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52课破时品
丙二、法无我真实性之瑜伽分三:一、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二、别说内外空真实性之瑜伽;三、特说离边空真实性之瑜伽。
丁一、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分二:一、正明;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
戊一、正明分二:一、总破三时法有自性;二、由观察相而分破。
己二、由观察相而分破分三:一、观察生相而破未来;二、观察住相而破现在;三、观察灭相而破过去。
庚一、观察生相而破未来分三:一、略说观察;二、广明其理;三、摄要而破。
辛三、摄要而破
若执果先有,造宫舍严具,
柱等则唐捐,果先无亦尔。
【颂文直解】
总之,数论师及有部师承许已经有未来之果,即执先已有果,那么为了建造宫殿、舍宅的房屋,去作门闩以及柱子等一切严饰,都毫无意义了,已有无需生故。胜论师、经部师、唯识师等承许无有未来果,就是执果先无,同样造宫舍,柱等严具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无者不可能生故。
庚二、观察住相而破现在分三:一、略说观察;二、广明其理;三、摄要而破。
辛一、略说观察
有的人想,虽然过去以及未来的法都不成立,但是具足住相的现在法是可以现见到的缘故,因此是有的。这也是不成立的。
诸法有转变,意亦不能缘,
虽尔无智人,妄计有现在。
(唐译:
诸法有转变,慧者未曾有,
唯除无智人,妄分别为有。)
【颂文直解】
诸法一刹那不住而转变,但是转变极为迅速,不仅五根识不能缘,第六意识也不能缘。尽管如此,无智之人,仍认为有现在法。
(唐译:若说诸法不舍自体,而转变成不同的相,这是能知一切极远深细法义、具有妙慧的人,也未曾见到、知道的,只有无智之外道,才将其妄分别为有。)
辛二、广明其理
有人想:因为诸法能安住,所以现在是有的。这也不成立。
无常何有住,住无有何体,
初若有住者,后应无变衰。
【颂文直解】
如果进行观察,诸法以刹那无常故,如何有住?没有住相的缘故,又怎么可能有以住相所安立的事?若非如是,起初若有刹那安住,则应不会有后来的变衰。
这一颂是从境来观察。接下来一颂,则是从有境的量来观察,来破除有现在法的住相。
譬如无一识,能了于二义,
如是无一义,二识所能知。
【难词释义】
义:这里是境的意思。
【颂文直解】
譬如,心识都无刹那住而灭,因此没有一个识,能够了知前后二刹那的境。同样,境也无刹那住的缘故,不能以前后二刹那的识去了知一境。
上面是通过观察住相破除实有的现在,接下来是进行总结。
辛三、摄要而破
时若有余住,住则不成时,
无住住无故,后灭亦非有。
(唐译:
时若有余住,住则不成时,
时若余住无,后灭应非有。)
【难词释义】
余:与时间异体。
【颂文直解】
总之,如果承许在现在的时间上,有住的话,则住就不成为时间,因为能表与所表不同之故。而如果现在时没有住,则没有开始的住,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灭,因为住是灭的因的缘故。这样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诸法。
(唐译:如果在现在的时间上,有住的话,则住就不是时间,因为能表与所表不同之故。而如果时间之外没有住,则不应该有之后的灭。)
庚三、观察灭相而破过去分三:一、略说观察;二、广明其理;三、摄要而破。
辛一、略说观察
有人想,一切有为法都具无常相,终将灭去,所以过去时必定存在。但是,对无常与法作一与异的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过去时并不成立。
法与无常异,法则非无常,
法与无常一,法应非有住。
【难词释义】
法:此处是指有为法、所作法。
【颂文直解】
若法与无常为异,法就不是无常,这违背了诸行无常的法印;若法与无常为一,法就是无常,而无常正是灭,因此法哪里能有住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辛二、广明其理
不少人想,法在住的时候,住的力量强,无常的力量弱,所以能住。但这也不合理,圣天菩萨回答说:
无常初既劣,住力定应强,
此二复何缘,后见成颠倒。
【颂文直解】
如果说无常起初力量弱,这说明住的力量必定强,那么这二者以什么因缘,在后来被见到完全相反了呢?
那么无常的力量更强的话,会发生什么结果呢?圣天菩萨接着指出:
若遍诸法体,无常力非劣,
应都无有住,或一切皆常。
(唐译:
若遍诸法体,无常力初劣,
应都无有住,或一切皆常。)
【颂文直解】
如果无常遍及一切法体,且力量较住更强,则一切法都应无住。或者,住遍及一切法体,且力量较无常更强,则一切法都非无常。
(唐译:如果无常遍及一切法体,且在法生起之初,力量较弱,不能灭法,则法不需要住相的帮助,也自然能住,为什么还要执一个没有用的住相呢?因为没有任何用处,就像兔角一样的住相,应该本来就没有。如果反过来说,在法生起之初,住相的力量就胜过无常,则此后应都能胜过无常,因为法体没有变异之故。但是这样一来,有为法就应该常而不灭,违背了经中说的诸行无常之义。)
另外,再来观察无常相与住相,是次第生起,还是同时生起。首先来观察次第生起。
无常若恒有,住相应常无,
或彼法先常,后乃非常住。
【颂文直解】
如果一个法恒时都有无常相,那么住相就恒时非有。或者这个法首先有住相,后来才有无常相的话,那么就成了先有常,后变成无常。
那么,一个法如果同时具有无常相与住相,会怎么样呢?圣天菩萨接着分析说:
若法无常俱,而言有住者,
无常相应妄,或住相应虚。
【难词释义】
妄、虚:此处均为颠倒、不实的意思。
【颂文直解】
如果一个法上,同时有住相与无常相,则要么应成无常相颠倒不实,要么应成住相颠倒不实,因为一个法不可能同时具有无常相和住相。
辛三、摄要而破
学完前面的偈颂,大家也许会疑惑,过去的事情真的已经不存在了吗?那为什么过去的事情,世间人们会一直记得,对去世的亲人,人们会一直思念呢?这不是正说明过去法还在影响着现在的人吗?圣天菩萨在接下来的偈颂里作了总结性回答。
已见法不现,非后能生心,
故唯虚妄念,缘虚妄境生。
(唐译:
无所见见无,回心缘妄境,
是故唯虚假,有忆念名生。)
【难词释义】
念:指念心所,即回忆。
【颂文直解】
如是观察,则可见过去时什么也没有。过去曾见的法,不再出现,而对于已灭之法,也不会有能见的有境之心。是故,过去时仅是颠倒之有境,缘已消失之虚妄境,而生的虚妄忆念,在真实中,无有任何自性所成之义。
(唐译:过去法都无所见,因此也无能见之识,回忆时心所缘境皆是虚妄。是故过去法唯是虚假,所谓过去法的生,仅是对此虚假法的忆念而已。)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