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23课——中士道由十二缘起思惟摄义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摄义
壬二、真实义分五:一、正修意乐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此等摄义 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癸一、正修意乐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 二、发此之方便
子二、发此之方便分二:一、连结文 二、真实义
丑二、真实义分二:一、由苦集门中思惟 二、由十二缘起思惟
寅二、由十二缘起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 二、支分略摄 三、几世圆满 四、此等摄义
卯四、此等摄义分三:一、应珍爱能生出离心与正见从而苏醒证果习气的方便 二、对此显密教典都有宣说 三、以往昔因缘证明
辰二、对此显密教典都有宣说
【如是亦如《妙臂请问经》云:“于愚痴者,以缘起道。”】
密宗续部的《妙臂请问经》中说:以缘起道对治愚痴。《时轮金刚续》也是这样宣说。
【《稻秆经》说:“善见缘起,则能遮除缘前后际,及缘现在一切恶见。”】
《稻秆经》说:“善巧了达缘起,就能遣除缘前际、后际、现在的一切恶见。”
【龙猛菩萨云:“此缘起甚深,是佛语藏宝。”】
龙猛菩萨说:此缘起法非常甚深,是佛语库藏中的珍宝。这个法界无量时空极其微细、广大深邃的缘起,唯有佛才能彻底了达,其他人无法完全通晓,所以说是佛语宝藏中的无上珍宝。这也告诉我们,应当随顺佛语来思惟缘起,其实学习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入认识缘起的过程。
辰三、以往昔因缘证明分三:一、宣说生死轮的缘起 二、介绍生死轮的组成及意义 三、以公案策励精进
巳一、宣说生死轮的缘起
【毗奈耶教中说第一双所有现行,谓时时中游观五趣,游观之后还赡部洲,为诸四众宣说彼等所有众苦。】
在《律本事·宅舍事》中,说到当年佛陀弟子中的第一双——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二人经常到轮回的五趣中游观,返回南赡部洲之后,就以现量所见为四众弟子宣说轮回的众多痛苦。
【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乐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双,请为教诲。二人受已教诲彼等,得教授已,爱乐梵行,便能证得殊胜上德。】
有些共住近住的弟子不乐梵行,修行懈怠,就将他们交给第一双教育。第一双接受之后,就给他们宣说轮回的痛苦。这些弟子得到教授后,认识了苦谛,心想:“生死这么苦,今生一定要把握机会出离生死。”自然就爱乐梵行,如此就能修行证得殊胜的功德。
【大师见此,问阿难陀。】
佛陀见到这么好的现象,就问阿难:“这些人为什么转变这么大?”
【启白其事。】
阿难就向佛汇报,原来是第一双的教育方法很好。
【佛曰:一切时处,不能遍有如第一双,应于门房画生死轮,分为五分,周围当画十二缘起流转还灭。其次乃兴画生死轮。】
佛陀说:教育方法是很好,但是不可能一切时处都有象第一双这样的好老师现身说法,所以应当在寺门的房屋外墙画生死轮,总共分成五个部分,在生死轮的外圈和圈外应当画十二缘起流转还灭的表示图。从此以后,才兴起画生死轮。直到现在,西藏很多寺院的外墙上都有生死轮的图像,这也是根据佛言,如是而行。
巳二、介绍生死轮的组成及意义
生死轮图总的是要表示四谛:生死轮的主体表达的是苦谛与集谛的含义;左上方的月亮,表示灭谛;佛陀以手指向月亮和两首偈的偈文,则表示道谛。
生死轮的主体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生死轮最内圈画有猪、蛇、鸡,比喻愚痴、嗔恚、贪欲三毒。三毒烦恼是让我们不断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所以画在最核心的部位。
生死轮的第二圈是由黑白两个半环的部分组成,是表达有关生死与中有的教法。
第三部分,在黑的半环中,画有受生旁生、饿鬼、地狱道的中有,背景是黑色,表示这三种中有的显色如阴暗夜色,这些生前造作黑业的中有都是眼睛向下倒着走,这是将堕落受生恶趣之相;另一半环,画的是善趣天、人、阿修罗的中有,这些中有的显色如白衣光或者晴明夜色,所以背景画成白色,他们头部向上,表示造白业将会向上受生在善趣中。
第四部分,黑白圈的外圈描述了轮回的处所——六道的情形,图中分成六格,每一格画的是六道某一道的景象。
第五部分,生死轮的最外圈,画有十二缘起的表示图。十二个图各自比喻的意义,上文已经宣说过,此处不再重复。
对应十二支的还灭来说,以证语法性的智慧断除无明之后,业和烦恼五支还灭,这是道谛。苦的七支在真如当中寂灭,就是灭谛。
巳三、以公案策励精进
【又为仙道大王寄佛像时,于下绘写十二缘起流转还灭而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晓时,结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对面念,善观缘起二种道理而证圣果。】
以前佛世时,印度有位仙道大王,当时影胜王给他回赠礼物,送了一幅佛像,在佛像下方画了十二缘起流转还灭的表示图。这位仙道大王得度的因缘已到,他得到礼物后,在天刚破晓时,自己结跏趺坐,对着十二缘起图思惟法义,善观缘起如何流转、如何还灭的两种道理,由于他以智慧观见此法,而证得圣果。
癸二、彼生起之量分四:一、真实生起之量 二、虽已生起然须进修 三、以肤浅的出离心,无法真正投入修解脱道 四、应取为上、中士道教授的心要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
此意乐就是中士道希求解脱的心,量即标准。
子一、真实生起之量
【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死体相,欲舍生死欲彼寂灭及欲证得。虽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
首先观察出离心的第一个层次:按照苦集二谛以及十二缘起的法义,观照自己的五蕴,详细知道生死的体相,如果能知道生死的本质是苦,自然会生起希求舍离痛苦以及寂灭苦因的出离心。虽然只是才生起,也已经是出离的意乐。
【然惟尔许犹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论释》云:“处于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
只要我们能用心依教理思惟,或多或少都会生起少许出离意乐,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应当达到下文比喻当中所说的量。
月称菩萨在《六十正理论释》中以火宅比喻三有,在三有火宅中,无常炽燃的大火不断燃烧着我们的身心,这是比喻行苦之相。
【又云:“如囚欲脱狱”等。】
这是阿底峡尊者《摄求大乘道方便论》中所说颂词,此处是略述,具体有两颂:“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
【如前所引,谓如误入炽然火宅及堕牢狱,不乐彼处,能生几许欲脱之心,即当发生如彼心量。】
此处要求的出离心,相当前文所引想逃离火宅、牢狱的心情。比如,误入一座大火猛烈燃烧的火宅,或者被关入牢狱,即将面临杀身之祸,当时内心生起多强烈的求解脱心,就是此处要求出离心的量。
子二、虽已生起然须进修
【次后更须令渐增长。】
但这种心量仍然不够,还要继续让它增长。由于无始以来串习成性,乐著生死的习气非常严重,所以要继续勤修,让出离心逐渐增长,否则,仍然会贪著生死。
子三、以肤浅的出离心,无法真正投入修解脱道
如果出离心没有真实产生,只有肤浅的少许,则寻求解脱也只是如影像般相似显现而已。
【又此意乐如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
这种出离意乐,如霞惹瓦所说:假如只是在口上漂浮少许,那就像在青稞酒上撒一点糌粑粉,全部都浮在表面,不会渗入少许。同样,如果不是透过如理思惟,将心一分分引起而且深入进去,则始终都是浮在表面。如果对苦谛只是词句上的理解,而没有真切的体会,则以下的厌患烦恼、希求解脱、缘众生起悲心乃至发菩提心都会成为表面文章。
【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集之灭求解脱心,亦复同尔,故欲正修解脱道心,亦惟虚言。】
如果对集谛烦恼,没有生起一定要对治的决断之心,则追求寂灭苦集的涅槃之心,也只是浮于表面,所以,想要真正修解脱道的心,也只是空话而已。
【见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众苦不忍之悲亦无从起,亦不能生有大势力策发心意无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随言知名而已。】
而且,虽然见到其他众生正漂流在生死之中,但由于不认识众生所受深广而漫长的众苦,也就无从生起不忍众生苦的大悲,最多只是缘苦苦或某类有情生悲,不可能生起遍缘一切有情的大悲心,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深刻了解众生的苦难。又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大悲不能猛利生起,也就无由生起为度众生誓愿成佛的强有力的无上真实菩提心。因此,口中说大乘也只是随言说名而已,心里并没有大乘真正的内涵。
子四、应取为上、中士道教授的心要
【故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习。】
因此应当取这些中士的法类,作为教授的心要。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
子一、邪见之相
【若作是云,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有人提出“菩萨不应当修厌离心”,如果对生死修习厌患让心生起出离,则与声闻人堕在寂灭边一样,对生死就不会欢喜安住,因此“修习厌患”对小乘可以说是善妙,能令他们出离生死,趣入解脱道,但菩萨不应当修习,因为菩萨须安住在生死当中,利益有情。
他们引教证说明。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说:“菩萨为了想成熟摄受有情,见到在生死中利他具有大利益,而没有见到处于寂灭涅槃中有如是利益。”由于在生死中利他具有无量功德,因此菩萨不能舍离生死。“成熟有情”,实际就是要显发有情相续中的善根。
【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
又说:“假如菩萨对生死的行境生起怖畏,就已堕在非菩萨的行境中。”
【又云:“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
《入不可思议秘密经》中又说:“薄伽梵,声闻人根性小,他们是怖畏生死的行境,菩萨则不应如此,反而应当周遍摄受无量生死。”比如,小孩害怕独自在空房中睡觉,但大人不应该害怕。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