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60课破根境品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4-5-27 7:45 ė94次浏览 60条评论

丁二、别说内外空真实性之瑜伽分二:一、明胜义空性之真实性;二、明世俗如幻之真实性。

戊一、明胜义空性之真实性分二:一、破以现见成立之法;二、破所立内外诸法。

己二、破所立内外诸法分四:一、外破境法;二、内破根法;三、密破识法;四、破其作业。

庚四、破其作业分二:一、破根之作业;二、破识之作业。

辛一、破根之作业分二:一、破眼之作业;二、破耳之作业。

前面破了眼根的作业,接下来破耳根的作业。

壬二、破耳之作业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在了知诸法显而无自性的本性后,就知道没有色境可以被见到。接下来就要分析,也没有声音可以被听到。

世间人都认为听到了声音。比如现在,大家会觉得我说法的声音,通过网络、喇叭等方式,传到了你的耳根里,然后你实实在在地听到了。平时大家没有怀疑过这个想法的真实性,下面圣天菩萨就帮我们逐一分析,让大家发现原来真相根本不是这样的。

大家知道,声音的源头,必须离开耳根一段距离,才能被听到。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声音是到达耳根时被听到的呢,还是到达耳根之前就已经被听到的?对这两点进行观察,就可以发现声音的真相。下面圣天菩萨先来分析第一种情况。

若声说而行,何不成说者,

若不说而行,何缘生彼解。

(唐译:

所闻若能表,何不成非音,

声若非能诠,何故缘生解。)

【难词释义】

生彼解:生起是声音的知解。

【颂文直解】

如果声音在行进的过程中,一直在说,那么声音不就变说者了吗?而如果声音在行进过程中,一直不说,那么又以什么因缘,能知道这是声音呢?

(唐译:所听闻到的声音,是无分别识所了知的自相,所以并不能表义。若能够表义,则已失去了声音的自性。而如果声音确实不能表义,则不应该缘声音而生起知解。)

不但如此,如果认为声音是行进到耳根时才被听到,还存在着下面两种过失。

若至耳取声,声初由何取,

声非单独至,如何能单取。

(唐译:

声若至耳闻,如何了声本,

声无顿说理,如何全可知。)

【颂文直解】

如果声音到达耳根时,才被耳识取到,那么第一刹那的声音,没有与耳根相遇,如何能被耳识取到呢?而且,声的自性是由九事所构成,声尘并非是独自到达耳根,所以怎么能只是单独取声尘呢?

(唐译:如果声音离开了发声者(本),来至耳根,才被听到,如此则又如何知道谁是发声者?另外,声音并非顿时而说,因此耳根也非顿时而闻,如此耳识岂能全都了知?)

进一步来说,“若至耳取声,声初由何取”还有更大的过失,圣天菩萨接下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声乃至未闻,应非是声性,

无声后成声,此定不应理。

(唐译:

乃至非所闻,应非是声性,

先无而后有,理定不相应。)

【颂文直解】

在声音被听到之前,如第一刹那等,应非具有声音的自性。而先前无声,后在耳根中突然就变出了声音,这绝对是不应理的。

(唐译:在耳根听到之前,所谓的“声音”并不具有声音的自性,而先前没有声音的自性,后来突然产生声音的自性了,这绝对是不应理的。)

辛二、破识之作业分二:一、破无分别根识之作业;二、破分别意识之作业。

“无分别根识”就是前五识,它们只有自性分别,也就是说,它们的自性即是直接了别各自相应的境。“分别意识”即第六意识,它除了自性分别之外,还有计度分别(即计较推度未现前事的差别),和随念分别(即追忆过去的六尘之境)。

壬一、破无分别根识之作业

小乘经部认为,识有取境的作用,这说明色等外境是存在的。这也不合理。

心若离诸根,去亦应无用,

设如是命者,应常无有心。

【难词释义】

去:前去境处。

命者:指有情。

【颂文直解】

心如果离开了眼等五根,则即使前去五境之处,也毫无作用,因为此时心已经失去了取境的功能之故。假若心离诸根仍然能取境,则具命之有情应永远变成无心的色法。

壬二、破分别意识之作业

如果确实如前面所说,色等诸境都没有的话,那么一切有事不也就没有了吗?圣天菩萨接着开示说:有自性的有事当然没有,但无自性的有事可以有,这种无自性的有事,就是由想蕴安立的。

令心妄取尘,依先见如焰,

妄立诸法义,是想蕴应知。

【颂文直解】

这个想蕴令心妄取五尘,就像将阳焰见为水一样,依先前眼识等所见之义,之后虚妄安立为诸法之义,应知这个安立者,即是想蕴。

又有人想:想蕴能安立诸法,所以必定是实有的。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

眼色等为缘,如幻生诸识,

若执为实有,幻喻不应成。

【颂文直解】

依于眼等根及色等尘为缘后,生起仅为如幻、非为真实的诸识。然而,如果执著诸识实有,则不应将它们说为如幻。而正因为识是如幻的,所以与识相应的想蕴也是如幻的。

这一品是专门引导内外空真实性瑜伽,这以上已阐明了胜义空的真实性,接下来要阐明的是世俗如幻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想蕴或意识都是如幻的,以此所安立的一切也都是如幻的。所以面对万法的时候,不需要加简别,说胜义中才空,世俗中不空。不应该舍不得空,放不下执著。看外境时,就像房子里通过玻璃窗,里里外外通彻地看到,应该是这样无自性、空性的境界。见、闻、觉、知都应在空性的状态中,轻轻松松地,没有障碍,没有不寂静、挂碍、遍计。在心里有动摇、干扰的状态下,万法的真相就看不到。学了中观之后,就要知道不是胜义中去破一个什么东西,除了所见的形形色色万法外,哪里还要去破一个什么东西呢?如果认为要到胜义中才去破一个东西,这就说明根本还没有学到中观空性的含义。其实显就是空,一切形形色色的万法,在见的当下,在缘起显现的当下,就要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观察,见到它的自性就如水月一般,或者如彩虹,或者如看电视、电影,或者如做梦一样,当下就是如幻。这样把所破的显现法看破了,放下了对它们的执著,才叫做看破、放下。

戊二、明世俗如幻之真实性分二:一、明希有名言幻法;二、明能表彼理譬喻差别。

己一、明希有名言幻法

有人问:按照上面的观察,根是不能取境的。但另一方面,眼识却又是依靠根、境之缘而生起,这不是极为奇怪的事吗?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

世间诸所有,无不皆难测,

根境理同然,智者何惊异。

【颂文直解】

世间的所有事,都难测度,根境和合而生识的道理,也同样难测度,智者对此怎么会感到惊异呢?

己二、明能表彼理譬喻差别

下面圣天菩萨用各种譬喻来形象地表示如幻的世俗万法。

诸法如火轮,变化梦幻事,

水月彗星响,阳焰及浮云。

【颂文直解】

如是世俗的一切法,显而无自性,犹如火轮、三摩地变化、梦的显现、幻事、水月、彗星、大山谷的回响、误认为水的阳焰、远处误认为山的浮云。同样,三有的显现,与此等完全相同。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