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24课——中士道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摄义
壬二、真实义分五:一、正修意乐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此等摄义 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
子二、遣除邪见分八:一、倒执不怖畏轮回的经义是大错谬 二、遣除倒执三有见为胜利义之理 三、应怖畏以业惑转生,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四、未如理辨别而宣说犯菩萨戒 五、诸智者承许的远离有寂二边的行为 六、相违《菩萨地》所说 七、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大悲之理 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丑一、倒执不怖畏轮回的经义是大错谬
【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
这是颠倒理解经文的意义,而成为大错谬。
以下首先排除错谬的理解,然后再显示经文的正确含义。
【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死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
经中所说“菩萨不应厌患生死”,并不是要说明由于惑业力漂流生死,所受无量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不应该厌离,而是显示作为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乃至众生生死的最后边际,披上精进铠甲修学菩萨行,此时一定要提起心力,发起猛利的大愿:即使所有众生一切种类的大痛苦,每一刹那都降临在自己身心上,自己都应当荷负,终究不因为这种大苦而厌离怖畏,对广大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应精勤发起勇悍之心,在生死中不应当厌离。
以下引《四百论广释》的教证说明菩萨不应厌离生死众苦的内涵:
【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
合集众生一切生老病死的众苦,全部降临在自己身上,从现在起乃至生死海枯竭为止,在这无尽的时间长河中的每一刹那,此等痛苦以种种方式损害自己的身心,但菩萨并不因为痛苦种类之多、程度之深、时间之长而生起任何恐怖之心。即使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时顿然降临在自己身上,也是欢喜接受,乃至轮回未空之间,精进地利他。
以下宣说利益:
【“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
如是为利他不怖畏三有而承担众生的苦难,功德究竟有多大?生起一刹那这种心念,就已经修集了无量无边的珍宝资粮,菩萨能这样发心,每一刹那都能由衷生起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一切种智的无量无边的珍宝资粮。
【“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为证此故,引彼诸经。】
在知道菩萨勇悍利他具有快速圆满资粮的利益之后,应当数数在三有中百般受生而行利他事业。为了证明此点,论中引了种种经典。
可见利他具有无量的功德,正是看到了这种大利,发大心的人不甘于走自了小路,他要荷负起引导无量众生获得暂时究竟利乐的责任,所以不应怖畏在生死中救度众生。
丑二、遣除倒执三有见为胜利义之理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事而发欢喜。】
“于三有中见为殊胜利益”的真正含义,就是前文经典所说:菩萨精勤利益有情,对利他之事发起精进,这样菩萨内心能获得大安乐。因此所谓“不厌患三有”是指不应厌患在生死中利益有情,应对趣入轮回利他生起欢喜心。
丑三、应怖畏以业惑转生,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若由烦恼及业增上漂流生死,众苦逼迫,尚不能办自己义利,况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较小乘人极应厌患,极应灭除。若由大悲愿等增上于三有中摄取生者,则应欢喜。此二不同。】
若是以烦恼和业不自在地漂流生死,时时被生老病死等众苦逼迫,无法自在,如此尚不能获得自利,更何况说是利他。因此,不能把贪执生死和在生死中利生混为一谈,这是一切衰损之门,会导致无法出离生死,障碍自他。因此大乘行者不但要厌离生死,而且与小乘人的厌离相比,是极应厌离、极应灭除。相反,若是以大悲力、大愿力入三有受生,则应当欢喜,这二者不同。
以下宣说,没有区分以业惑转生和以愿力等转生而如是宣说,犯行菩萨戒恶作罪。
丑四、未如理辨别而宣说犯菩萨戒
【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假如没有辨明何种厌患应理、何种厌患不应理,却说菩萨不应厌离以业惑所致的生死诸苦,如果已经受了行菩萨戒律仪,按《菩萨地》所说,则犯了一恶作罪,是染违犯。详细内容可参阅宗大师的《菩萨戒释》,此处唯恐篇幅过长而没有摘录。
丑五、诸智者承许的远离有寂二边的行为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
假如有人见到了三有的一切过失,虽然是极其厌离,但由于大悲牵引,反而不断地受生三有,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在众生界,成为一切有情安乐的所依,这是极其稀有。
【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相反,如果见到三有的各种五欲享受,犹如善妙的无量宫,自己的贪爱并没有减少丝毫,反而以利他为借口说:我们不应舍离生死。其实是难以舍离五欲。智者怎么能对这种观点欢喜呢?
【《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清辨论师在《中观心论》中也说:“菩萨由于具有见到三有过患的猛利出离心,所以他不是耽著三有的圆满而束缚在三有中,完全被大悲心驱动,为了利他而不安住寂灭涅槃。完全为了利他具足大乘禁行的菩萨,是以大悲愿力等特意安住在三有中。”
丑六、相违《菩萨地》所说
【又《菩萨地》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菩萨地》中,宣说一百一十种苦,是对一切有情引发大悲的因(在上士道菩提心次第中还会具体宣说),正是由于见到三有充满无边众苦,并非安乐世界,才会生起恒常猛利的不忍之心。但有人却说菩萨对生死一点也不厌患,这与《菩萨地》的观点极其相违。
丑七、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大悲之理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
此段告诉我们,大乘菩萨应当按照如理的次第发起大悲而趣入轮回。如今很多修行人,不清楚修行次第,由此误入修行的歧途。
【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的注释中,也详细说明了此理,比如他说:“通过宣说生死的过患,令内心怖畏三有而强烈希求解脱,为了让他们决定趋入大乘而不堕于小乘寂灭,因此世尊才告诉他们:诸比丘,无量无边众多种类的有情,在长夜流转的生死历程中,没有做过父母、儿女、亲友的一个也找不到。因此,不能认为轮回中这么多的有情与你无关,真实明了生死真相的人,理应生起利他心救度众生,因为他们并非旁人,都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儿女,对自己都有过大恩德。人不可以忘恩,父母亲人正等着你去救度,怎么忍心独自趣入寂灭而舍他们于不顾呢?”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此句也是《四百论释》的原文。
经过世尊的劝导,菩萨了达世尊言教的含义之后,他们提起心力,开始担负起救度无量众生的责任,发愿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以来做过自己父母、亲友,如今在生死苦海中无依无怙的苦难有情,以此缘故,菩萨以极其安忍的心,主动跳入生死大海。
以上是说大乘要以出离心为基础,以下再宣说不仅显教大乘,密咒乘的修行者也要生起出离心。
丑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圣天菩萨所著的密宗论典〕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密宗正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这是以教证说明出离心是密乘行者必须具足的入密基础。
《摄行炬论》说:以如是次第应当趋入密宗正行。这个次第就是修行人最初应忆念无始生死以来的所有众苦,而发起希求涅槃安乐的意乐,完全舍离一切内心散逸在贪著轮回的法,下至王位的自在,本质也是苦,应修苦想,不可贪执。不然贪执在欲尘上,怎么能显现密宗大清净的境界?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