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14课——中士道思惟集谛烦恼发生之理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4-6-5 8:11 ė99次浏览 60条评论

寅一、由苦集门中思惟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卯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分四:一、连结文  二、烦恼发生之理  三、彼集业之理  四、死没及结生之理

辰二、烦恼发生之理分三:一、生死之因,以烦恼为主  二、应当善巧了知烦恼  三、抉择烦恼发生之理

巳三、抉择烦恼发生之理分四:一、正明烦恼  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三、能生烦恼之因  四、烦恼的过患

午三、能生烦恼之因分七:一、所依  二、所缘  三、猥杂  四、言教  五、串习  六、作意  七、摄义

未七、摄义

以上宣说了生起烦恼的六因是随眠、所缘、猥杂、言教、串习和作意。以下对应当今的社会现实,逐一诠释六因,就能明白如今人类烦恼为何如此炽盛。

午四、烦恼的过患分四:一、具有极大过患之理  二、计烦恼是怨敌之理  三、对照祖师教言,宣说修习对治法  四、摄义

未一、具有极大过患之理

【第四过患者。谓烦恼才生,先能令心杂染。】

烦恼才生起就会蒙蔽自心,如同戴上墨镜后,就不能客观地看待所缘境。

【倒取所缘。】

心被烦恼蒙蔽之后,随即就会颠倒执取所缘境,对无常、苦、不净、无我生起常、乐、我、净的颠倒。

【坚固随眠。】

生起烦恼时,会坚固烦恼种子,即令自相续中烦恼粗重的种子进一步转成上品,难以破坏。

【同类烦恼令不间断。】

生起烦恼时,会辗转引发同类的烦恼,令同类烦恼一次次相续转起。这种同类烦恼相续的过患,极其可怕,每个人应反观自相续,何种烦恼最为粗重?如果没有努力对治,这类烦恼是否会一遇到缘,就反复现起?比如,为官多年者的言行举止之间,自然流露出一副官派,只要留心观察,处处可以看到他傲慢烦恼的现行。

【于自于他于俱损害,于现于后于俱生罪,领受苦忧。】

“于自于他于俱”是从受害的对象而言,烦恼对自己或他人以及自他双方都会造成损害;“于现于后于俱”是从损害的时间而言,以烦恼生起今生的罪业,生起后世的罪业,以及今生和后世都会生起的罪业。由于罪业的力量让人领受身心的忧苦,失去一切快乐。

【感生等苦。】

以烦恼能引起受生等种种大苦。

【远离涅槃。】

烦恼能令相续远离涅槃的安乐。

【退失善法。】

相续中原有的种种殊胜善法会因为烦恼而退失。

【衰损受用。】

能令资财衰损散失。

【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

走到大众场合当中,内心会胆怯、恐惧、慌张,自惭形秽抬不起头,内心痛苦,无有安乐,不能心无畏惧。

【一切方所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

恶名会传遍所有地方,常常被佛陀、护法和圣者们呵责。

【临终忧悔,死堕恶趣。】

临命终时,回忆起一生所造的大恶业,内心就会生起大忧悔,不但如此,而且此身坏灭之后,还要堕入恶趣中。

【不能获得自己义利。】

不能证得殊胜的义利。

以下引《大乘庄严经论·梵住品》当中的一颂,宣说烦恼的十二种过失——三坏、六呵、三过。

【《庄严经论》云:“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

《庄严经论》中说:烦恼会毁坏自己、毁坏他人、毁坏净戒。

【“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斗诤、恶名。”】

烦恼还会导致退失戒律,失去利养,护法、佛陀的呵责,同梵行的斗诤以及恶名远扬。

【“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三过者:后得的三种过失。

未二、计烦恼是怨敌之理

【《入行论》亦云:“嗔爱等怨敌,全无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仆。”】

《入行论》所举比喻非常形象,学人可以随之思惟:嗔恚、贪爱等怨敌,他们有没有手足等肢体?一颗微尘也没有。勇敢和智慧呢?也没有,烦恼是无明的自性,肯定没有任何智慧,而且只要现前对治法,它就无法对抗,所以也不是勇士。这样一个不具形体、没有智勇的敌人,为何能让我如奴仆般俯首听命,任之使唤?”

【“安住我心中,欢乐反损我,于此忍不愤,忍非处应呵。”】

“烦恼怨敌安住在我的心中,形影不离,我给他欢乐,他却反而以地狱火烧等各种痛苦损恼我,对这样一个怨敌本不应当忍让,我却一再忍受而不嗔恨,这是极应呵责的事。”

以下比较内外敌人所作损害的程度。

【“一切天非天,设与我作敌,彼不能令入,无间大火中。此大力惑敌,若遇须弥峰,且不留灰尘,能刹那掷我。”】

“即便所有的天与非天,一起与我为敌,最多也只能让我失去一世的生命,只要自己不造地狱之业,外敌不可能将我掷入无间地狱的大火中。但势力强大的烦恼敌,却能在刹那之间,将我抛入无间地狱的烈火中,即使须弥山王遇此烈火,也会被焚尽无余,不留些许微尘。”

再比较内外敌人的为害时间。

【“如我烦恼敌,长时无始终,余敌皆不能,至如是久远。”】

“烦恼敌长期无始无终地盘踞在我心中,只要我没有对治,他就会不断损害我,其他怨敌都不能如此长久地损害我,最多数十年与我为敌。”

【“若随顺承事,悉为作利乐,若亲诸烦恼,返作苦损恼。”】

“如果能随顺承事外敌,他们的心态也会改变,还能对我作利乐,但烦恼敌却实在难以相处,越是亲近、随顺,他反而越会损恼我。”

【此说过患,皆当了知。】

对此处所说种种过患,都要一一反复思惟而了解。如此内心才会生起定解:世上最大的敌人原来是烦恼。

未三、对照祖师教言,宣说修习对治法

【又如阿兰若师云:“断除烦恼,须知烦恼过患、体相、对治、生因。由知过患,观为过失,计为怨敌。若不知过患,则不知为怨敌。故如《庄严经论》及《入行论》所说思惟。”】

又如阿兰若师说:“若要断除烦恼,必须先了解四个方面,即烦恼的过患、体相、对治以及能生烦恼的因。由了知过患,观察过失,就能认识烦恼是怨敌。相反,若不知过患,就不会认识到烦恼是怨敌。因此应按《大乘庄严经论》以及《入行论》所说而思惟。”

【又云:“知烦恼相者,亦须听对法,下至当听《五蕴差别论》,了知根本及随烦恼。于心相续若贪、嗔等,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

阿兰若师又说:“要想知道烦恼的体相,就必须听闻《俱舍论》,最起码应当听闻世亲菩萨所造的《五蕴差别论》,了知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如此心相续中贪嗔等烦恼,随一生起时,就能认识,这就是贪,这就是嫉妒。知道烦恼现在生起后,就能立即与烦恼决斗。”

朗日唐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也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佛子行三十七颂》也说:“烦恼串习则难治,念知士持对治剑,贪等烦恼安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对治烦恼刻不容缓,如同毒蛇噬指,应当机立断,否则,一旦烦恼在相续中不断增长,就难以对治了。

【须如是知。】

必须如是了解。

未四、摄义

在佛教中,“阿罗汉”意为杀贼,含义极深。这是告诉我们应该与谁斗争、谁是勇士、何为修行。告诉我们,圣贤之路是念念向内对治烦恼,此外再无修行成圣成贤之道。

学习烦恼的过患,知道了真正的敌人不在他处,正是盘踞在自相续中的烦恼,若不根除烦恼敌,永生永世都会受其损害,而出离轮回之法,唯一是降伏烦恼,因此,我们应当每天挺起脊梁,与烦恼敌决斗,这并非只是比喻而己,真实就是如此。只有对此生起定解,才能坚决地转变行为。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