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26课著论五本有何必要本论五种特点胜义分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两种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10-24 10:20 ė106次浏览 60条评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总义部分当中,讲到本论具有五种特点。其中,现在正在讲第四个特点:胜义分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两种。前面已经讲到,如果未作如此区分,对空性的理解、证悟等会产生诸多不便,下面继续讲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如果有人想:假设不存在四边以外的一个所思而遮止四边,那与一切皆不作意的和尚宗又有什么差别呢?】

讲《定解宝灯论》时也给大家介绍过,和尚宗,是指禅宗和尚摩诃衍所开创的顿门派,也即一开始就什么都不作意的一种宗派。这一宗派,静命菩萨圆寂以后在藏地开始兴盛。当时,藏地有相当一部分修行人整天不积累资粮,比如转经、念经等任何善法都不做,整天闭着眼睛、什么都不作意的坐着。后来,国王按照静命论师的授记,从印度迎请莲花戒论师。莲花戒论师与和尚摩诃衍进行辩论,莲花戒论师获得胜利。

【和尚宗等派并不是破除一切实执后未见任何所缘相而不作意的,他们只不过是制止了一切起心动念而已,不用说遣除一切边,甚至去除有边的理由也是立不住脚的,而真正的无分别并非如此,】

“和尚宗等派”,是指与和尚宗不作意观点相同的、藏传佛教的个别宗派。这些宗派,并不是将有无是非等所有边全部破完以后,安住于这种不作意的境界中,并非如此。

【《辨法法性论》中云:“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

诸佛菩萨真正的无分别智慧已经远离了五种不作意。是哪些不作意呢?

所谓任何起心动念都无有的不作意,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境界。但是并非如此,小牛或者孩子刚刚生下来时,要降伏敌人、要积累财产等任何起心动念全部无有。如果这是一种境界,小孩子刚生下来时就应该具有无分别智慧了,但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种世间不作意。

第二种是“超寻伺”。《俱舍论》中说:一禅是有寻有伺,二禅以上无寻无伺[。二禅以上,已经断除了粗细的寻伺分别念,如果无有寻伺分别念就是不作意的境界,那么,二禅以上都成为无分别智慧了,但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三种是“寂静”,执著外境的粗大的心和心所全部无有,就叫做寂静。如果寂静是真正的无分别念,那么,正处在沉睡状态时,一切粗大的心和心所全部融入阿赖耶;或者,昏厥、入灭尽定、麻醉时都应该变成无分别智慧。但这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种是“自性”,凡是世间上不作意、不分别的,比如柱子、瓶子、石头等外境,以及眼、耳、鼻、舌等根,这些根本不会有任何想法、任何起心动念。如果这已经成了最高境界,外面石头的境界应该是很高的,但自性无分别念根本算不上一种境界。

第五种是“执息念”,虽然心中一直在想:什么都不能执著。实际上,他的心里始终盯着不能执著的执著。现在有些和尚宗的观点与这种执息念无有任何差别,他在禅堂入定的时候,始终在想:什么都不能想、什么都不能想。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目标,只是将起心动念制止了,既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空性,也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光明。现在很多人认为:和尚宗的观点就是此处所说的执息念。

【理当按照此中以不杂世间不作意等五种方式所说的道理来了知。】

在修行时,千万不要落在上面所讲世间的五种不作意中。真正具有胜观明分的无分别智慧,才是我们应该修学的境界。

【如果以理分析空性后依旧具有(无的)执著相而修持,尽管能对治有的耽执,但仍然无法抛下无实的所缘,这样一来,又怎么能算是证悟离戏空性的智慧体相呢?】

此处讲到单空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对柱子、瓶子以理进行分析,了知有的边不存在之后,在无我或者无实的空性中继续修持。此时,虽然能对治实有的执著这一边,但对无实这一部分并未抛弃。

如果有人认为:所谓的单空是最究竟的空性。这是绝对不合理的。有的边虽然已经离开了,但对无的边并未离开,这与远离一切戏论之智慧的体相又如何能相提并论呢?根本无法相比。

【如果耽著遮破成实的无遮单空,有些人就会指责说“这是断见”。实际上具有实执的同时抹杀因果,才是人们公认的断见,这种单空又如何能算为断见呢?】

像顺世外道那样,在具有实执的基础上,抹杀所有的因果、前世后世等正理,这才是人们公认的真正的断见派。

【然而,虽然实有耽执之对治的执著相是合乎道理的,就像无常与不净观等一样,作为初学者是应修的法门,】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始终执著实有的法,现在必须依靠单空进行对治,因此,抉择单空非常符合万法的真理。

比如瓶子,人们相续中始终认为它是常有的,但是,对万法的实相进行抉择时,瓶子等万法实际就是无常的,这一点非常合理。

【作为初学者是应修的法门,】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再三讲到:最开始的时候,所谓的单空千万不能遮止,不然,对渐次根基的众生来讲非常危险。但从最究竟来讲,无有任何作意的修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与远离一切见解、承认的大中观无分别智慧本性相比较而言就显得颇为逊色了,因为它毕竟只是分别自性的单空见。】

为什么称为大中观呢?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说:大清净和大无为法,其中所说的“大”有很深的含义。比如大清净,清净和不清净都是分别念的境界,而“大清净”是超越分别念的一种境界,在语言上只能如此表示而已;无为法和有为法也是分别念的境界,所谓的“大无为法”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所以用“大”来形容。

【因为它毕竟只是分别自性的单空见。】

单空毕竟是分别念的境界,与真正的大智慧比较起来,所谓的单空的确很低劣。但暂时来讲,对于单空也最好不要说成是断见,否则也是很不合理的。

单空不能算是不作意的境界,因为针对最究竟的境界来讲,它毕竟没有超越分别念。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中对单空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比如一个病人需要依靠医生的治疗,在病没有好之前,所谓的治疗就不能离开;病好了以后,治疗也就没有任何必要了。同样,众生心相续中一直抱有实有的执著,这时必须依靠单空来破除这种实有的执著,当众生相续中的实有执著全部破除以后,对于空的执著也就没有任何必要了。

【对于初学者来说,遮破所破的单空在心中可以浮现出,然而从依靠中观理切合要点来分析的修行人善加辨别无自性与单空之差异的角度而言,】

对初学者来说,遮破所破有实法的单空,在修行中是很容易体悟的。但真正通过中观正理进行分析时,所谓的无自性与单空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无自性是指中观后得时所得出来的空性。那么,二者之间存在哪些差别呢?

【无自性与缘起义无二无别的殊胜定解执著相,恰恰正是遣除悬崖峭壁般常断二边的对治。】

在真正的中观境界中,空与显现无二无别的执著相,完全能断除非常危险、峭壁般的常见与断见,也就是说,这时中观自续派暂时所抉择的单空也一定要舍弃。

对于上述所有的常见和断见,必须依靠无自性与缘起义无二无别的殊胜定解全部破除。

【乃至具有破立的执著相期间,就不属于远离分别戏论四边的自性,只有以各别自证的方式入定于依正理穷究四边皆不住的定解所引发的法界中,才能消除一切戏边。】

只要我们相续中具有有、无等任何一种破立的执著相,所谓的四边戏论就没有全部破除。因此,就如燧木、燧垫磨擦以后出现火,最后连它自己本身也全部烧尽一样,首先以理分析,最后对于理证的执著也全部破除,就像《宝积经》中所讲的:四种边、八种边全部断除。以各别自证的方式,在无有任何作意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中观以事势理推出来的境界。

【由此方可断除增益,并对更无高超之真实边、《般若经》中所说不作意的本义坚信不移。】

“真实边”,就是指智慧。依靠中观的推理可以断除所有的增益,并且对无上的智慧——《般若经》所说不作意的含义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

【如是就成为入定之行境的究竟实相而言,由于无有四边的所缘,非为语言、分别的行境,因而全然否认一切,】

从最究竟的入定行境、佛陀真正的各别自证来讲,语言所承认的和心中所作意的全部无有,一切的一切全部遮破。

【反之,明明存在所缘反而不承认纯粹是虚伪之见,这两者尽管同是不承认,但本质上却有真假的差别,如同本是盗贼而不承认盗窃与原本不是盗贼而不承认盗窃一样。】

上述和尚宗所说的不作意,本来有一个想的东西,但是一直说“不能想”,就如同他自己明明是盗贼,但是千万不能承认。而依靠中观正理观察所得出来的不作意,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承认的,就好像本来不是盗贼,也就根本没有什么可承认的一样。

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也讲到了这一比喻,这个例子相当重要。因此,大家对于中观和因明的闻思一定要重视。不然,明明自己是盗贼,反而不承认的话,总有一天会暴露出来,很危险的;但明明知道自己不是盗贼,也就没什么可承认的。所谓和尚宗的不作意与通过中观定解所引发的不作意,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应该了知,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没有什么可以承认的,通过闻思对此生起定解非常重要。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