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30课菩萨行品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10-30 7:48 ė99次浏览 60条评论

乙二、证所取清净分之方便的瑜伽分二:一、明究竟果涅槃妙德;二、说因大乘道之自性。

丙二、说因大乘道之自性分三:一、说意乐于大菩提发心;二、说加行遍智道之自性;三、明具如是意乐加行之利益。

丁二、说加行遍智道之自性分二:一、以方便成办利他之理;二、加行入波罗蜜多之理。

戊一、以方便成办利他之理分三:一、明以方便成办利他之大义;二、明利他善巧之自性;三、明有无如是善巧之功过。

己三、明有无如是善巧之功过分二:一、明离如是善巧之过患;二、明具如是善巧之胜利。

庚一、明离如是善巧之过患

若菩萨境中,有由未策励,

堕落于恶趣,是智者所呵。

【颂文直解】

如是在菩萨的所化行境中,如果某些众生明明可以被度化,但是因为菩萨没有以善巧方便去策励,这些众生造下恶业,堕入到恶趣之中,这位菩萨,就会受到其他具有善巧方便,又有智慧的菩萨的呵斥。

这就是离开了善巧的第一个过患。下面圣天菩萨来阐明第二个过患,即如果离开了以大悲为根本的善巧方便,就不可能进入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的修行。

若于他苦迫,不欲赞悲愍,

如何于无怙,能哀愍行施。

【颂文直解】

一个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不愿意赞叹对受苦有情的悲愍,那他怎么可能在将来,以悲愍心去施舍像乞丐等的没有依怙的众生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他就无法趣入行持布施等六波罗蜜多。

圣天菩萨在上面指出了缺少善巧方便的过患,接下来从正面阐明具有善巧方便的殊胜利益。

庚二、明具如是善巧之胜利分三:一、具善巧所依身之大义;二、以彼所依行持难行之差别;三、正说具善巧之胜利。

辛一、具善巧所依身之大义

一位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他的人身会具有什么样的大义呢?下面圣天菩萨说:

若有为利他,久住于世间,

间住尚有损,况真心起嗔。

【难词释义】

间住:中间安住,即既不嗔恨,也不随喜赞叹,安住于漠不关心的中间状态。

【颂文直解】

菩萨以大悲为方便,为了利益众生,使众生成就佛果,乃至世间存在之间,他们都有安住于世间的勇气。如果有人对这样具有善巧的菩萨漠不关心,不去恭敬赞叹,不去承事,这尚且有巨大损失的话,那更何况对菩萨真心生起嗔恨呢?那将遭受最最大的损失。因此,不但不应该嗔恨菩萨,就连漠然不顾也都应该放弃,而应当以恭敬心前去亲近。

辛二、以彼所依行持难行之差别

那么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什么样的行持是最特别难行的呢?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讲解这个问题。

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

于劣现劣身,此乃最难行。

【颂文直解】

具足福德和智慧资粮之力的菩萨,获得了忍,并具足了在一切生中都永不退转的五种神通,这样的菩萨,在不清净的恶劣刹中,显现为禽类和兽类等低劣之身,来成熟有情,种下菩提的善根,这是最为难行的。


辛三、正说具善巧之胜利

方便诸时中,久远所集福,

如来说彼量,尚非遍智境。

【颂文直解】

菩萨在一切时中,都不停地行持如是的善巧方便,以此在久远的百千劫当中所积聚起来的福德,如来说已经超出了遍智能衡量的范围。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