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17课——中士道思惟集谛死殁及结生之理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4-6-26 10:35 ė134次浏览 60条评论

寅一、由苦集门中思惟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卯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分四:一、连结文  二、烦恼发生之理  三、彼集业之理  四、死没及结生之理

辰四、死殁及结生之理分五:一、死缘  二、死心  三、从何摄煖  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巳二、死心分三:一、善心死  二、不善心死  三、无记心想

午二、不善心死分六:一、以不善心死  二、一般造不善业死的恶相  三、造上品不善业者的恶相  四、造中品不善业者的恶相  五、对解肢节苦遣除疑惑  六、于三种死心需要以爱结合之理

未一、以不善心死

【不善心死者,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临死其身受重苦受。】

以不善心死,就是自己回忆,或者因为他人而使自己回忆生前串习的恶法,从粗想开始后,追思忆念贪欲嗔恚等,心中显现不善法,临终时,他的身体将会感受极重的苦受。

未二、一般造不善业死的恶相

【造不善业当死之时,现受先造不善业果所有前相,谓如梦中多怪色相于彼显现,如从光明趣向暗处。】

生前造不善业的人临终时,必定会感受先前所造不善业感得的不可爱果的所有前相,就像梦中显现很多怪异的景象,会在他心前显现,此情形犹如从光明走向黑暗处。

下面具体说明造恶业者成熟不可爱果的前相差别。

未三、造上品不善业者的恶相

【诸造上品不善业者,由见彼等不可爱相,身毛恐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现。】

造作最深重不善业的人,由于看见各种恐怖的不可爱景象,吓得身体汗毛竖立,手脚乱动,大小便失禁,并且手抓虚空,双眼翻白,口吐白沫等,临终时会显现这类见变怪相所引起的恶相。

未四、造中品不善业者的恶相

【若造中品不善,彼诸相中有现不现,设有不俱。】

如果是造作中等不善业,以上的恶相之中,有些会显现,有些不会显现,不会全部显现。

未五、对解肢节苦遣除疑惑

【作恶业者,解肢节苦,最极尤重。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

生前造恶的人解肢节苦最为惨重,这种解肢节苦除了天趣和地狱这两类有情之外,其它人鬼旁生等生处都需要感受。

未六、于三种死心需要以爱结合之理

【又一切人临命终时,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长夜所习我爱现行,复由我爱增上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所有凡夫临终时,在到昏昧想位之前,长期以来串习的我爱会现行,而且由于我爱的增上力,心中会产生“我将没有了”的恐惧感,这时会不自在地爱执自身,这是产生中有的原因。

【此中预流及一来者,虽其我爱亦复现行,然慧观察制而不著,譬如强力制伏羸劣。诸不还者,我爱不行。】

此中虽然预流果和一来果也会现行我爱,但他们以通达无我的智慧力不断地观察、分析,可以制伏我爱而不耽著,就像大力士制伏瘦弱者一样。不还果的圣者,我爱已不会现行。

午三、无记心想分二:一、粗想位  二、细想位

未一、粗想位

【无记心死者,谓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种事,无他令忆,此临终时俱离苦乐。】

以无记心去世,就是不管一个人生前造下的是善业还是恶业,或者善恶都未造,在临终时自己未能回忆起善恶,也没有他人使其回忆,是以非善心非不善心而死,既不是安详而逝,也不是苦恼而死。

以上只是针对粗想现行的阶段,将死心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状况。进入细想位时,一切都成为无记状态。

未二、细想位

【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时,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住无记心。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其忆念,不善亦尔。】

所谓以善心而死,仅仅是指粗想位,当细想现行时,善心也会消失,只是安住在无记心中。这时即使对曾经串习过的善法也不能忆念,别人也不能使他忆念。以不善心死也是如此。

【故细想行时,一切死心皆是无记。】

因此,在细想现行时,一切死心无一例外都是无记的状态。

【《俱舍释》说:“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随顺当断死心。”】

“当断死心”:正当断命根时的最细死心。“不能随顺”:最细死心与善不善心的行相不同,一般人最后的死心状态极其微弱,而善不善心的状态却很明显,所以善不善心不随顺最细死心。最后死时唯一承许相应舍受,随顺无记心,因此最后死心是无记心。

以上所说,只是针对一般情况,以修行人来说,如果具有修证,临终可以安住光明大圆满的正道、大乐智慧或者大手印的境界,这时不是无记心。以净土宗的行者来说,临终能与阿弥陀佛相应,也不是无记心,原因是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安住在善心状态中。

巳三、从何摄煖

【第三从何摄煖者,造不善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上分先冷,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自下分舍,下分先冷。二者俱从心处识舍。识最初托精血之中,即为肉心,最后舍处即最初托。】

第三从何处摄煖,造恶者,识是从身体的上分先舍,即顶部先冷,逐渐冷至心的部位。行善者正好相反,是先从下分舍识,脚部先冷,一直冷到心脏。这两种情况最后都是从心脏部位舍识。业识最初托生在父母的精血中,和精血和合,成为肉团心。临终时,识与蕴身分解,最后舍识之处,正好是最初的托生之处。

【如是先从上身摄煖至心,或从下分收煖至心。】

同样,造恶者先从顶部将煖收摄至心,而造善者则从脚底收煖至心。

【次虽未说,从下或上,亦摄至心,然当类知。】

虽然没有说及此后身体另一分摄煖的情形,但是应当类推而了知,即:造恶业最后从脚底逐渐收煖至心;造善业者最后从头部逐渐收煖至心。

巳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分十一:一、从何处成办中有  二、成办中有之因  三、中有身形等  四、遣除对“于前世身不起欲乐”之误解  五、造善不善中有显现现前之相  六、中有所见  七、中有显色  八、中有何处有无九、中有行态  十、中有寿量  十一、中有者将成其它中有之理

【第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者。】

第四死后是如何变成中有的。

之所以称为中有,是指在死有和生有二者中间出生的缘故。

午一、从何处成办中有

【如前所说识从何舍,即于彼处无间而成,死与中有,如秤低昂。】

神识从何处舍离,就立刻在那里形成中有,死与中有犹如秤的两头,秤左边低时就是右边昂起之时。比喻舍识之时便是中有形成之时,中间没有一刹那的间隔。

午二、成办中有之因

【依二种因,谓我爱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已熏习故,善不善业已熏习故。】

依二种因成办中有:一是我爱已生的缘故;二是由于无始以来乐著无义戏论、虚妄分别的缘故,熏习成种子,能生所依所缘诸差别事。由于善不善业造作增长熏习力,因此能感五趣异熟的自体。

午三、中有身形等

【又此中有,眼等诸根悉皆完具,当生何趣即彼身形。】

而且,中有必定具足眼、耳、鼻、舌、身等诸根,将要转生到哪一趣,就会出现那一趣的身形。比如要转生为猪,中有会现猪的形相。

【乃至未受生有以来,眼无障碍,犹如天眼,身无障碍,如具神通。】

中有具有这样的特征,就是在尚未受生期间,眼根无障如同天眼,身根也所向无碍,如具神境通一般。

【《俱舍》亦云:“为当本有形,此谓死以前,生刹那以后,同类净眼见,具业神通力,根全无障碍,不转为寻香。”】

《俱舍论》也说:“中有显现如同本有的身体形相,所谓本有是指受生第一刹那之后乃至死亡之前的生命形态。中有以同类中有和清净天眼能看见,而且具有业力所生的神通力。中有五根完具,身根没有障碍,连山岩等也无法阻挡,但不能穿过母胎与金刚座。中有形成之后,不会被其他因缘转变,欲界中有以缘份的善恶而寻找香气与臭气,以香资养自身,寻香是中有的异名。”

下面对于颂词中的“净眼见”、“不转”和“本有形”进行辨析。

【此说中有是同类见,及修所得离过天眼能见。】

这是说只有同类中有以及修行所得的离过天眼能看见中有。

【成办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转趣余生,《集论》中说容有转改。】

一旦形成了某趣中有之后,肯定无法再转成其它趣的中有,但是《集论》中认为可以转变。

【本有者,《俱舍论》中总说四有:死已未生是为中有,当正受生初一刹那是为生有,从此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后刹那以前是为本有,临终最后刹那是为死有。】

《俱舍论》中如是界定四有:一、中有,死亡之后乃至尚未转生之间是中有;二、生有,正受生的第一刹那就是生有;三、本有,从受生后的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后刹那之前是本有;四、死有,临终最后一刹那是死有。

以下纠正对《俱舍论》中“本有形”词义的误解。

【此望将来受生之死有,是其本有,有误解此说为前生身形。】

《俱舍论》一颂中的“本有形”,是观待下一世受生的死有而安立的本有,有人将此“本有形”误解为前生本有的身体形相。

【又有见说是后形故,说三日半为前生形,次三日半为后生形。】

又有人见到既说“死以前”,又说“生刹那之后”表示也是后生形相,所以将二者折衷,认为中有前三天半是前生的身形,后三天半是后生的身形。

【此说全无清净依据,惟增益执。】

这些说法根本没有清净的依据,唯是增益执著。

午四、遣除对“于前世身不起欲乐”之误解

【《瑜伽论》说:“识不住故,于前世身不起欲乐。”故有说云:见前世身而生忧苦,亦属增益。】

《瑜伽师地论》说:因为神识已经离开前世身体的缘故,对于前世身体不会生起欲乐。有人以此为依据,认为“中有见前世身体会生起忧苦”,这也属于增益。

唐译《瑜伽师地论》说:“先所依身已弃舍故,先我爱类不复现行。”(由于先前的所依身已经弃舍,先时执著前一蕴身为我的我爱已不再现行。)譬如,从城北迁居到城南,以前的住宅出售之后,对先前住宅的我所爱就不会再现行。因此,不能把“对前世身不起欲乐”理解为“见前世身而忧苦”。

午五、造善不善中有显现现前之相

【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造恶者所得的中有,如同黑色牛毛毡或阴暗的夜色,行善者所得的中有则如白衣光或晴明的夜色。

午六、中有所见

【见己同类中有,及见自等所当生处。】

中有众生以如天眼般的眼根能看见与自己同类的中有,以及自己将要受生的地方。

午七、中有显色

【《入胎经》云:“地狱中有如烧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鲜白。”】

《入胎经》云:“地狱中有的色相丑陋,犹如被火烧焦的木炭,旁生中有的身色似烟雾,饿鬼中有如水,人天中有如金色,色界中有的形色非常鲜白。”无色界本来没有中有,以无色之故。以上是显示各趣中有色相的差别。

【此是显色差别。】

以上是显示各趣中有色相的差别。

午八、中有何处有无

【从无色没生下二界则有中有。若从下二生无色者则无中有,于何处没,即于其处成无色蕴。】

从无色界死亡后转生到欲界或色界,会有中有产生,而从下二界转生到无色界,则无中有,在何处死亡,当处就形成无色蕴,直接受生在无色界天。

【堪为根据诸教典中,除此而外,未说余无中有之例,故说上下无间,皆无中有,亦不应理。】

堪为根据的教典当中,除了受生无色界之外,并没有说到其它没有中有之例,因此,所谓“上下无间都没有中有”的说法也不应理。

午九、中有行态

【经中又说:天之中有头便向上,人之中有横行而去,诸作恶业所有中有,目向下视倒掷而行,意似通说三恶趣者。】

经中又说:天中有头部向上直立行走,人中有横行而去,所有造恶业的中有都是双眼下视,头向下脚向上倒身而行,这似乎是通说一切三恶趣众生。

【《俱舍论》说:人鬼畜三,各如自行。】

《俱舍论》说:人、鬼、旁生的中有,各自的样子还是如人、鬼、旁生。

午十、中有寿量

【寿量者,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若得生缘,则无决定。】

中有的寿量,如果没有获得受生因缘,最长只有七天,如果得到生缘,则没有决定。

【若仍未得则易其身,乃至七七以内而住,于此期内定得生缘,故于此后更无安住。】

如果第七日仍未获得生缘,中有将会转换一个新的身体,最多在七七四十九日内安住,在此期间肯定会获得生缘,因此,七七之后不再安住中有之中。

【堪依教典,悉未说有较彼更久,故说过此更能久住,不应道理。】

午十一、中有者将成其它中有之理

【如天中有七日死已,或仍生为彼天中有,或转成办人等中有,谓由余业转变势用,能转中有诸种子故。余亦如是。】

例如,天中有七日死后,或者仍然转为该天的中有,或者转而形成人等的中有,这是由于以其它业的势力能转变中有的种子,因而由天中有转成人中有等。其它情况可以依此类推。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