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乌金仁波切:大手印与大圆满的比较
一、唯一不同的地方
在大手印,先介绍“心是什么”,接着“以本觉为对境”修持。这个“修持”,是跟“心”融合在一起,直到达到“无修的次第”。在这之后,本觉(究竟的见地)是唯一的修持。在“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你对“心”下尽了功夫,大大减少了“固着”,去除了“障蔽”。如同剥玉米包皮,先剥第一层,接着剥第二层,再剥下一层。在大圆满,从一开始就介绍“无修”“无散乱”。大圆满有“心部”“界部”“口诀部”三部。“心部”“界部”是在介绍大手印之前就被引介,《心本续》的目标,跟“大手印的目标”相同。[策列仁波切]云:“大手印”跟“大圆满”之间的差异,在于文字,而不是意义。两者唯一不同在于,“大手印”强调“正念”,“大圆满”是“松坦在本觉”。“大手印”强调“正念”,“正念”意味着应用“忆念”“观照”。“大圆满”是“松坦在本觉”,这是“大手印”跟“大圆满”的“唯一不同”。如云:在“大圆满”,“松坦在本觉”就是“究竟的见地”。这是“没有固着”“没有执取”,安落在“没有执取的相续”。“大手印”云:应用“正念”实属必要。
二、修持的对境
1、“大手印”以“显相”作为“修持的对境”
在大手印,运用生起的“六识”,以“显相”作为“修持的对境”,并且,既不“执取显相”,也不“舍弃显相”。在大圆满,以“本觉”作为“修持的对境”。“大手印”以“显相”作为“修持的对境”,不是“抑制显相”。“色相”将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声音”将会出现在你的耳朵”。“显相”是“无碍的”而且“俱生的”。“修持”意味着,不论“什么种类的色相”显现在你的视野,只要认出那“观看者”就可以了,这就是“修持”。
2、“大圆满”以“本觉”作为“修持的对境”
“本觉”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显相”,只要“安落在本觉”就可以。不论什么“显相”生起,只要“修持本觉”就可以,不要试图“阻止”“抑制”“鼓励”这生起的显相。在“大圆满”,“修持”指“发展一项技能而变得熟练”。比如学生通过“发展某些技能”而变得“训练有素”。在“大手印”,以“显相”作为“修持的对境”是有点不自然的。在“大手印”,一开始常常谈论“显相”,但是,如果没有认出“本觉”,就无法以“显相”作为“修持的对境”。“认出本觉”后,你就能够,以“显相”作为“修持的对境”。那“体验显相者”就是“本觉”。在“大圆满”,以“本觉”作为“修持的对境”,不论生起“什么样的显相”,都离于“利”跟“弊”。你舍弃“所有的显相”,只安住在“本觉”。在“大手印”,以“五尘的显相”作为“修持的对境”。我们拥有“五根”“五尘”,不论哪一个“显相”显现或被体验,你都要审察“它的体性”。这样修持,“显相”就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刚开始,“显相”或许是“有害的”“让人不悦的”,比如,“禅修者”会看见“让人不舒服的景象”,听见“不悦耳的声音”。但是,这些“显相”的“体验者”“感知者”是“心”,如果没有“心”,就不会有“显相”。如果没有“心”,就如同“一颗石头”,无法感知任何事物。如果没有“心”,就没有“体验者”,因为,“所有的显相”都是“自显”(个人的体验)。一旦认识到,“显相”是“自显”,你就能够,依这个来修持。在“大手印”,你“不带任何妄念的”以“显相”作为“修持的对境”。在“大圆满”,你以“本觉”作为“修持的对境”。
三、“显相”跟“本觉”是双运的
虽然,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事实上,“显相”跟“本觉”是双运的。不必去抑制“任何事情,因为,“显相”离于“利”“弊”。不必去阻挡“任何事情”,因为,“显相”离于“利”“弊”。因此,“显相”跟“本觉”是双运的。在“大手印”,当你“安落在本觉”,完全不固着不执取“任何可能生起的显相”,就是“六识”的第一个识。这“六识”生起,但是,你不执取“六识的生起”,反而修持“无执取”。“六识的对境”是“色”“身”“香”“味”“触”以及“心的苦乐”。当我们说“六识”,我们必须考量“各种心的苦乐”“五根”“法尘”(心的对境)。不必“撇弃”或“舍弃”它们,无需“采纳”或“保留”他们,你要,既不排斥也不接受的“体验它们”。另一方面,凡夫执取“各种显相”。凡夫首先“执取显相”,接着,变得“贪着显相”。凡夫先有“认知”或“显相”,这被称为“实执”(执取实有)。然后,固着在“那个显相”。之后,凡夫对“它是好是坏”“是善是恶”生起贪着。一切众生,都有“执取”跟“贪着”。比如,如果你有一对眼睛,那么,“视觉影像”肯定会显现。你感知“那个视觉影像”。你感知到“视觉影像”并且思维“这是一部手机”,这个面向被称为“实执”。接着你做出“分别”,并且想“这是一部很好的手机”,然后除了“固着”,还生起了“贪着”。当你认为“这部手机不好”时,这是“嗔恨”。当你心想“我不在乎”时,这是“愚痴”。“贪”“嗔”“痴”三毒,把我们束缚在轮回。“瑜伽行者”有眼睛,并且感知“一切法”。只要有眼睛,除非闭上眼睛,不然,一定会有“视觉的显相”。但是,不论感知了什么,那“被感知的法”都会变成“空的显相”。如果你“认出了心性”,那么,当“色相”显现时,“色相”就变成了“显空双运”。“色相”显现,同时,“色相”是“空的”。尽管“六识”是空的,但是,“六识”确实会“生起”“显现”,“显”跟“空”生起为“双运”。“双运”一词,非常重要,不要划分“显相”跟“本觉”,而认为,“显相”在那里,“本觉”在这里。“显相”跟“本觉”是无别的,这是噶举派的教导。把“显相”跟“心”一分为二,是“众生的作为”。但是,“修行者”不划分“显相”跟“心”,“修行者”不认为,“显相”在那里,“心”在这里。“修行者”修持“显空双运”,这就是“一味”。因此,对“修行者”而言,一切事情,都变得“顺畅”而且“容易”。如果没有“显空双运”跟“一味”,就无法证得“这份自在”。
四、把“修持”带上“法道”
你既不“取”也不“舍”的修持,这表示,你所发展出来的“修持”,并不是在“分别心的界域”,反而,离于“分别心”。“带上法道”意味着,你把“修持”融入“业道”,同时又不失“相续”。如果失去了“相续”,就表示,你还没有把“修持”带上“法道”。最后,你修持“显空双运”,因此,“术语”有所不同,但是,“大手印”跟“大圆满”的要义,却是相同的。在“大手印”,“修行者”先被指出“空性”,然后,再开始“以显相作为修持的对镜”。在大圆满,你应该认识“四分离三”。接着,在所有“业道”中,不论你体验到“六识中的哪一识”,由于,他们是“自显现”而且“自解脱”,你将能够发展“自己的修持”,并且增盛“修持的力量”。“雏鸟”幼小时,没有“飞行能力”,“母鸟”会陪伴“雏鸟”,教导“如何飞翔”。当“雏鸟”能够“自行飞翔”,就会离开“母鸟”。当我们说“修持那个技巧”时,如果你还没有被教导“应该要修持什么”,就没有“发展技巧”可言。一旦已经被“指出了心性”,并且已经认出了“心性原本是空的”,而且没有根基。“心性”从一开始就是“空的”,并且没有任何“根基”,那么,你就能够修持那份“认出”。在印度教,只是想象“一切法是空的”,并且禅修它,修习它。如果用这种方式修持,就会变得如同“被冷风吹冻结的山涧”,水变得“坚固”“僵硬”。如果你还没有“认识心性”,就没有你“需要去发展的技巧”,你应该用“妙力”“显相”作为“修持的对镜”。
五、本净跟任运
在“大手印”,谈论“体性”“本相”“妙力”。“体性”是“无生的”,“本相”是“无碍的”,“妙力”是“多种多样的显相”。在“大圆满”,谈论“体性”“自性”“大悲妙力”。“体性”是“空的”,“自性”是“明的”,“大悲妙力”是“周遍的”。“体性”“自性”“大悲妙力”是“法身”“报身”“化身”。“大手印”使用的术语是“无生体性”“无碍本相”“多重妙力”。首先,你被指出“无生体性就是空性”,之后,你从事修持,通过在“无碍本相”中“发展技巧”。从本初以来,“显相”跟“空性”就是双运,在“大圆满”,“显相跟空性的双运”称为“本净跟任运的双运”。从本初以来,“本净”跟“任运”一直都是“双运”的。通过“立断”了解“本净的见地”。通过“顿超”了解“任运是自显的”。“本净”跟“任运”,都不具有 “自性”。“任运”不具有“自性”,所以,你无法抓住“本尊”。“显相”确实会现前为“本尊”,你可以看见“本尊”,但是无法抓住“本尊”。“地水火风”无法伤害“本尊”,“本尊”如同“虹光身”,这是“任运”的意义。当“这份了解”在“瑜伽士”心中生起,他会变得“轻安自在”,没有任何“烦恼”。“修行者”能够如实的“明了一切法”,所以,“修行者”绝对不会,变得越来越“抑郁”或者“心胸狭窄”。
六、“充满本觉”的“明空双运”
从初始以来,“一切显有”都具有跟“三身”相同的“自性”。“体性”是“空的”,“自性”是“明的”,“大悲妙力”是“明空双运”,这就是“本觉”的样子。“众生的体性”是“空的”,“众生的自性”是“明的”,“众生的大悲妙力”是“明空双运”,[莲师]解释,什么是所谓的“充满本觉的明空双运”。从本初以来,“明性”跟“空性”一直都是“双运的”。就众生而言,这“双运”充满了“无明”。由于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因而,都有“明性”跟“空性”。但是,众生却被“无明”所充满,所以,众生是“充满无明的明空双运”。“修行者”体验到“充满本觉藏的明空”。所以,“充满本觉的明空双运”这句话包含一切。“心是充满本觉的明空双运”这句话道尽了“心是什么”。“心的体性”是“空的”,“心的自性”是“明的”,“心的大悲妙力”是“明空无别”,“不可分”“无别”也就是“双运”。“空性”跟“明性”无法被分开,是所有众生的状态,但是,众生还没有体验到。
《般若佛母礼赞文》云: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般若波罗蜜多”无可表述,不可思议,不可说。既“无生”,也“无灭”,这是“虛空”的体性。它是“个人的明性”,“自明的本智”的“显相”。就众生而言,它是个人“无明”的“显相”。对“修行者”而言,它是“充满本觉的明空双运”。“本智”是指“明分”,也就是“本觉”。“众生”是“无明的面向”,因而,被描述为“充满无明的明性跟空性”。“充满本觉的明空双运”这句话,[莲师]已经彻底的披露了一切,“心”是“明分跟空分的双运”。“充满本觉的明空双运”这句话,包含了百句话的要义,“充满本觉的明空双运”这句话,是圆满完整的,[莲师]已经“一语道破”。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