,通过理证进行抉择以后,比如说柱子不是成实,这时,他们认为柱子上有一种成实的法已经不存在了。既然依靠遮破成实的理证可以遮破柱子上的实法,那么,柱子本体无有自性这一点,通过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得以证实,由此也可以成立柱子自己的本体为无实。
【虽然无自性也无成实,但如果无法息灭对它的执著,那么瓶子等万法也无不与之相同。如此一来,甚至观察胜义的理证也只能遮破所谓的“成实”,却连一个有法也不能破除。】
后译派的有些论师认为:瓶子上不存在实有的法,而且,这种无实的执著不能息灭。
既然对空性的执著不能息灭,那么,瓶子等所有法的本体也同样不能抉择为空性。如此一来,依靠中观应成派的胜义量来观察,虽然可以破除成实,但对成实以外的瓶子、柱子等世间上万事万物的任何法都不能抉择为空性,这种太过任何人也承受不起!
【如果它的有境所有执著均不能予以摧毁的话,那么空性也不可能打破能取所取的一切戏论。】
假设说不破除无实的有境,那么,抉择空性的胜义量也就根本不可能打破能取所取的一切戏论,这样会有很大的过失,根本不合理。
【此外,圣者的根本慧定也成了毁灭诸法之因等(“等”字包括名言经得起胜义量观察以及胜义中存在生等法)三大太过也必将落到头上。】
如果像后译派有些论师所说的那样:抉择中观见解时,无实的执著必须存在;圣者入根本慧定时,瓶子、柱子等法的本体不空,由实执来空。如此将会出现很多过失。
由于圣者入根本慧定时根本不存在任何不空之法,圣者的根本慧定就已经成了摧毁瓶子的因,如同铁锤一样。因为原来实有的瓶子,在圣者根本慧定时根本不可能存在。此时,中观应成派对自续派发出的三大太过当中,圣者根本慧定成为毁灭诸法之因这一太过,已经毫无疑问地落在你宗头上了。
而且,第二个太过——名言应该经得起胜义量的观察,这一过失也不可避免。因为名言中的瓶子、柱子等法,依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胜义量,无论如何观察都无法遮破,这是非常可笑的!
另外,你们的这种观点会有胜义中存在产生的过失。因为所遮破的是瓶子、苗芽等法上的实有,而对瓶子或者苗芽的产生一直未作遮破,所以,在胜义中也不能遮破诸法的产生。
中观应成派发出的三大太过,将如何落在中观自续派的头上,对这一道理,本论下文中还会讲述,此处不作介绍。
【如果存在一个以胜义观察来分析仍旧不能推翻、破除的法,则显然已变为成实了。】
世间上如果存在一种真正成实的法,在胜义中无论如何观察也不会被遮破,这就是所谓“成实”的界限。
【所以,理当借助无生等词而悟入息灭一切戏论之义。】
作为学中观的人来讲,应该利用无生、离戏等词句,从而悟入到真正无有任何产生、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去,千万不要耽著在表面的糠秕词句上。
【由此看来,无有任何所缘的甚深智慧波罗蜜多,又怎么能与和尚宗的见解相提并论呢?】
此处已经讲得非常清楚。宁玛巴虽然一切戏论都不承认,但这样的无有承认,怎么能与和尚宗相提并论呢?宁玛派所承认的不作意或远离一切戏论,与和尚宗所说的制止一切起心动念,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千万不要将这二者混淆在一起。
【远离四边之戏论就是指不偏堕有无二边,唯是各别自证之行境,而语言分别无法如理如实表达,然而,为了予以诠示而共称现空无别、二谛双运之中观。】
真正远离四边之戏论的境界,既不堕有的边也不堕无的边,对于所有边全部远离,唯是佛和菩萨各别自证的行境。就像盲人摸象一样,通过语言或分别念根本无法表达、无法思维。像大圆满句义灌顶时,为了让人们了解自心的本来光明,很多上师经常用透明的水晶球来表示。但是以水晶球能否真正表达出心性的本面呢?根本无法表示。
万法的究竟实相虽然非常深奥,但也并非无有任何表示方法。为了表示这一点,我们可以用现空无别、乐空无别等世间上最高的名词来称呼。
【执著相是指恒常带有自己的所取境,如果离开了执著相仍不见真实义,那么依靠如所有智的有境根本慧定,以尽灭一切二取的方式也不得彻见实相了。】
后译派的有些论师认为:最后单空的执著相不能离开。然后,和尚宗认为:一切都不能执著。实际上,他们始终耽著在自己非常喜欢的所取境上,觉得只要离开了执著相,就如同进入沉睡状态一样[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针对这一观点作了详细破斥。请参阅索达吉仁波切著的《定解宝灯论讲记》。],不能见到万法的本来实相。
但如果远离了执著相仍不能见到万法的真实义,会有很大过失。有什么过失呢?
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获得正等觉圆满果位时,在他的如所有智面前如果仍存在各种各样的能取所取相,那是对佛陀极大的诽谤。
【因此,凡是恭敬此佛教之人切切不可如此评说。】
凡是对佛陀和佛教恭敬的人们,应该尽量地弘扬佛陀的教法、赞叹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不应该把佛陀的境界引入凡夫的分别念当中,不仅自己如此思维,而且也向其他人宣传:佛陀也具有能取所取,与凡夫人无有任何差别。这种做法,到底是对佛教的贡献,还是在毁坏佛教?因此,凡是对佛教恭敬的人千万不要如此评说!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