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12课——中士道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寅一、由苦集门中思惟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卯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分四:一、连结文 二、烦恼发生之理 三、彼集业之理 四、死没及结生之理
【第二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分三:一、烦恼发生之理;二、彼集业之理;三、死没及结生之理。】
从集谛来思惟流转生死分三个步骤:一、烦恼产生的方式;二、以烦恼造集种种有漏业的道理;三、死没以及结生的道理。
辰一、连结文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思苦就是一一思惟五趣或六趣总的三苦、六苦、八苦,以及每一趣特别的痛苦;思惟到量时,认识到生死唯是苦性,法尔就会引发厌患,一心想出离生死轮回;这时就会观察生死诸苦的因,寻思究竟什么是生死之因。
辰二、烦恼发生之理分三:一、生死之因,以烦恼为主 二、应当善巧了知烦恼 三、抉择烦恼发生之理
巳一、生死之因,以烦恼为主
【今初。成办生死之因,虽俱须惑业,然以烦恼而为上首。】
导致生死的因,虽然必须具备烦恼和业二个条件,但二者之中,又以烦恼为主要。
以下从正反二面,以理证成立。
首先从反面观察。
【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量数,然如种子,若无润泽及其土等,定不发芽。如是诸业缺俱有缘,亦定不能发苦芽故。】
如果没有烦恼,虽然具有不可计数的宿业,但没有能力感果,如同种子如果没有水的润泽以及土壤、阳光等助缘,决定不能发芽。同样,诸业如果缺少俱有缘,也决定不能发起苦芽。
下面从正面角度观察。
【又若有烦恼,纵无宿业,无间新集,取后有故。】
又如果具有烦恼,纵然没有宿业,也可以由烦恼立即积集起新的有漏业而取后有。
以下引教证成立。
【如是亦如《释量论》云:“超度诸有爱,非余业能引,灭尽俱有故。”】
就如《释量论》所说:“阿罗汉断尽了三有烦恼,其相续中所余的宿业不会感召后有,因为已灭尽了俱有缘烦恼之故。”
【又云:“若有爱,仍当出生故。”】
《释量论》又说:“如果相续中还有爱取,仍然会出生能引后有的业。”因此会由造集新的有漏业而取后有。
如此便明了,断集与了脱生死的重点唯一是对治烦恼。只要断除烦恼,也就灭尽了引发生死苦报的功能。
巳二、应当善巧了知烦恼
【是故开示烦恼对治极为重要。此复赖于先知烦恼,故于烦恼应当善巧。】
因此,开示烦恼的对治极为重要。而这又需要先了解烦恼,所以对烦恼的体相、生起次第、因和过患等,应当完全了解。
巳三、抉择烦恼发生之理分四:一、正明烦恼 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三、能生烦恼之因 四、烦恼的过患
【此中分四:一、正明烦恼;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烦恼之因;四、烦恼过患。】
午一、正明烦恼分二:一、烦恼总相 二、烦恼别相
未一、烦恼总相
【今初。烦恼总相者,如《集论》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极不静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续极不静起,是烦恼相。”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
烦恼的共同特征,如无著菩萨的《集论》所说:“如果心中有一法生起,当下就生起极不寂静之相,由于它的产生,而令心相续现起极不寂静,这就是烦恼之相。”凡是心中产生某法时,能令心相续极不寂静,这就是烦恼的总相。
以上说明烦恼的总相就是不寂静性。
未二、烦恼别相分二:一、十种烦恼 二、二十种随烦恼
申一、十种烦恼
【各别相中有十烦恼。】
烦恼的各别相中,有十种烦恼。
十种烦恼:五种非见——贪、嗔、慢、无明、疑,五种见——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以下从所缘与体相两方面一一解释十种烦恼。
【贪者,谓缘内外可意净境,随逐耽著。如油著布难以洗除,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
贪的所缘是喜欢的内有情五蕴或外色声香味触等五欲。
贪的体相是缘内外悦意的境界随逐耽著。如同油沾在布上难以洗净,如是耽著贪恋自己所缘境后,内心与所缘境难以分离。
【嗔者,谓缘诸有情及苦、苦具——谓刀杖荆刺等,发恚恼心,发粗猛心,于彼诸境思作无义。】
嗔的所缘是有情、苦受以及能生苦受的器具——刀杖荆棘等。
嗔的体相是对有情、苦受或者导致苦受的器具生起恚恼之心,生起粗猛之心,对这些与自己意愿相违的所缘境,内心想作损害。
【慢者,谓依止萨迦耶见,缘内外之高下好恶,令心高举,高相随转。】
慢的所依是萨迦耶见,慢的所缘是内有情法、外色法的高下好恶,慢的体相是高举。总之,慢是依止萨迦耶见,心缘内外法的高下好坏,令内心高举,外露高傲之相。
本论在共下士、共中士道中,是依唯识以下的观点安立无明之相,所以下文也是按照大小乘共同教证的意义,安立无明的体相。
【无明者,谓于四谛业果三宝自性,心不明了,染污无知。】
无明就是对四谛、业果以及三宝的自性,心里不明了,是以染污、无知为体相。
【疑者,谓缘谛等三法,念其有耶无耶,是耶非耶。】
疑就是缘四谛、业果和三宝自性等三法,犹豫到底有没有、是对还是不对。
【坏聚见者,谓缘取蕴计我、我所,染慧为性,我、我所见。】
坏聚见的所缘是计五取蕴为我和我所的我见与我所见。坏聚见的体相是一种染污慧。
坏聚见的所缘是我和我所,而我又是缘五取蕴的一种妄执。就像在黄昏时,把花绳(五蕴)当作了是蛇(我)一样。
以下解释坏、聚的意义。
【其中坏是无常,聚是众多。为欲显此所见之事惟是无常、非一之法,全无常一补特伽罗,故为立名曰坏聚见。】
其中“坏”是指五蕴刹那生灭的无常,“聚”是指由色、受、想、行、识等众多法组成,说明非一。为了显示所见到的其实只是无常、非一的法,完全没有常一的补特伽罗,所以立名为“坏聚见”。
【边执见者,谓缘萨迦耶见所执之我,计为常恒,或见断灭,无从此没,结生当来,染慧为性。】
边执见有二种:把萨迦耶见所执的“我”,当作是常恒不变的,这是常见;或者此“我”是断灭,认为从此世死亡后没有结生,这是断见。这两种见都是以染污慧为自性。
以下见取见和戒禁取见都是把某种法执为最殊胜的见,见取见是执著某种邪见为最殊胜,戒禁取见是执著某种邪的戒禁为最殊胜,它们都是以染污慧为自性。
【见取者,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见者之蕴,执为最胜,染慧为性。】
见取见是把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三者之中任何一种,以及此见的所依——见者的五蕴,执著为最殊胜,以染污慧为自性。
【戒禁取者,谓缘坏戒可舍之戒,及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等所依之蕴,见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
此段分二层分析:一、戒禁取见是取什么为殊胜?二、什么是取殊胜?
一、戒禁取见是取什么为殊胜?
戒禁取见的所缘有三种,即戒、禁行和所依蕴。
二、什么是取殊胜?
随计为清净、解脱、出离,认为以这种戒禁能够清净罪恶、解脱烦恼、出离生死。比如,裸形外道认为通过全身赤裸涂灰、禁语等苦行可以获得涅槃。
【邪见者,谓谤无前世后世及业果等,或计自在及胜性等为众生因,染慧为性。】
邪见可分为增益见与损减见二种,损减见即有见为无的见解,增益见即无见为有的见解。损减见是诽谤没有前后世、业果等(包括四谛、三宝等),增益见是认为大自在天、自性等(包括上帝、真主、四大等)是众生之因,以染污慧为自性。
以下标明出处。
【此十烦恼,是如《集论》、《瑜伽师地》、《释五蕴论》所出而说。】
以上十种烦恼的体相,是按照《集论》、《瑜伽师地论》、《释五蕴论》而宣说。
申二、二十种随烦恼分三:一、十种小随烦恼 二、二种中随烦恼 三、八种大随烦恼
二十种随烦恼当中,前十种是小随烦恼,中间二种是中随烦恼,后八种是大随烦恼。
前面忿等十种烦恼纯粹是恶性,独自生起,范围很小,所以名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二种随烦恼通于一切恶性,范围比较宽泛,所以名中随烦恼;掉举等八种心所通于不善、无记,遍于一切染心,所以名大随烦恼。
酉一、十种小随烦恼
一、“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
二、“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
三、“云何为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
四、“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
五、“云何为嫉?徇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
六、“云何为悭?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悋为性。”
七、“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八、“云何为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
九、“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
十、“云何为骄?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
酉二、二种中随烦恼
十一、“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
什么是无惭?不顾及自己人格,并且轻视和拒绝贤善,是它的体相。
十二、“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
什么是无愧?即不顾及世间的公众舆论以及他人的非议与责备,崇拜尊重暴恶之行。诸如崇尚迷乱、腐化的生活方式或者崇尚暴力,都是无愧。
酉三、八种大随烦恼
十三、“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十四、“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
十五、“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
十六、“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
十七、“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
十八、“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
十九、“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
二十、“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
午二、如何生起之次第分二:一、烦恼生起之根本 二、此根本如何生起其余烦恼之理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对此,首先宣说烦恼生起的根本,再说以此根本如何生起其余烦恼的道理。烦恼生起之根本又有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不同或者相同的两种观点。
未一、烦恼生起之根本分二:一、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他体 二、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一体
申一、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他体
这是无著菩萨与世亲菩萨的观点,出自《瑜伽师地论》与《俱舍论》。
【如许萨迦耶见与无明异者,譬如盘绳,略降黑暗,于绳实体不能明了,于彼遂起执蛇之觉。】
如果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不同,应当这样理解:比如盘绳,在夜幕初降时,不能明了绳的实体,因此对盘绳生起是蛇的错觉。
【如是障蔽明见蕴体,由无明暗误蕴为我,从此发生诸余烦恼。】
同样,障蔽了明见五蕴的实体,由于无明黑暗误认为五蕴是以自性成立的我,由此生起其余贪嗔等烦恼。
申二、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一体
承许萨迦耶见与无明一体,是中观论师以及法称论师的观点。
比如,中观应成派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由萨迦耶见生。”此中并未分开萨迦耶见和无明。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也承许二者是一体,后文所引《释量论》的颂词,就是证明。
【如许彼二为一,即萨迦耶见为烦恼根本。】
如果承许无明和萨迦耶见是一体,即是把萨迦耶见归为烦恼的根本。
总之,对烦恼产生之理,随教典的论师们将无明安立为仅仅不了知实相本性,承许是未证与邪证中的未证,而且将坏聚见仅仅承许为我执,与无明他体。依此而言,首先从不明了五蕴自性的无明之中,生起执蕴为我的坏聚见,再从坏聚见产生出其余的烦恼。如同在稍降黑暗时,没有明了盘绳的实体,依靠盘绳生起执著蛇的错觉。
而随理的论师们承许,坏聚见本来就是无明的一种,所以也承许是未证与邪证中的邪证,而且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