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乌金仁波切:大圆满的基
“基”是“遍在的佛性”。“基”不是“合和而成的”,是“光明的”,而且是“空性的”。
“基”是“本觉的本然状态”。“基”超越“迷妄”,“基”超越“解脱”,“基”如同虚空一样“彻底的寂静”。
虽然“基”安住,既不“离开轮回”,也不“进入涅槃”。但是,由于“俱生无明”“遍计无明”两大魔罗,从“执取”“固着”等坚实化的串习,以及从“外器世界”跟“内情众生”的不同显相,“六道众生”显现为“一场梦”。尽管这样,你却从来没有离开“心性的本初状态”,并且,你永远不会离开“心性的本初状态”。请努力净除“暂时的垢染”。
一、佛跟众生,都在“基的任运”中
“本基”是“本自解脱的本觉”。没有任何过失,并且“彻底的无瑕”。但是,“本基”也是“无记的”。
“本基”意味着“没有确定的”。如同一个祖古出生了,但是,没有被命名,没有被认证。可以说,“本基”意味着“没有确定的”。“没有确定的”不是指“不净”,“本基”是“本自解脱的本智”。这时,“本基”还没有被认出是“佛”或是“众生”。“本基”是一个“没有确定的状态”。但是,“本基”不是“真正的无明”,因为“本基”是“本觉智”。
另一种“无记”是一种“无明的空楞楞状态”,这种状态,一个人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本基”之所以被称“无记”,是就“没有确定”而言,不是因为“本基是一个障蔽的无明状态”。
这是指“本净”的“基”,但是,当“基的任运显相”显现时,就有了“其他的选择”。正是在“基的任运显相”中,“普贤王如来”通过“六种不共功德”觉醒成佛,并且被称为“佛”。或者,在“基的任运中”,一个人因为“三种无明”而“坠入迷妄”,被称为“众生”。当我做出“我是本初佛,一切诸佛之首”的宣言时,这个“我”,暗指“通过六种不共功德而觉醒的普贤王如来”,不是指“一个证得正觉的人”。“所有的化现”“不同的显现”都出自“普贤王如来”,不论他们是“报身”或“化身”。他们全都是“本初佛普贤王如来”的妙力,这“本初佛普贤王如来”就是“无谬的本智”。这是“本初佛普贤王如来”的“真实义”。如同“太阳”跟“阳光”,“所有显相”都从“本觉的妙力”开展出来。“众生”其实是“颠倒迷妄的心”,以及“这个心的所有妙力”,也就是“八万四千种烦恼”。尽管这样,相对应“迷妄的心的不同显相”,也有相同数量的“善逝的显现”,“善逝的显现”是通过“任何必要的手段”来达到“调伏的目的”。也就是,有相同数量的“正觉状态的显相”,就有相同数量的“迷妄状态的显相”与之相应。有句话说“法界遍满轮回与涅槃”。那是“本觉”,也就是“存在一切众生之内的佛性”,这个“本觉”,正是“普贤王如来”。这也被称“法界”或“无碍且空的明性”。它并不只是“在涅槃内寻得的事物”,它也存在“轮回”中,因为,一切众生都拥有“识”。“识的体性”就是“佛性”,众生能够“觉醒成佛”,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一个众生不具有佛性”。
二、符号,实义,征相
“金刚乘法教”一直以“符号”“实义”“征相”为构架。就“实义”而言,“普贤王如来”是“无碍的”,是“空的明性”。“普贤王如来”呈现为“每一个人的心性”。就“符号”而言,“普贤王如来”指不同颜色形状的绘画。就“征相”而言,“普贤王如来”是你从事“生起次第修持”一段时间后,会体验到的“本尊净相”,那“显现的本尊”就是“普贤王如来”的“征相”。修持“顿超”时,所显现的“佛的身相”,就是“普贤王如来”的“征相”。有时候“普贤王如来”是“你自己的心”。有时候“普贤王如来”是墙上这幅画像。有时候,修持“顿超”时,“普贤王如来”就会显现。修持“生起次第”“持诵咒语”时,“本尊的净相”就会显现。为什么“普贤王如来”有这么多种?事实上,这份疑惑,源自不了解“符号”“实义”“征相”。“无谬的的本质”是“普贤王如来”的“实义”,这“无谬的本质”就是“你自己的心性”。当你认出“自心的真实体性”,它就会“自然而然的明现”。修持“生起次第”,你试着观想“普贤王如来”置身“越量宫”,这是作为一个“征相”的“普贤王如来”。一方面“普贤王如来”是我们“本智的自性”,另一方面,“普贤王如来”却在“越量宫”,我们应该对着“越量宫”实行供养。在“越量宫”的那位“普贤王如来”是“善巧方便的产物”。“施行供养”时,需要有“一个人”对着“某个对象”施行供养,被“供养的对象”应该“在这个人的面前”。如果没有“被供养者”,就不是“真正的供养”。但是,最后有一种“究竟的供养”,也就是,安住在“离于施者、施物、受施者的分别”的状态。我们从事“皈依”“发心”“发露忏悔”“供养”“请佛转法轮”“祈请不入涅槃”“回向福德” 的“七支供”。“七支供”的“实义”是“我们的无生自性”,也就是“般若”。另一方面,“七支供”是方便,通过“七支供”清除“我们长时间怀有的分别”。在最后,修行者总是应该,休息在“无生的心性”,这“无生的心性”完全离于分别。这样一来,先有“善巧方便的面向”,之后有“智慧的面向”。“善巧方便”跟“智慧”携手并进。“无生的心性”是“究竟的供养”,是究竟的“普贤王如来”。
三、一切法,在本觉的虛空中显现
不论众生显现在哪个世界,不论众生是不是显现为不同的形状构造,不论众生是不是被创造。众生总是在虛空内显现,不是显现在“别的地方”。众生停驻或移动时,停驻或移动总是在“虚空”内进行。一切法崩坏、分解、消失时,一切众生死亡消失时,这一切,总是在“虚空”内发生。他们从来不来自“别的地方”,从来不存在“别的地方”,从来没有消失在“别的地方”,在虛空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处所。“喜悦”“悲伤”等各种心理状态,以及“供养”“观想”等各种修持,都发生在“本觉的广界之内”。“一切诸法”都在“本觉的广界之内”开展与结束,这些状态,不会消失进入“本觉状态之外的任何其他处所”。“本觉状态”本身,离于“作者”“行为”“受者”三种分别。这就是“本觉的广界”为什么这么珍贵,这么基本的原因。不论“心的状态”如何“摆动”,不论心“追赶”什么,“摆动”跟“追赶”,都在“本觉的状态”之内发生,不是在别的地方。这就是“认出本觉”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原因。所有星球的“成”“住”“坏”“空”,都只是在虛空内化现的“一场游戏”,这不会在其他地方发生。除了在“虛空”之内,“众生的戏剧”不会在任何地方上演。我们所能激起的任何“或忧或喜的心戏”,都无法在“本觉的广界”之外的任何其他地方开展。根据大圆满,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都能够被表述为“体性”“自性”“大悲力用”。也被称“法身”“报身”“化身”,或“身”“语”“意”。所有这一切,都在“本觉的广界”之内,从来没有离开“法界”。当“本觉”被认出时,不论这一切如何“游舞”,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显现”,他们都只不过是“在虚空内形成的游戏”。“本觉的虛空”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只有“不同的显相”会改变,“这些显相”无法“损坏虛空”。一旦认出“本觉的虚空”,并且证得“稳固的认出”,其他一切,无关紧要。“本觉稳固的瑜伽士”把“这一切”看作“游戏”。不论什么生起,都无法造成“伤害”“惊扰”“固着”。思维“虛空”这个比喻,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本觉”就是这个样子,“本觉显现的样子”就是“本觉原本的样子”。我们心里想“这个人出生了”“现在他四处走动”“现在他死了”“现在他再次投生”,这只是“他显现的样子”而己。
四、“本觉虛空”无增无减,就是这样
唯有当我们“迷妄”时,才会觉得,有各种不同的“外器世界”“显相”“幻象”。事实上,在“没有迷妄的本觉虛空”中,既不增,也不减,也没有任何改变。正是出于“这份了证”,而有了“金刚戏言”“不可思议的宣言”。这些“金刚戏言”“不可思议的宣言”,都是在谈论“不变的本觉虛空”。“本觉”如同“太阳”,原本就具有“圆满的功德”,并且离于“所有过患”。“本觉”是我们的“本金”,也就是“心性”“佛性”。我们要通过“修行”来“投资这个本金”。我们已经拥有“本觉”,“本觉”就像“一颗如意宝”,能够实现“所有愿望”。“本觉”能够毫不费力的“实现所有愿望”,只要让“本觉”留在“它本然的状态”就足够了。“修行的进度”是通过“无造作”“无励力”达成。老实说,既然我们己经拥有“本觉”,怎么还能通过“努力”来制造出“本觉”?如果我们不是“拥有本觉”,必须在别的地方“寻找本觉”,那么,就可以努力去“追求本觉”“达成本觉”。但是,情况不是这样。“本觉”最为珍贵,同时又“无需费劲追求”。不要“改变本觉”,不要“造作本觉”。“虚空”永远不会“被修改” “被改变”,“虛空”永远不会“增加”“减少”。如同“岚霭”“薄雾”“烟霾”“云朵”等,会让人们觉得“虛空正在改变”。“我们的体性”本质上是不变的,“本觉的自性”是不会改变的,唯有“二元的思维”让我们觉得“本觉在改变”。如果试图“培养佛性”“修习佛性”,这只是一个“概念”。如果你“忘失了佛性”,你就是“迷妄的”。一旦“认出本觉”,那么,“加深这份认出”“把这份认出融入修行觉受”的方法是,既不“禅修本觉”,也不“忘失本觉”。如果“禅修本觉”,“本觉”就会“被概念化”。如果“忘失本觉”,“本觉”就是“迷妄”。请修持,没有经过造作,没有经过修习的“无散乱”。如同“虚空”一样,“本觉”是“不造作的”,但是,“本觉的功德”却是“任运自成的”。本觉“不造作的功德”如同“虚空”,本觉“任运的功德”如同“如意宝”。“没有造作”“没有禅修”意味着,你不必通过“禅修虛空”来“造作虛空”。“本觉”是一个“空且明的状态,“本觉”就只是这个样子。果仓巴大师(1189-1258)云:有时候,“普贤王如来”是“空明的本智”,这“本智”是“通透无碍的”,而且比“虛空”更广大。但是,“普贤王如来”有时候是“显空”,是一个,一张脸两个手臂的“灿蓝身相”。“本觉”是“普贤王如来”的“实义”。让它保持那个样子,就是这样。
五、掌握“普贤王如来的状态”
“本基”是你“当下的本觉”,“本基”不在过去的某个地方,“本基”不在你前面,不在你后面。你“不造作而且当下的本智”就是“本基”,不论多么深入的“探究”,这“空前明的刹那”就是“本基”。但是,我们“忘记这件事”而变得“散乱”,接着,甚至连那不可能失去的东西,也仿佛失去了。尽管,我们经历各种不同的“艰困”,承受“十八地狱的苦”,我们仍然“拥有本基”。除非我们变成一块木头,否则,永远不会“失去本基”。我们如同“生意惨淡的商人”,某些商人,一开始有“一大笔本金”,但是,赔得越来越多,最后连一个杯子也不剩。“持续不断的浪费佛性”也是这样。我们必须慢慢的正确的“再投资”,进行“聪明的交易”。当我们“生意兴隆”,再度掌握“普贤王如来的状态”时,才能称“真正的获利”。否则,尽管我们已经拥有“普贤王如来”,我们仍然接二连三“流失资本”,直到“本金”缩减到只剩一卢比。但是,如果守住“这一卢比”,把“这一卢比”再投资到生意,“这一卢比”就会“日益增加”,直到我们终于重获“普贤王如来”的“所有权”。此时此刻,我们是只剩下“最后一卢比”的“普贤王如来”,我们必须让“这一卢比”增值。如果我们从“这一卢比”获得“越来越多的金钱”,就能掌握“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物”。“我们”获胜,“十八地狱”落败,我们需要获得“这样的利润”。大多数人做了一笔“糟糕的交易”后,坐在那里“垂头丧气”,深深叹道“我赔钱了”“我倒霉了”。他们捶胸顿足的说“这次我把事情搞砸了”“我犯了大错误”“做了一笔赔本的投资”。我们因为“无明”,错失了“普贤王如来”。如果我们现在能够“好好的做生意”,就可以“超越六道轮回”“超越三界”。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