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32课断烦恼品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11-13 8:09 ė106次浏览 60条评论

断烦恼品 第六

乙三、断所断杂染分之方便的瑜伽分二:一、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二、断有漏业集方便之瑜伽。

救拔众生的菩萨知道一切衰损的来源是轮回,因此需要为断除轮回而精进。要永远断除轮回,则需要断除轮回的因,也就是烦恼和业。所以菩萨会将要调伏的众生安置于断烦恼和业之上。本论中有关“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导,就是第六品“断烦恼品”;而关于“断有漏业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导,就是第七品“离贪著欲财品”。

丙一、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分三:一、略明障治体性;二、广明差别;三、结摄其义。

丁一、略明障治体性

障,就是烦恼集;治,就是对治烦恼集的方便。圣天菩萨首先用一个偈颂,来简略地阐明烦恼及其对治方便的体性。

由乐增长贪,由苦增长嗔,

若乐非苦行,苦何为苦行。

【颂文直解】

对于断烦恼的方便,有些外道认为只能依靠苦行。但这并非是实际情况。原因是,外道希望通过身体的苦行获得乐,但这反过来又会增长贪欲,而苦行时所受的苦,又将增长嗔恚。因此,外道所修的苦行和所受的乐,都同样是增长烦恼的因。如果有人住于乐中,就认为不是在修苦行的话,那为什么住于苦中,就是在修苦行呢?所以真正的苦行,并不取决于是在受苦或是受乐,而是能在断除烦恼的方便上精进用功。

丁二、广明差别分三:一、示所断惑相;二、明障治对应之差别;三、分说断三毒之法。

“广明差别”,就是广泛地阐明,使明了贪嗔痴烦恼及其对治的方便。圣天菩萨先是引导大家认识到烦恼的体相,然后具体把烦恼和相应的对治方便对应起来,最后来分说断除三毒的方便。

戊一、示所断惑相

在断除贪等烦恼前,需要先了知烦恼的体相,这和在消灭敌人之前,要先认识敌人是同一个道理。

贪业能摄集,嗔业起斗争,

痴业能增长,如风于大种。

【难词释义】

业:这里的业是作用的意思。

【颂文直解】

贪的作用是摄集,也就是能摄集乐的受用,嗔的作用是导致不和与斗争,痴的作用是能增长贪与嗔,就像风大能使火大增盛,使地大坚固,使水大寒冷一样。

那么为什么贪嗔痴烦恼毫无疑问是所断呢?

不会故贪苦,无助故嗔苦,

无知故愚痴,由彼不达彼。

【难词释义】

不会:指不会遇,得不到的意思。

由彼不达彼:第一个彼是指贪嗔痴烦恼,第二个彼是指贪嗔痴烦恼造成的痛苦。

【颂文直解】

同样,贪心因为得不到满足而生苦,嗔心因为力量缺乏、无助而生苦。而众生因为不知取舍之相而愚痴,而因为愚痴,不知道为什么会生贪苦和嗔苦,这是最大的痛苦,因为由此便不可能生起断除贪嗔的念头。

那么贪嗔痴烦恼应该同时断除还是分头断除呢?这要看这三种烦恼是同时还是分别生起的。因此圣天菩萨继续引导说:

如现见痰病、胆病不俱起,

如是现见嗔,与贪不俱起。

【颂文直解】

如同现见到水大种的痰病和火大种的胆病不可能同时生起一样,如是也可以现见到嗔心与贪心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时生起。

这样就明白了所断的贪嗔痴烦恼之相。接下来,圣天菩萨就教导大家与贪嗔痴烦恼对应的对治方法。

戊二、明障治对应之差别

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爱敬治彼故。

【难词释义】

贪:是贪者,这里指具贪心的弟子。

嗔:是嗔者,这里指具嗔心的弟子。

不爱:即不敬。

【颂文直解】

一位了知贪嗔烦恼特征的阿阇黎,他在调伏弟子时,会把具有贪心的弟子像奴仆一样役使,因为不敬、严厉是对治贪心的良药。对于嗔心重的弟子,他会当作主人一样去承事,因为爱敬是对治嗔心的良药。对于愚痴者,则爱敬与不爱敬都要用到。

另外,也要知道一天中烦恼生起的时间次第,从而进行相应的对治。

初时愚痴生,中间起嗔恚,

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难词释义】

初时:指早上。

中间:指日间。

末后:指晚上。

【颂文直解】

在早上,受前一晚上昏睡的影响,第二天起床时神志昏沉,睡眼惺忪,因此愚痴生起的比较多;到了中午和下午,因为工作劳累,以及饥饿,就会多生起嗔恚;到了晚上,吃了晚饭后,已经从疲劳中恢复,因此贪欲就会生起。一天之中,根据身体的虚弱状况,不同烦恼也会依次地生起。这样了知之后,对烦恼就应进行相应的对治。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