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乌金仁波切:本觉就在那里(直指本来面目之6)
六、本觉就在那里
1、让“当下的本智”保持如是
没有什么,比“心”更重要,更珍贵。正是这个“心”,体验一切,体验所有的“欢乐”“痛苦”。尽管“心”是,“空的”而且“明的”,但是,当心没有察觉,或者无知于它的自性时,“心”也是“制造所有麻烦”“制造所有轮回”的祸首。在这个刹那,当“心”,既是“空的”而且是“明的”,并且“了知自性”时,“念头”都已经自行切断。在这个了知“明空无别”的刹那,“念头”不可能停留。在那了知之内,“无明的念头”没有容身之处。但是,当“心”处在“明空无别的状态”,却没有觉察或者没有明了“它的自性”时,它就会“陷入妄念”,这是“众生运作的方式”。那“明了其自性”的“无别明空”,被称为“离垢妙极法身”。“离垢妙极法身”不是“通过禅修”被造作出来。“离垢妙极法身”不会“因为散乱”而被遗忘。如何跟“离垢妙极法身”连接?“离垢妙极法身”是“当下刹那的本智”。不要试着去造作它改变它,让它保持如是。当它了知其本身时,就被称为“本觉智”。不要试着去“接受它”,不要试着去“排斥它”,不要因为“怀有希望恐惧”,而认为,它会“有所承诺”或“带来威胁”。它是“即时的当下”,它只维持“几个刹那的时间”,同时不掺杂妄念。然后就悄无声息的溜走了,我们于是开始“忘失”。一旦我们“忘失”而变得“心不在焉”,“念头”再度生起。但是,在我们“忘失”前,“本觉的状态”本身,并不是“我们需要去禅修的对境”。“本觉”本身,就在那里。一旦我们“忘失”,“念头”就会开始生起。在那最初的数秒钟之内,它既是空的,又是明的,你不需要对它做任何事情。这时,“外在的对境”没有被阻挡,“内在的心”没有被钉牢,没有什么事情,是要对“心”或者“显相”去做的。这就是所谓的“大平等性”,有了“大平等性”,它就是“一味”。不要跟“被感知的对境”连系沟通,不要“专注在那感知者”。在头几秒之内,你没有任何“念头活动”,那被称为“本觉”,而“本觉”本身是稳固的。你已经取回“你的本然坐席”,但是,这并不是“禅修”,你没有必要去禅修,你无所做,也没有“行为的参考点”。
2、从事“时间短”“次数多”的修持
从无始以来,因为无明,“本觉”已经悄悄的溜走。“遍计无明”是“念头的活动”,“俱生无明”是“忘失”。一旦我们“忘失”,就会开始“生起念头”。但是,当我们“保持不忘失”时,就不可能“生起念头”,这被称为“在那短暂的刹那,在那个基之中净除无明”。因为,在那个刹那期间,既没有忘失,也没有念头。一旦我们忘失,“念头”就会“再度生起”。因此,你从事“短时间”而且“多次”的修持。“时间短,次数多”是非常重要的句子。“本觉”不会从天而降,然后,附身在你身上,这永远不会发生。“本觉”不像“被闪电击中”,突然之间,“所有妄念”都消失无踪,只剩下“本觉”。这种情况也不会发生。“本觉”是“当下这个样子”,你不必,把“本觉”想成是“别的东西”。这个情况,并不是“我们坐在那里观想本觉的状态”,然后,“真正的本觉”就会进入这个状态,并且消融在其中。“本觉”也不像“生起次第”里的那个样子。让“当下的本智”保持如是,不要试图改善它,不要试图改变它,这样就已经足够。在初始阶段,我们确实需要“观察者”跟“被观察者”。但是,随着我们越来越熟悉,就能够,离于“观察者”跟“被观察者”。除此之外,我们心中要有“认出自性”的这个想法,否则,永远不会注意到自性。一旦“我们的修持”变得更稳固,就会体验到“自己抵达本然的状态”。但是,这不是通过“任何刻意的造作”而达成。
3、修持并习惯在本然
为了抵达“本然的状态”,你必须修持,这就是要习惯它。如同用心学习某件事情,并把它牢记在心。你必须修持,并且习惯“本然”“不造作的本觉状态”。通过这样修持,你会习惯它,成为你的第二天性。“抵到本觉”“置身法界之内”时,分别禅修(有相禅修,所缘禅修)会自然而然的消失。这时,你可以像一个“已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休息在“本觉跟法界的无别状态”,“松坦自在”是“这个修持”的结果。“心性”是“你已经拥有的事物”,除此无他。但是在现在,你仍然需要品尝“心性的滋味”。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要做的,只有“本然”。“心性”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心性”不是“禅修的行为”。我们无法“造作心性”,但是,“心性”不是我们能够造作的事物,因为,“心性”本身就是“离垢妙极法身”。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