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21课——中士道由十二缘起思惟支分略摄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摄义
壬二、真实义分五:一、正修意乐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此等摄义 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癸一、正修意乐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 二、发此之方便
子二、发此之方便分二:一、连结文 二、真实义
丑二、真实义分二:一、由苦集门中思惟 二、由十二缘起思惟
寅二、由十二缘起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 二、支分略摄 三、几世圆满 四、此等摄义
卯二、支分略摄分三:一、按《集论》归摄为四支 二、按《缘起心要》归摄为三道 三、按《稻秆经》归摄于四因
辰一、按《集论》归摄为四支分六:一、归摄为四支 二、别别宣说 三、遣除疑惑 四、引的道理 五、生的道理 六、成办之义
巳四、引的道理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
就是通过四相准确把握能引所引的因果关系。四相:“何为所引”、“以何而引”、“如何而引”、“所引之义”,就是哪些是所引?以什么法能引?以能引如何引发所引?所引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从因推到果、由果寻找因,不断衡量的目的是要建立缘起的观念。
【一何为所引,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第一,哪些是所引?即果位识这半支,加上名色、六处、触、受四支,总共四支半。如前面所说,这四支半在所引位只有种子,还没有成就自体。
【二以何而引,谓依无明之行。】
第二,以什么法能引起果位识等种子?即依于无明所产生的行。这是由果寻找因,比如,根身、器界、受用等种子,是不是无缘无故而产生?如果不是,是以什么而引生的?即以无明为缘所生的行,因为如果业不依于无明,就不会引发感召三有的种子,只有无明而没有造业,也不能引,所以能引是“依于无明的行”。
【三如何而引,谓于因位识中熏业习气之理。】
第三,能引是以什么方式引起所引?这引的方式就是在因位识中熏发业的习气。
虽然造业的第二刹那业已灭亡,但是业的功能留存在因位识中,这样就引出了所引。
【四所引之义,谓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
第四,所引的意义如何呢?就是识田之中所熏的业习气,具有感果的功能,一旦遇上能生因爱取有,就一定会转成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诸果。就像种子遇上水、土、阳光等能生支,很快就会转成果实一样。
此例中,悭贪业是能引;所引是能变现饿鬼根身器界受用的种子;引的方式是当时缘着钱财执著不舍,在识田中熏了业习气;所引的意义是此种子一旦具有能生支,就会具体转成各种饿鬼的果报。一般人不知道一粒种子之中蕴含着一个世界,往往不在意一粒种子,这是对缘起愚昧,其实一粒种子具有变现无量法的功能,遇缘成熟时,就会变现出一个世界。
巳五、生的道理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
即应当以三相来认识能生和所生的因果关系,三相是“以何而生”、“何为所生”、“如何而生”,也就是能生的主要因素、所生的内容与生的方式。
【一以何而生,谓以爱缘取。】
第一,以什么法能生后有?即以爱为缘所生的取,能生后有。这个“取”是引生后有的关键。
【二何为所生,谓生老死。】
第二,什么是所生呢?就是生和老死。
【三如何而生,谓由行于识所熏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第三,能生是如何产生所生?生的方式就是由行在识田中熏染业习气,当所熏的业习气被爱取滋润到具有引发后有的大势力时,就会引生后有,这是生的方式。
以下是对所生的不同解释:
【《缘起经释》中,以生一支为所生支,老死则为彼等过患。】
在世亲菩萨的《缘起经注释》中,仅仅将生这一支作为所生支,而将老死安立为结生的过患。
巳六、成办之义分二:一、如何以恶业引、生恶趣 二、如何以善业引、生善趣
归摄为四支后,可以将十二缘起结合四支,进一步分析如何引、生善恶趣的生死。
以下先宣说如何以不善业引生恶趣,论中配合十二支,分成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段,清楚描述了由不善业引生恶趣的次第。
午一、如何以恶业引、生恶趣
【由是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熏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
由对业果愚蒙的无明,发起身口意的不善行,造业之后不会没有影响,而是在识田中无间熏起恶业习气(这是能引),使得有可能成为恶趣中果位时的识、名色、六处、触和受,已经引发了能感恶趣的种子(这是所引)。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
然后如果以爱取之水反复润发恶趣种子,令这种业习气逐渐具有势力后(这是能生),就一定会在未来世的恶趣中感得结生与老死(这是所生)。
午二、如何以善业引、生善趣
【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起欲界摄戒等福行,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于识熏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
由于对无我义愚蒙,发起了以欲界所摄的持戒、布施等福行,行善之后在自己识田中留存妙业的习气(这是能引),此时已具有成就欲界善趣的可能,也就是具有能变现欲界人天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这是所引)。
然后再以爱取反复润发此妙业习气,就是越来越增上持戒、布施等善法欲和精进,这样使识田中的妙业习气逐渐具有势力(这是能生),一定会在未来世的善趣中生起生和老死(这是所生)。
由以上分析可知,十二缘起是精确描述三界如何流转的公式,普遍适用于三有一切地域、时间、众生种类的大公式。
以下根据龙猛菩萨的《缘起心要论》,将十二有支摄为惑业苦三道。
辰二、按《缘起心要》归摄为三道
【如是十二有支,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
龙猛菩萨这样归摄:十二有支中,无明、爱、取这三支属于烦恼,行、有属于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支属于苦。所以十二有支归摄起来,就是惑、业、苦三道。
辰三、按《稻秆经》归摄于四因
【《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谓无明种者,于业田中下识种子,润以爱水,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稻秆经》中将十二支摄为成就果实的四因,即种者、田、种子和水,分别比喻无明、业、因位识、爱,母胎中出生名色则以苗芽比喻。整个比喻是:如种田者般的无明,在业田中播下了因位识的种子,之后再以爱水润发,就会在母胎中出生名色的苗芽。
卯三、几世圆满分六:一、真实义 二、没有作者和受者的我 三、不知唯法诸支产生之理的过患 四、如是了知的必要 五、宣说业和烦恼二者,了知烦恼是主要怨敌 六、能作三士道之基
辰一、真实义
【第三几世圆满者。】
从无明到老死的十二支或者说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需要以几生才能完成?快则两生圆满,慢则三生圆满。
【能引所引支之中间,容有无量劫所间隔,或于二世即能生起,无余世隔;其能生支与所生支二无间隔。速者二生即能圆满。】
能引支与所引支二者之间,长则间隔无量劫,短则两世就能生起,没有间隔其他世;能生支与所生支之间没有间隔,一旦具足能生——爱取有三支,必然会引生果位。因此,快则两生就能圆满一轮缘起。
以下举例说明两生圆满的情况:
【如于现法新造天中顺生受业,即于现法满二支半,谓无明行及因位识,临终以前圆满爱取及有三支,于当来世圆满所引四支及半,并圆所生二支分故。】
比如,今生新造了要生天感受果报的业,即在今生圆满了无明、行、因位识这两支半,而且即生之中,又以爱、取不断滋润,临终之前圆满了爱取有三支,则第二世就会在天界圆满所引的四支半与所生的两支,这就是以两生圆满一轮缘起。
以下宣说最迟三生圆满:
【迟久亦定不过三生,谓其能生及一所生并三能引,各须一生,诸所引支于所生支摄故,能引能生中间,纵为多世间隔,然是其余缘起之世,非此缘起之世故。】
一轮缘起的完成最迟不超过三生,即能引、能生、所生各须一生完成,所引摄在所生中,不必另外计算,即使能引和能生间隔很多世,但这都是其它缘起引和生的时间,不属于这一轮缘起,所以一轮缘起最迟是以三生圆满。
【此未别算中有之寿,】
此处没有特别计算中有的寿量。
辰二、没有作者和受者的我
【如是已生诸果支时,然而全无实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
这十二支都是以缘而起,所以无我。
不论在因位、果位或由因生果的时刻,始终没有实有造业者我,以及受果者我,只是十二支不断以前前法转起后后法而已,所谓作者、受者其实都是唯名假立。
辰三、不知唯法诸支产生之理的过患分二:一、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之理 二、不知此理之过患
巳一、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之理
【如前所说从惟法因支起惟法果支。】
整个生命的流转,仅仅是从一个个唯法因支生起一个个唯法果支的过程,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我从此处转到彼处,仅仅是缘起而显现。
巳二、不知此理之过患
【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执有我,求我安乐,故造三门善不善业仍复流转。】
由于不知道生死唯缘起无我的道理,对缘起法妄执有我,既然执著有我,就念念追求让“我”安乐,所以三门造集善不善业,在感果的同时又集业,仍然不自在地随业流转。
【故从三惑起二支业,及从彼业出生七苦,复从七苦而起烦恼,又从烦恼如前而转,故三有轮流转不息。】
因此,从无明、爱、取三支烦恼,生起行、有二支业,又从行、有二支业出生识乃至老死的七支苦,完成一轮缘起之后,并没有就此结束,又从苦起烦恼,从烦恼造业,从业感苦,所以三有之轮不断流转,从来没有停止。
【龙猛菩萨云:“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
龙树菩萨说:从三烦恼——无明、爱、取出生二业——行、有,又从二业出生七苦,再从七苦出生三烦恼,如此循环往复,轮转不息。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