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34课断烦恼品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11-27 14:38 ė102次浏览 60条评论

丙一、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分三:一、略明障治体性;二、广明差别;三、结摄其义。

丁二、广明差别分三:一、示所断惑相;二、明障治对应之差别;三、分说断三毒之法。

戊三、分说断三毒之法分三:一、于共同境断痴之方便;二、于可意境断贪之方便;三、于不可意境断嗔之方便。

己三、于不可意境断嗔之方便分二:一、于所断思惟嗔恚过患而断;二、于能断思惟安忍功德而断。

不可意境,是能引起凡夫不悦意感受的境。凡夫贪著悦意的感受,而对一切阻碍悦意感受生起的境,都视为是对“我”的损害,为维护这个虚妄所执的“我”以及“我所”,而生起了嗔恚。

断除嗔恚,可以有众多的方便,如以修习胜义空性、慈悲及菩提心等。这里,圣天菩萨给我们开示嗔恚的过患,以及安忍的功德,使学法者认识到,面对不可意境的时候,生起嗔恚,不但没有利益到自己,恰恰是对自己的巨大损害,而保持安忍,断除嗔恚,并不会使自己受到损害,反而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

庚一、于所断思惟嗔恚过患而断

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

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

【颂文直解】

对强者生起了嗔恚,因为没有能力去损害,只能咬牙切齿,黑着脸,皱着眉,但是这只会使自己变得很丑陋;而对于弱者,自己有损害的能力,并且毫无慈悲地嗔恚和损害的话,这种人被称为是最下等的人。

那么如何能让人息灭嗔恚呢?圣天菩萨通过接下来的教导,使人们自己明白嗔恚是毫无理由的,这样就能主动去息灭嗔恚。

说不悦意声,能净昔作恶,

愚蒙不善士,不乐自清净。

【颂文直解】

据说粗恶语等的不悦意声,能够清净自己往昔所作的罪业,而那些愚昧不善的人,却并不乐意以此来清净自己的罪业。

设问:虽然粗恶之语能净除自己的恶业,但是实在太难听了,因此心里还是难以完全接受。

答:

所闻不悦意,自住无损恼,

故从分别生,妄执由他起。

【颂文直解】

这些粗恶语,尽管听起来不悦意,但是它们自身却住于无损恼的体性,因此粗恶语的损恼,仅是从自己的分别所生,凡夫却妄执为由他人而引起。

设问:世间法规中有规定,对于骂人者,应该给予惩罚。这样看来,对骂人者生起嗔恚也是合理的。

答:

如对毁骂者,则说应治罚,

如是对赞者,何不说供养。

【颂文直解】

如果按照世俗的法规的规定,应该惩罚毁骂者的话,那么,对于称赞者,为什么不规定应给予供养呢?

设问:别人的咒骂,把自己那些隐秘的过失都公开了,这还不应该去嗔恚吗?

答:

汝不说可呵,若余亦知者,

不应嗔说者,况嗔不实说。

【颂文直解】

对于说了你种种过失的人,同样也是不应该嗔恚的。你那些可呵斥的过失,虽然自己不说,但如果其他人也都已经知道了的话,就不应该对谈论这些过失的人生起嗔恚了,那更何况是对那些非真实而说妄语的人呢!对他们就更加没有必要生起嗔恚了。

设问:恶言恶语本身确实是没有损恼的自性,但是说这些话的人,就是存心想用这些话来损恼人的,对于他们这种恶劣的发心,为何不能嗔恨呢?

答:

从诸恶劣人,非仅出恶语,

恶人发恶语,实属于少分。

【颂文直解】

如果善加观察的话,恶劣之人,并不会仅仅只是说一些恶语而已。由此来看的话,这些恶人仅仅只是说了一些恶语,而没有对你拳打脚踢,实在已经属于他们可能造的恶业中的少分而已了,由此应该为此而欢喜接受才对。

接下来圣天菩萨引导大家认识到,嗔恚对自身也没有丝毫的利益,因此应该彻底放弃。

损害于他人,于自无少德,

汝重无德嗔,唯属于妄执。

【颂文直解】

此外,为了报复,而去打骂、损害他人,这对自己没有丝毫的好处,因此你对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嗔恚的推崇,仅仅属于自己的妄执而已。所以应思维嗔恚的过患,并且遵守断除嗔恚的方便——四沙门法。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