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乌金仁波切:空觉不二

作者:大树 分类: 般若专区 发布于:2024-11-5 10:51 ė43次浏览 60条评论

秘密的大圆满教法有两个主旨:虚空和觉性,藏文分别为[དབྱིངསying](英)和[རིག་པ་rigpa](日巴)。[英]的定义为无有概念、非为建构的空界(space),[日巴]的意思则为此基界(basic space)的[了知](knowing)。

以三虚空(three fold sky practice)的内涵来说,外在[英]的定义为没有云、雾、霾三种缺失的清朗天空。此外在天空是实际内在[英]的示例,作为认出后者状态的依持(所依、支持物)。外在的[英]是自心本性,本然为空(empty)的状态。秘密的[英]或基界,为对佛性的认识。秘密的[英]其实就是[日巴],无二的觉性本身。

我们以无云的外在虚空当做例子,是因为它没有依持,其中没有此心可以固著之处或执着之物。无云的虚空没有基础,不像所有其他的元素(四大)。清朗的天空对此修持是个好例子:因为它既宽广又开放,没有念头可依的任何所缘。不过,据说海洋或大湖的例子也可运用,只要其表面安静而平稳。大量的水也可以当做无可依持的对境。天空之所以应该清朗,是因为不应有可容专注的地方或事物。多云的天空就有点不同了,不过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差异,毕竟那只是个例子。在我们前方的空界(空间)或天空,就算是局限于一个小房间,也是没有依持的。空界在本质上就是开放与自由的。既然天空和湖泊都是个例子,特定的形式其实无关紧要,只要认识意义即可。

在此重述,外在空界为清朗天空;内在空界为自心空性的本初清净;秘密空界则为对此的了知,亦即无二觉性的本身。在做空修时,不要安住于念头之中,而要安住于觉性。

[英]也同样隐含着[不生、不住、不灭]。究竟上来说,一切现象,我们觉知的各种显相,都超越生起、驻留、灭止。觉知的心也成为[英],乃因心的本身是空的,超越生、住、灭。心非从任何地方而来,不会留驻于任何地方,也不会去任何地方,所描述的就是内在的[英]。

所有被觉知为对境(客体)的,究竟上来说都是[英],即基界。不用说,大部分事物对我们来说并非以这个方式呈现,因此,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并不用来当例子,而只用空大本身为例,如此则可轻易理解其为空虚的。然而,其他四大本质上亦为空。当我们去探究地、水、火、风从何而来,我们无法找到任何一个来源。非常仔细来看,有任何地方是地大的来源吗?水从哪里来?风和火当初从何处而来?就在此刻,能找到一个特定地点是四大元素的所在之处吗?想办法找找看。能找到一个特定的地点是四大元素的消逝之处吗?我们能说[四大元素往哪里哪里消失了]吗?它们实际上是超页超越生、住、灭的。这所描述的就是外在的[英],一切被觉知者的基界。当我们发现,由四大组成的所有外在对境都不从何处而生,不于何处驻留、不往何处灭止,一切全然超越生、住、灭,即称为[发现外在现象的基界]。

同样的,当我们往内看心,这个思维者,从何处而来?在哪里驻留?往哪里消失?以此方式,我们将会发现那全然超越生、住、灭的内在空界。因此,若是外在空界超越生、住、灭,且内在空界超越生、住、灭,我们如何能区别两者?任何的分别都只是名称上的不同而已。

我们所觉知的一切,都是由影像、声音、气味、味道和质感所组成。观察这些并探究:这些从何处而来?这些在哪里驻留?这些往哪里而去?当我们仔细检视,会发现没有所谓的形成什么、驻留何处、或消失。以粗层次来说,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以及从较细层次的觉知来说,影像、声音、气味、味道和质感等所有这些被觉知的对境,我们全都会发现它们在自性上是超越生、住、灭,全然空的,那么万法一切不过就是基界。这被指认为[英],在梵文为[达突](dhatu,体性、界)。

[英]和[依喜](yeshe),基界和觉醒性,本初上并无分别,因为我们的基界为空性和能知的合一。这称为空觉不二。在此合一(不二)中,能知的性质称为[日巴]、觉性。

空与能知的合一不二之基本状态,就在一切有情众生的内心中。于任何一刻,它就同时在一切有情众生心中所生起的思维内,本自具足。一切众生都具有空界和觉醒性合一不二的这个自性,但是由于对此无知,因此无法帮助众生。有情众生未能让本自能知的觉性遍满自身,反而变得纠结于主体和客体的概念中,因而恒时不断且毫无止尽地制造再次投生轮回的状态。会发生这些,都是因为众生不知道自己的自性。

空觉不二,有时称为普贤王如来、本初怙主。有些人认为此基界是全然空无,而心识与此分离。不过这是不对的。基界和觉醒性从本初以来就是不分的合一。基界就像水,觉醒性就像是水的湿度。谁有办法分离水和湿度?如果虚空为火,觉醒性即为火的热度。谁有办法分离火和热度?同样的,基界向来都伴随着本自觉醒性,觉醒性向来都伴随着虚空,不可能有此而无彼,否则就是邪见(错误的思维)。精确来说,若虚空是糖,觉醒性就是糖的甜度,彼此永不分离,而这个[达突](体性)或基界,即是空虚和能知的合一。同样的,[日巴](本觉)也是空性和能知的合一。

知道这个自性是超越错综复杂和人为构建的,此种了知称为[日巴]。空的能知而遍布那知道的觉性,是为佛陀;空的能知而遍布那不知道的无明,是为有情众生心的状态。我们不能说哪个众生的内在核心不是空觉不二。但是由于对此合一的无知,众生的心变成空的能知而遍布无明的状态。

可以从两个方式来了解这个见地:间接和直接的觉知。间接的意思是对于见地的知识了解。以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来说,生起次第为间接觉知,圆满次第为直接觉知。藉由自在安住、全然放下,便能鲜活呈现那遍布觉性的空知不二。[鲜活]在此意指直接,不受二元固着所掌控。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