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20课——中士道由十二缘起思惟触到老死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4-9-27 11:00 ė78次浏览 60条评论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摄义

壬二、真实义分五:一、正修意乐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此等摄义  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癸一、正修意乐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  二、发此之方便

子二、发此之方便分二:一、连结文  二、真实义

丑二、真实义分二:一、由苦集门中思惟  二、由十二缘起思惟  

寅二、由十二缘起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  二、支分略摄  三、几世圆满  四、此等摄义

卯一、支分差别分三:一、总说  二、分说  三、摄义

辰二、分说分十二: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处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巳六、触

【触者,谓由根境识三种和合,取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

第六支触,就是以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分判境界,境界包括可意境、非可意境、中庸境三种。

在缘起图当中,触是以男女交合来表示。

【说六处缘者,亦表境识。】

经中说“以六处为缘生触”,这是省略的说法,完整地说,应该是以根境识和合为因缘产生触。

巳七、受

【受者,谓触取三境,顺生三受,谓苦乐舍。】

第七支受,就是以根境识和合分别三种境为因缘,随即相应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

缘起图当中,受是用箭刺入眼球表示。眼睛很敏感,箭刺入眼球的苦受特别强烈,以此显示受的行相。

以下总结从识到受五支缘起:以三世因果而言,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是以前世的因所感召的现世果报。投胎时,果位识携带了过去种子的功能力,以此推动,不断地现前身、受用等果报。名色是身的自体,六入是身的差别,触是境界受用,苦乐舍受是异熟受用,以身与受用包括了一切果报内容。

巳八、爱分三:一、爱的体性  二、遣除爱因缘的疑惑  三、爱的差别

午一、爱的体性

【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

第八支爱有两种相,一般而言,以乐受为缘会引起不离爱,以苦恼为缘会引起乖离爱。

如果深入体会由触而受、由受而爱的过程,就会发现爱并不真实,只是一种缘起而生的虚妄分别。凡夫首先是以无明力不自在地执取外境实有,然后对此产生感受,又由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情绪。

午二、遣除爱因缘的疑惑

【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

所谓由受缘生爱,是指从无明和合的以触缘所生的受能够产生爱,如果只有受而没有和无明结合,爱毕竟不能生起。

从爱这一支开始,我们可以有主动权,由受生不生爱,所生之爱是强是弱,都要观待无明。如果受的同时,非理作意强,则爱也会强烈生起。相反,如理作意得力,在爱生起的同时,就能遮止它的增长,进一步如果具有空性智慧,即使以习气力我爱现行,也能象强力制服羸劣一样进行遮止。

【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若此二圆满,即为受用圆满,】

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者异熟受用,触与受这两者圆满,就是受用圆满。“触”是根境识和合而分别种种境界,所以是境界受用,“受”是由触引生的内心种种感受,是真正的异熟受用。

午三、爱的差别

【其中三界有三种爱。】

就三界而言,爱有欲爱、色爱与无色爱三种。

以欲界人类来说,以受用五欲为因缘,生起乐受,之后内心会渴求这种乐受,这就是欲爱,相反,以苦受为因缘必然会生起乖离爱;到了色界,会退失欲爱,希求更高层次的定生乐受,但仍然落在爱中,以味著禅定安乐仍然会引起后有;更进一层,对定生乐受也厌舍,希求的是定生舍受,还是不离开对受的耽著。总之,三界的爱都是耽著受,而且都成为生死的根源。

缘起图中,爱是以酒鬼表示。喝酒到一定量有了感受时,就会对酒希求。凡夫如同酒鬼,遇到好的境界,有些享受,心就粘在境界上,这就是贪爱的状态。

巳九、取分二:一、取的体性  二、取的差别

午一、取的体性

【取者,于四种境起四欲贪,】

第九支取,是指取后有。取的体性是对四种境生起四种欲求贪执。

午二、取的差别

【谓欲著于色声等欲尘,及除萨迦耶见余诸恶见,恶见系属恶戒恶禁,及萨迦耶见,是为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取的差别有四种:欲求贪著色声等的欲尘,是欲取;欲求贪著萨迦耶见以外的其它恶见,是见取;欲求贪著与恶见相连的恶戒恶禁,是戒禁取;欲求贪著萨迦耶见,是我语取。其中,欲、见、戒禁、我语是所取,四种欲贪是能取。

以爱为缘生取,缘起图中是以猴子想摘取果实,表示由贪爱产生了求取的心理。

巳十、有分二:一、有的体性  二、有的释词

午一、有的体性

【有者,谓昔行于识,熏业习气,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有大势力。】

第十支有,往昔造种种业,在识田中熏发了业的习气,这是因位识,只具引发后有的功能,还没有现前果报,此后经过爱取的润发,对引生后有具有强大的势力,这时就是有。

午二、有的释词

【是于因上,假立果名。】

“有”是指因位之法,还是果位之法?是指因位之法,以因的势力已经强大到必然要感生后有,所以对因假立果的名称,叫做有。

缘起图上,是以孕妇表示有,孕妇虽然尚未生产,但是已经具有了生子的势力。

巳十一、生

【生者,谓识于四生最初结生。】

第十一支生,就是胎卵湿化四生中,识最初结生的刹那,也就是四有当中的生有。以胎生来说,中有众生见到父母行房生起爱取,随着“有”的势力趣入精血而结生的刹那,称为生。当然菩萨以愿力或三摩地受生、诸佛示现化身等,不属于此处的生缘起支。

缘起图中,生是以妇女分娩表示,由于有的势力,时辰一到,立即开始分娩,丝毫也不会耽搁,这是缘起的规律所致。

巳十二、老死

【老死中老者,谓诸蕴成熟转变余相。】

第十二支老死,从广义来说,老是指受生后第一刹那直到死前的本有。

【死谓弃舍同分诸蕴。】

死是老的终点,一期生命走到尽头,再也无法住持,就会弃舍同分诸蕴。

缘起图中,是以背尸体的老人来表达老死的意义。

辰三、摄义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这样解释缘起次第:“诸愚痴者要先愚于所应知事,次即于彼发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颠倒;心颠倒故,结生相续。生相续故,诸根圆满。根圆满故,二受用境。受用境故,若耽著,若希求。由希求故,于方觅时烦恼滋长。烦恼滋长故,发起后有爱非爱业。由所起业滋长力故,发起后有爱非爱业。由所起业滋长力故,于主趣生死中苦果生。若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谓内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热恼之苦。”(愚痴的众生首先对所知愚蒙,然后对它生起邪行;以邪行,使心识颠倒;以心识颠倒,导致结生相续;以结生相续,诸根圆满;根一旦圆满,现前触和受两种受用境界;由于受用境界,生起耽著希求;因为希求,在正追求之时,将使烦恼滋长;再以烦恼滋长,将生起能生后有的爱非爱业;由于所生起业的滋长力,在五趣生死之中出生苦果;以苦果出生,必定有衰老、死亡等痛苦来临。)

卯二、支分略摄分三:一、按《集论》归摄为四支  二、按《缘起心要》归摄为三道  三、按《稻秆经》归摄于四因

【第二支分略摄者。】

十二缘起可以从多种角度解释,因此,遇到解释有不同之处,也不必认为是相违。以下将十二支摄为四支,就有特别解释的方法。

辰一、按《集论》归摄为四支分六:一、归摄为四支  二、别别宣说  三、遣除疑惑  四、引的道理  五、生的道理  六、成办之义

巳一、归摄为四支

【如《集论》云:“云何支分略摄?谓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按照《集论》,十二支可以归摄为四支,即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巳二、别别宣说

【“能引支者,谓无明、行、识;所引支者,谓名色、六处、触、受;能生支者,谓爱、取、有;所生支者,谓生、老死。”】

能引支有无明、行、识三支;所引支有名色、六处、触、受四支;能生支有爱、取、有三支;所生支则有生与老死两支。

巳三、遣除疑惑分二:一、提出疑问  二、解答疑惑

午一、提出疑问

【若尔,引生两重因果,为显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显两重耶?】

这样归摄为引和生的两重因果,究竟是为了显示有情一重的受生因果,还是要显示两重的受生因果?

【若如初者,则已生起果位之识,乃至于受,后生爱等不应道理。】

如果是要显示一重受生因果,以能引支已经生起了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后面又说生起爱、取、有乃至生老死,这不合理,因为一重因果已经宣说圆满,后面又加五支,犯了重复的过失。

【若如第二,则后重因果中缺无明、行及因位识,前因果中缺爱、取、有。】

如果是要显示两重因果,后一重的因中缺少无明、行和因位识,前一重的因又没有爱、取、有。换句话说,后一重的因中没有无明、行以及因位识,直接出现爱取;前一重的因中虽然有因位识,但没有经过爱、取的润发增上势力,也不会现前名色等,因此都有次第不完整的过失。

午二、解答疑惑分二:一、答第一问  二、答第二问

未一、答第一问

【答:无过。谓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所引已生,即于此立生、老死故。】

答:没有犯重复的过失。以能引因无明、行、因位识这二支半所引的法,就是依靠临终之前,能生因爱、取、有三支圆满而得以生起,而且当所引的种子性已经生起时,就安立它是生和老死,并没有重复的过失。

【若尔,何为说两重因果耶?】

对方:如此应当将无明、行、因位识和爱、取、有放在一起,将名色、六入、触、受和生、老死放在一起,这样不是更简明吗?又何必宣说两重因果?

未二、答第二问分三:一、为了显示果的差别  二、为了显示因的差别  三、以教证说明

宣说两重因果有两种必要:一是为通达所引果苦谛与所生果苦谛的差别;二是为通达引生彼果之因——能引支与能生支作用的差别。因此,施设两重因果是一种善巧方便,容易让人领悟到生死流转的方式。

申一、为了显示果的差别

【答:为显引果苦谛,与生果苦谛相各异故。】

果上安立所引和所生两支,是为了显示引果苦谛和生果苦谛的体相互不相同。二者体相有什么差别呢?

【前者于所引位惟有种子,自体未成,是未来苦。后者已生苦位,现法即苦。】

所引苦谛是在所引位只有种子,自体还没有成就,只是将来会感受的苦。

以下再宣说安立能引、能生两支的必要性:

申二、为了显示因的差别

【又为说明果之受生有二种因,谓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说二重因果。】

因上分成能引、能生,是为了说明果的受生有两种因,即能引种子之因以及能令种子所引果报直接生起的因。比如,开花有两种因素:一是能引生花种的因素;二是能令花盛开的因素——水土、阳光等的润发。同样,无明、行、因位识是能引种子之因,爱取有则是让种子所引果报直接生起的因。

申三、以教证说明

【如《本地分》云:“问:识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杂相,何故说为二种相耶?”】

提问: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跟生和老死,如果是此中含彼、彼中含此的混杂之相,为什么要说成二种相呢?说为一类不是更清楚吗?

【“答:为显苦相异故,及显引生二差别故。”】

有必要分成两组:一是从果来说,为了显示果位所引苦谛与所生苦谛的行相不同;二是从因来说,为了显示引与生两种作用的差别。一者的作用是能引,只是有可能会产生,另一者的作用是能生,是必然要产生。具有这些差别的缘故,需要分开来安立,否则就不能清晰显示。

【又云:“问:诸支中几苦谛摄,及现法为苦?答:二,谓生及老死。”】

《本地分》中又有提问:在十二支中,有几支是苦谛所摄,并且现法是苦?

【回答:有生和老死二支,是现法为苦的苦谛。】

“问:几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乃至受诸种子性。”

【再问:有几支是属于当来为苦的苦谛?】

回答:识乃至受这五支的种子性,属于当来为苦的苦谛。

以下再断除对爱与受的疑惑。

【是故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缘起。发爱之受,乃是余重缘起果位。】

因此,能生后有的爱和发起爱的受这两支不是一重缘起。爱是一重缘起的因位,而发起爱的受却是另一重缘起的果位,以因位与果位不同,不属于一重缘起。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