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乌金仁波切:大圆满离于文字

作者:大树 分类: 般若专区 发布于:2024-5-9 9:10 ė102次浏览 60条评论

一、“共同的止”带着“一丝丝的贪执”

“静住”(止)在寂静平静之中,基本上包含一些“乐”,而“住”的面向,意味着“含有固着”。“共的止”跟“喜”“乐”相同,“住”意味着“执取乐”或“固着乐”。如果其中没有“固着”,没有对“本智”的执取,就不是“共的止”,反而是“赤裸的观”,也就是“胜观”(明晰的明见)。因此,“共的止”带着一丝丝的“贪执”,含有一丝丝的“迷恋”。另一方面,“胜观”是“通透”而且“清楚明白”。[华智仁波切]把“观的状态”描述为“赤裸”而且“通透无碍”,这种“通透无碍”无可言传,无可形述。由于这种“通透无碍”,你根本不可能,寂静的住在“止的状态”。因为,其中“没有住者”,也“没有什么可以住”。如果你说“住”,意味着住在“空的状态”,而那“空”,就是有所住的。当然“心是空的”,但是,如果你说“这空性”有所住,那么,“这空性”指的是,对“寂静”“平等”“大乐”的一种固着。“住”意味着,对那份“寂静”所生起的固着。因此,你住在“乐”中,紧抓着“乐”不放,心想“我的禅修多么美妙”!你几乎不敢移动“身体”,并且忧惧“如果我移动身体,这个状态就会瓦解”。当你拥有“大乐”,并且,对那份“大乐”生起贪执,就有了“二元分别”。然后,在你的“心续”,播下了投身“轮回三界”的因(种子)。所以,仅仅“修持止”,不会带来“解脱”(正觉)。如果有“寂静”或“平静”,就会有一些“喜”“乐”,然后“住在其“固着”相伴着“大乐”,相伴着这种安适自在的感受:“好舒服,好轻松!”仿佛“你的身体完全不在那里”一样。而且,如果你移动身体,你会觉得“现在,我的禅修会消失”。你害怕“禅修会消失”。

二、“善念”“恶念”在“本觉”中解脱

“共的止”意味着“执取在寂静”。“观”是赤裸无遮,通透无碍,无可形述。“观”是“法身的观”“法身的本觉”,这是“法身的赤裸状态”的意义。如云:“通过如同电光一样的胜妙目光”,“当下”如同“从天空霹雳而下的闪烁电光”。通过如同电光一样的“胜妙目光”,“诸佛”跟“众生”都解脱了。在这里,“诸佛”指“善念”,“众生”指“恶念”。在这样的“本觉”中,“善念”“恶念”都解脱了。否则,“止”以及“虔诚心”“敬重”等等“善念”将会留存。“观”的赤裸无遮,完全是“自在的”“本然的”,其中,没有“诸佛”,没有“众生”。这句话里的“诸佛”跟“众生”,不是“真正的诸佛”“真正的众生”,反而指“善念”“恶念”这表示,你应该从“正面的念头状态”“负面的念头状态”解脱“虔诚心”“世俗的虔诚心”“世俗的悲心”是“善念”。在这里,“世俗的”意味着“它牵涉了概念”,这些都必须全部被摧毀,被解脱。“没有佛”意味着“善念”被解脱了。“没有众生”意味着“妄想”“我执”被解脱了。通过如同电光一样的“胜妙目光”,“诸佛”跟“众生”都被解脱了。请好好倾听“通过如同闪电一样的胜妙目光,诸佛跟众生都解脱了”这句话。在第一个刹那,认出它是什么。其中“没有善念”“没有恶念”,这是“诸佛跟众生都解脱了”的意义。

三、“本觉智”是自生的

不要执取,不要迷恋在“你所拥有的特定程度的本智”。“无分别智”(没分别念的本智)是彻底清明的,因为,在这时,心还没有“起分别”,心还没有“安立任何概念”。

这是第一个刹那,在这个刹那,没有什么“被造作”“被构筑”“被培养”“被制造”。它是你“当下的”“不造作的本然”。如果你有“我一定要把自己的禅修状态,稍微再营造出一点清明直透”的感受,那么,你应该了解,“这种感受”是出自“知识上的理解”,你要离于这种理解。如果你,过度仔细琢磨自己的方法,过度关注在这里,“你的禅修”就不会成功。因为,它只是分别心,而这份“分别心”希望“一切都非常正确”。这必须加以舍断,否则,一定会牵涉某种概念。如果你心想“现在我知道了,我知道,我觉察到这一点”,那么,“这份体验”就包括了“分别的面向”。那“觉察者”,其实是“本觉智”,我们无须试着去明了,“本觉智”本身就是“明了的”“没有分别的”。“本觉智”不是,我们的心“分别”“造作”出来的事物。如果你认为,“本觉智”不是从概念上造作出来的。或者,你可能会认为“应该有某种明了,这是不对的”。如果没有任何“明了”,没有任何“明性”,我们就会“无所觉察。这是关键要点,当大多数人,真正的审察这“自生觉智”时,他们认为,它只是分别心,因而觉得,自己应该去证得“比它更优胜的事物”。

但是,当一个人,已经企及“赤裸的本觉”,没有任何事物,是更优胜的。

四、“本觉”具有“自明的正念”

你可能会过度“一丝不苟”,过于注意“细节”,过于注意“正确性”。某些人认为“自生智是没有一个了知者的”。他们认为,“自生智”完全不应该有“任何的明了”。如果你像这些人一样过度,你就会落入“固着的陷阱”,但是,“本觉”具有“自明的正念”。如果你心想:“这种本觉”可能只是“分别心”?“这种本觉”可能只是一种“心的造作”。我需要,一个完全没有造作的东西。“这种本觉”是不够的。这表示,你已经生起“一种怀疑”“一种恐惧”。在那个刹那,你最好保持“完全的松坦”,不要把它弄得更糟,不要试图“提升它”“改善它”。“保持完全的松散”是你应该做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你不必去想“一定有比这个更好的东西”,因为,在这个刹那,“本觉”已经赤裸的显现。某些人相信,一定有比这更好的东西,因为认为“这个状态不是对的,它并不是自生智,它牵涉了某种概念。”但是,你并没有造作“你的本觉”,“本觉”是“自生的”。如果“本觉”有一丝一毫的“造作”,它就会依缘“分别心”,但是,“本觉”没必要被造作。

五、“真正的见地”超越“二元分别”

什么是“本然的状态”?什么是“真正的本觉状态”?“本觉状态”是认出的第一个刹那。不要诋毁它,不要赞美它,不要夸大它,不要污蔑它。但是,如果我们不小心的稍微造作,也不要责备自己。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在造作“那不造作的事”。当我们说“放下而进入没有造作之中”,这也是不自然的,这个“放下”也是一种造作。之所以使用“语言”“文字”是因为,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继续下去。但是,当我们说“松坦”“放下”时,表示有“某件被放下的事物”跟“某个被放下的人”。“真正的放下”是没有“放下者”跟“被放下者”,“真正的放下”离于“二元分别”。当“你的修持”终于达到稳固,如果依止“松坦”“放下”这样的话语,就会带来相当大的危害。“语言”“文字”不可能跟“赤裸自生的本觉”相提并论。“语言”“文字”如同糙糠,随着你的“见地”加深,你会渐渐摒弃“语言”“文字”。当“见地”达到圆满,你会真正明了“语言”“文字”所造成的损害。这时,修行者应该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陷入了“语言”“文字”,被“语言”“文字”纠缠得太深。但是,你现在,还没有能够注意到这一点。“见地”离于“见者”跟“被见者”,当你通过“正确的见地”,熟悉习惯“本觉”后,你会“有所了解”。并且,了悟到,自己一直都在执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跟“它们所包含的意义”是多么的不同。

六、“大圆满”跟“大手印”的“正念”

如云:在真正的大圆满状态,你应该“以俱生的正念”来放牧“本自解脱的本觉”。你要如同“放牧牛群”那样“滋养本觉”。“俱生”指“相续不息”。在这之后,你应该要“全放”,也就是“全然放下”“完全放下”。在大圆满,常常使用“全放”一词。当你以“俱生的正念”来滋养“本自解脱的本觉”时,你不“散乱”,不“激动忘形”,并且“如是的全放”。“本具自生的无散乱”被称为“正念”,而且,这个“正念”是“无二的”。当“本自解脱的本觉”被“俱生的正念”滋养时,那“本觉”其实在滋养“它本身”。“大手印”使用“正念”一词,表示“一种观照的感觉”。对某些人而言,如果没有“正念”,就没有“住”而退失“禅定”。如果没有“正念”的支持,他们就没有“禅修”可言。如云:经由“造作的心”,“修行者”被带领到“本然的状态”。“造作”带领你达到“本然的状态”,看见“真相”。如果一个毫无经验的初学者,先不用“二元分别”(有观看者跟被观看者)的方式修持,只全然放下(而且在这之前,没有这方面的修持经验),他的心,就没有任何所依。大手印肯定的强调,“正念”是“禅修的主要部分”。在“专一瑜伽”,“正念”混合了“止”。在“离戏瑜伽”,“正念”被舍弃了。你可以说,“大手印体系”对“初学者”非常仁慈。你会“对大圆满感兴趣”或“对大手印感兴趣”,取决于你的业。当人们请求[秋吉林巴]的儿子[策旺札巴]解释大圆满时,[策旺札巴]说:请不要问我“关于心性的法教”,我是那种“上屋顶不用楼梯的人”。我无法告诉你,要采取哪个步骤,然后慢慢的走上阶梯。我完全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实际可行的知识”。通过“我的解释”,对你们不会有任何帮助。去问其他上师吧。另一方面,“大手印”通过“刻意造作的正念”,带领“修行者”达到“不造作的状态”。

七、觉察“散乱”,离于“轮回”

在大圆满,当你认识到“自己散乱”的那一个刹那,你已经抵达“本觉的状态”。比如,“火”在“火柴被擦划”的同一刹那出现。在注意到“自己散乱”的那一刹那,你已经达到“本觉的状态”。但是,如果你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散乱”,那当然什么也没有。你“散乱”“迷失”的同时,你没有觉察。当你“停止散乱”,注意到“这是无明”,并且,不加以排斥,本身就已经足够。但是,你必须明了“你什么时候散乱”“你什么时候没有散乱”,这有非常重要。如果你不知道“散乱”跟“不散乱”之间的差异,你很容易认为“我完全没有散乱”。许多人,因此“偏离了见地”,这种“造作的态度”无法“摧毁迷妄”。当“念头”,没有“被解脱”“被摧毁”时,你不可能“脱离轮回”。“分别念”是“轮回的根”,在不被念头压制的情况下,只要自然的安落在“无分别智”,这就是“见地”。“见地”不是,某件从他处达成的事物。“本觉”不是,某件“能够被刻意延长的事物”。你也不应该“试图去缩短本觉持续的时间”。反而,应该让“本觉的刹那”自行持续下去。既不要“试图延长本觉”,也不要“试图缩短本觉”。因为,“试图延长本觉”“试图缩短本觉”都只是一种“以分别为基础”的做法如果“本觉”持续的时间长,它就长。如果“本觉”持续时间短,它就短。如果“无散乱”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就让它这样吧。一个“想着无散乱”的念头,是没有用的。在你“没有散乱”时,想着“我不要散乱”。相反,应该任其自然如是,不被“你的意图”所缩短或延长。在那个“真如的刹那”,“贪”“嗔”“痴”三毒,都无法生起。在“本来的状态”,既没有“三毒”,也没有“三时的念头”。如果“三时的念头”是存在的,那么,他们就有一个“依附的处所”跟“追随的事物”,也因而有了“贪嗔痴生起的基础”。当“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不存在时,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三毒”去依附。当“三毒”不存在时,没有什么东西会滋生。因为,“三毒”是“轮回三界的根”,“三毒”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子。如果“种子”没有被播下,作物就不会生长,也不会有任何“偏离而落入轮回三界”的因。

八、“念头”消融在“本觉的虚空”

“安落在真如”的时候,你所生起的“念头”,是“自现的”而且“自解脱的”,它们是“本觉的妙力”。当你认出“这些从你心中生起的念头”时,“这些念头”就解脱了,并且,“这些念头”消融而回到“本觉的虚空”。这是相续不息,而且自生的“自解脱”。即使已经认出了“心性”,但是,如果没有对“念头的自解脱”生起信心,仍然无法“摧毁迷妄”。除非已经证得“法遍不可思议相”,否则,“迷妄”会伴随“那些生起为本觉妙力的念头”。就“基”“道”“果”而言,我们现在仍然处在“道”,还没有实证“果”。“念头”从你心中生起,“念头”不是来自“别的地方”,“念头”是“本觉的妙力”。“念头”从“本觉的妙力”生起,并且,再度消融入“本觉的虛空”。通过一再的这样修持,并且,以这个修持为道,你就习惯了“本觉”,“念头的势力”因而“削弱”,“本觉”变得“相续不息”。最后,“一切法”跟“分别”(概念)灭尽了,穷尽了。达到这个层次,你“完全没有散乱”。在“没有散乱”的同时,“惯常生起的念头”不再生起。如云:当“念头的力量”被释放进入“本净虚空”,“本觉”是本自稳固的,并且,已然掌握“本来的权位”。“掌握本来的权位”意味着,“念头”已经消融入“本觉”。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