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08课——中士道思惟六苦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4-4-24 8:12 ė138次浏览 60条评论

寅一、由苦集门中思惟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卯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二、正修苦谛

辰二、正修苦谛分三:一、思惟生死总苦二、思惟别苦  三、摄义

巳一、思惟生死总苦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  三、思惟三苦

午二、思惟六苦分二:一、真实义  二、六苦归摄为三种之理

未一、真实义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申二、广说分六:一、无定过患  二、无饱足过患  三、数数舍身过患  四、数数结生过患  五、数数高下过患  六、无伴过患

酉三、数数舍身过患

【数数舍身过患者,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

思惟六苦中第三数数舍身的过患,就像《亲友书》所说:每一位有情每一次受身的骨骸,如果不腐烂坏散,堆积起来可以超过好几座须弥山。

酉四、数数结生过患分三:一、标明出处二、以教理遮破错解  三、明彼修行之理

戌一、标明出处

【数数结生过患者,如云:“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

第四,数数结生的过患,就像《亲友书》所说:虽然取大地土做成象柏子那样小的泥丸,以一粒泥丸代表一位母亲,这样大地泥土可以全部取尽,但是母亲的数量却无法数尽。

戌二、以教理遮破错解

先说错解:

【昔诸先觉解释此义,谓一有情为母之量,此非正义。】

往昔先觉将“母边际”的意义解释为:一位有情累世曾经作过自己母亲的数量。比如,某甲在我的前五世、前七十世等做过我的母亲,这样一直往前数,此人曾无数次做过我母亲。但是,这样解释并非论文的本义。

再以教证遮破:

【即此释中引经文云:“诸苾刍,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作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展转非尔。”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转次第。】

《亲友书释》当中引用了一段经文说:诸比丘,比如有人取大地土搓成体积象柏子那样大的泥丸。每搓一粒泥丸时,都说:“这是我母亲”,放下后又取另一粒说:“这是我母亲的母亲”,又取一粒说:“这是我母亲母亲的母亲”,这样一直数下去,大地的泥土可以穷尽,但是诸人母亲往前的相续却不能穷尽。这段经文明显是在显示:自己的母亲以及母亲的母亲等辗转的次第,而不是一位有情曾作过自己母亲的数量。

下面是以理证破斥:

【此论亦说母边际故。】

而且《亲友书》原文是说“母边际”。所谓“边际”是对相续而安立的,即某一相续的起点和终点叫做初际和后际,所以应当这样解释。

戌三、明彼修行之理

有人问:思惟这个道理为何会就能厌患轮回呢?

【此成厌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论》云:“若时虽一果,初因非可见,见一亦增多,尔时何不畏。”】

这个道理之所以成为厌离轮回之因,理由就像《四百论》所说:就算是一个果,它最初的因也无法见到。如果把一个果的因追溯上去,可以增多至于无量,想到这里,为何还不畏惧呢?

【其《释》亦云:“此显由诸难可度量稠林相续,令极难行生死大野,常应厌患,随顺于此,当如理修。”如此当知。】

月称菩萨的《四百论释》也说:“这一颂是显示,由有情以难以计算的、密集的无明相续,导致其奔走于极其难行的生死大旷野中。对此生死总体的苦相,应当常常厌患出离,随顺于此出离心,应当如理修习。”所以应该这样理解。

酉五、数数高下过患分三:一、引《亲友书》说明  二、解释相关词句的意义  三、归摄心要而修行之理

【数数高下过患者。】

思惟六苦中第五不断从高处堕落的过患,是指生死中的一切圆满最后都以堕落告终的痛苦相状。

戌一、引《亲友书》说明

下面这一颂是说明六趣中堕落的痛苦。

【如云:“既成百施世应供,业增上故复堕地,既满转轮圣王已,复于生死为奴婢。”】

如《亲友书》说:一旦荣升为帝释天王,就成为三十三天及以下所有人天的应供处,长期被天下人所崇拜和供奉;但是,当福报享尽之后,由于被业力牵引,又会堕落下地,一切都化为乌有。另外,转轮圣王从登基开始,就以威势统摄四大部洲,成为王中之王;但是福报享完之后,又会在生死当中堕为奴婢,只能低三下四地受人使唤。

下面这一颂是说明感受从乐触转为苦触的变苦。

【“天趣天女乳腰柔,长受安乐妙触已,后堕地狱铁轮中,当受粗磨割裂触。”】

这一世在天趣中,长时感受天女柔软乳腰的安乐妙触后,不料后世便堕在地狱的铁轮当中,感受被压磨、割截、烧裂的剧烈苦触。

下面这一颂说明的是居住之处从高处下堕的变苦。

【“长时安住须弥顶〔2〕,安足陷下受安乐,后游煻煨尸泥中,当念众苦极难忍。”】

今生长期住在须弥山顶,当脚踩在天界柔软的大地上时,大地如棉花般自然陷下,非常舒适,举足时,地面又平整如初,是这样感受柔软的妙触安乐。

下面这两颂是说从悦意转为不悦意的变苦。

【“天女随逐受欢喜,游戏端妙欢喜园,后当住止剑叶林,获割耳鼻刖手足。”】

天子被众多天女们依偎、簇拥着,在美妙的欢喜园中一起尽情游戏,享受天宫的幸福生活;但是,当天福享尽之后,就会住在剑叶林中,被随风飞落的剑叶割去耳鼻、斩断手脚。

【“天女殊妙如金莲,共同游泳徐流池,后堕地狱当趣入,难忍灰水无极河。”】

先看天界的一幕景象:天宫的瑶池中,池水缓缓流注,犹如金莲花般妩媚动人的天女,和天子一起在池中欢快地游戏。

再看天子后世的遭遇:天子命终之后堕入地狱,身陷在一望无际的无极河中,被不断沸腾翻滚的盐碱灰水煎煮,如同沸水中的豆子,毫无自在地上下旋转漂没,苦不堪忍,一心只想逃离此处,可是无极河两岸布满了监守的狱卒,要出去比登天还难。

下面这颂是说感受种种苦乐的变苦。

【“虽得天界大欲乐,及诸梵天离欲乐,后堕无间为火薪,忍受众苦无间绝。”】

虽然在欲界天享受了五欲安乐,在梵天得到更高级的离欲安乐,但是安乐过后,接着却是堕入无间地狱,成为熊熊烈火的薪柴,须忍受猛烈的众苦而没有一刹那的间歇。

下面这颂是说身体等光暗的变苦。

【“得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诸世间,后往极黑阴暗处,自手伸舒亦莫睹。”】

住在天界的日月宫殿中,自身的光明照亮一切世间,可是好景不长,后世便要堕入黑漆漆的阴暗世界,连自己的手伸在眼前也看不见。

戌二、解释相关词句的意义

【磨等三铁轮者,如其次第,谓于众合、黑绳、烧热三中而有。】

磨等三铁轮,依次为在众合地狱有磨压的铁轮,在黑绳地狱有割截的铁轮,在烧热地狱有烧裂的铁轮。

【天女随逐者,谓为天女之所依附。】

“天女随逐”,就是被天女依偎、簇拥。

【天界欲乐者,谓忉利以上欲天所有。】

“天界欲乐”,是指从忉利天以上五种欲天所有的欲乐。

【日月光者,是如世间共许而说,未分能依及所依处。若分别说,乃是彼二宫殿之光。】

“日月光”是按照世间共同承认的角度来宣说的,没有分能依和所依之处。若分别来说,所依之处是日月宫殿,能依是日月天子,日月光即日月天子所住宫殿散发出来的光明。

戌三、归摄心要而修行之理

【此等为喻,当思一切从高堕下所有道理,厌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

以上这些是比喻,应当再从各方面展开来广大地思惟三有一切都会从高位堕下的道理,从而厌患三有。令人厌患的原因是:三有一切圆满盛事,走到尽头都是落在衰败当中。

【此如《调伏阿笈摩》云:“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律本事》中这一颂有一段缘起。往昔,舍卫城有四位商人,这四人各有所好:一位喜欢积财,一位好建房屋,一位喜欢和亲友聚会,最后一位则沉迷养生术。世尊对应他们所希求的轮回盛事,依次宣说了以下四句教言:“积聚的尽头只能是消散,崇高的尽头只能是堕落,会合的尽头只能是别离,诞生的尽头只能是死亡。”

酉六、无伴过患

【无伴过患者。】

思惟六苦当中第六无伴过患,就是在生死关头无依无靠的痛苦。

【如云:“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暗中。”】

如《亲友书》所说:假如你能认识到生死的过患,那么希望你能尽有生之年,努力获得三种福德的光明,否则一旦死亡来临,便须独自走向连日月光明也难以照亮的无明黑暗当中。

以下解释此颂的相关词句。

【了知过者,谓当了知如前所说,须如是死,愿取福光。】

“了知过失”,就是应当知道前文所说的八苦、六苦等生死过患,希望你们能修习福德光明。

【三种福者,谓三门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

“三种福”有两种解释:一是身善、口善、意善;二是施所生福、戒所生福、修所生福。

【无边黑暗者,谓无明黑暗。】

“无边黑暗”是指内心的无明黑暗。因为无明而不能真正见到所知法的真相,所以是黑暗。

【无伴而趣者,如《入行论》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

“无伴而趣向后世”,即如《入行论》所说:独自一身漂零,与生俱来的骨肉身躯,在死亡时尚且还要分离,更何况是身外的亲人朋友,必定不可能伴随着自己。在轮回中生时是独自生,死时是独自死,自己身心的痛苦他人不能代受一分。既然这样,又何必需要那些对我从轮回中解脱做障碍的亲友呢?

未二、六苦归摄为三种之理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谓于生死中无保信处,受彼安乐终无饱期,无始而转。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二、作诸损益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三、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四、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

以上六苦可以归摄为三种:第一,生死之中没有安全可靠之处;第二,感受生死中的安乐,永远没有饱足之时;第三,无始而转。

【第三者,谓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

第三,“无始而转”,就是从无始无明开始,众生由于无明力而不断地辗转结生,从今生一直往前推,根本找不到转生的起点,生死是如此漫长。

【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对于总摄为三种之理,也应当如理思惟。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